谁在阻碍无痛分娩

2017-11-01 20:26袁端端
华声 2017年18期
关键词:麻醉科无痛分娩剖宫产

袁端端

疼痛,已被世卫组织称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对于产妇来说,生产之痛不仅难熬,也往往伴随着危险。

对于致力推广无痛分娩的美籍麻醉医生胡灵群来说,他见过太多的疼痛了。因为妻子也是极其怕疼的人,他始终在寻找更好、更安全的麻醉方法。

过去近十年,这位“60后”华人医生持续帮助中国医院进行分娩镇痛培训,目睹了大量实例,也深刻感受到在中国推行的种种难处。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多年努力的项目,竟因为一宗惨案而重新引发关注。

2017年8月31日,陕西榆林一位待产妇疑因剧痛要求剖宫产被拒,从五楼坠亡。惨剧使得公众开始正视“生产之痛”,并掀起了关于无痛分娩的大讨论。

在中国鼓与呼的医生

“我真是太顺利了,一点都不痛,只有点胀胀的感觉。”2008年6月8日,产妇陈燕红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成功诞下一名男婴,成为胡灵群在中国推广无痛分娩的第一例。

陈燕红的体验源于一项公益行动。2006年,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发起了一项名为“无痛分娩中国行”的中美医学教育活动。作为该高校麻醉学副教授、芬堡医学教育院院士,胡灵群是发起和牵头人。活动旨在推行安全、有效的椎管内分娩镇痛,改变中国高剖宫产率的现状,普及当今世界以团队医疗为特征的现代产房,提高产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安全性。

截至2017年9月9日,该项目已在中国80家医院开展活动,其中77%的医院椎管内分娩镇痛率达到50%以上,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甚至高达95%。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被称为“分娩镇痛”,主要包括非药物性和药物性分娩镇痛法两大类。“非药物镇痛方式如拉玛泽呼吸法,药物镇痛方式如肌肉注射杜冷丁、吸入笑气以及腰硬联合麻醉法和硬膜外麻醉法。”北京和睦家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薇医师说,腰硬联合和硬膜外麻醉法是效果最确切、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在产妇后背的硬膜外腔进行麻药输注,短暂地部分阻断了疼痛的神经传导,镇痛有效率达95%以上。

“有些人完全无痛,有些人还是有痛感,这与个人体质差异、麻醉师技术水平都有关系。”知名产科医生、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补充道。

胡灵群告诉记者,早在1952年,山东省就成立了“无痛分娩法推行委员会”。此后几十年间,业界多有研究。而大量临床应用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1997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叶铁虎医师,帮助当时中美合资的和睦家医院开展了分娩镇痛。之后,南京、上海、广州等地陆续开展临床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大多半途而废”。

产痛“天经地义”?

多年实践中,胡灵群及团队总结了无痛分娩在中国推广难的几大原因。

首先是对麻醉针的害怕和怀疑。山西晋中市民肖女士向记者回忆其生产经过,她拒绝了主治医生和助产士的无痛分娩建议。“我事先没有了解过无痛分娩,害怕对自己有不好影响。据说要在脊柱打麻醉,还有可能过敏、瘫痪什么的。”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医生费华丽曾对该院2015年3月~5月的100位待产妇进行分娩镇痛认知调查。其中,顾虑会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的有75人,无任何顾虑的仅3人。

其次是来自老一辈的传统观念。一些医师发现,很多人生孩子,婆婆或者媽妈都会传授“经验”:生孩子哪有不疼的?忍忍就过去了。“无痛分娩中国行”在北京站、温州站都遇到产妇要求无痛分娩而家属不同意的情况,又因为国内很多地方采用“双签字”的知情同意书,没有家属同意,产妇是得不到镇痛的。

再者,医务人员也有很多误区。三年前,27岁的吴晶晶在中国中部某省会城市一家私立医院剖宫产后,疼痛难忍。医生则告诉她,疼是有益的,产妇忍受生产之痛天经地义。

对此,北京和睦家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杨璐医师亦表达了坚决的否定态度:“产痛会使产妇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随着不停地哈气、喘气、换气,容易出现呼吸性的碱中毒,并进而影响胎盘对胎儿的供血,出现胎儿缺氧的可能。”

另外,一些医护人员还顾虑,椎管内分娩镇痛会导致产后头痛、腰背痛、难产性剖宫产、产伤等。“正确的给药方法,合适的给药剂量,对母亲和胎儿都是没什么影响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主任宋兴荣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每万人只拥有半个麻醉医生

包括胡灵群,受访医护人员提到最多的障碍,是麻醉医生严重不足。2015年,中国共有麻醉医生75233人,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0.5人,而欧美国家每万人至少有2.4个麻醉医生。

“如果想要无痛(分娩),必须要有一两个麻醉医生24小时在产房,但很多医院连完成正常的麻醉任务都很困难。”张治芬的医院有十余个麻醉医生,但有时仍不够用,尤其半夜里有三五个产妇时,麻醉师只有一两个人值班。

而且,随着剖宫产率的下降,国内本就不够的助产士工作量会进一步增加。来自芝加哥的产科医生樊莉在参加“无痛分娩中国行”南京站后感叹,“中国的产房里,一个助产士管十几个待产妇,而美国产房护士只允许同时看护两三个待产妇。”

在业界,虽有“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说法。缺乏相应的经济回报,也被认为是分娩镇痛未能普及的一个主要原因。2008年首次“无痛分娩中国行”时,国内尚无明确的收费标准。“人不够、不赚钱、风险大,没法开展,这就是中国国情。”

更是为了安全

“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看着病人的痛苦而不去解决,这是不人道的。”这被很多麻醉医生奉为座右铭。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李银河也说过,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反映出一种生育文明。

2008年,胡灵群曾想从争取妇女权益的角度,通过妇联、物价部门协调解决分娩镇痛的收费问题,都未果。所以现在他更愿意强调,分娩镇痛,不只是为了镇痛,更多是为了母婴安全。

疼痛,已被世卫组织称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对于产妇来说,生产之痛不仅难熬,也往往伴随着危险。

“很多难产是因为疼痛引起的,因为痛得后来就没有力气了。”

此外,剧烈疼痛也是产后抑郁的一个高危因素。很多产妇在忍受剧烈疼痛时会出现焦虑烦躁、情绪紧张、食欲不振等不良心理,一些产妇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情绪失控,并直接导致剖宫产率上升。

调查还显示,实施分娩镇痛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201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对214个产妇的追踪研究表明:在107例自然分娩的产妇中,有分娩镇痛干预的一组,产后抑郁发生几率是14%;而没有分娩镇痛干预的,几率则高达34.6%。

贸然改为剖宫产也会出现更多风险因素。北京和睦家医院妇产科主任刘光三医生说,尽管剖腹产当时避免了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但术后切口和子宫收缩仍然会疼;开腹后导致盆腔的一些脏器粘连,以后手术难度也会增加,后续如果再次怀孕分娩,相应地也会增加风险。而没有经过阴道挤压的胎儿,可能更容易患“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湿肺”。endprint

猜你喜欢
麻醉科无痛分娩剖宫产
麻醉科特色教学查房模式探讨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医师术前访视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可行走式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
二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