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玉龙县巨甸镇村民王娜,作为一名“广州新人”在云南娘家人服务站(深圳站)挂牌仪式上分享了自己的务工经历。“月工资3000元,还包食宿。”王娜满脸喜悦地说。
2016年以来,云南共青团通过实施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能力素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扶贫关爱四项工程,逐步构建了云南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工作长效机制,共培训青年13.27万人,帮助8.39万人转移就业。
这是云南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7年上半年,云南共青团已经依托劳务中介公司在广东省惠州市、江苏省昆山市等地设立的农民工服务站,建立了驻外团工委,整合人社、农业、扶贫方面的培训资源,开办“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班65次,组织培训6885人,考察五千人以上大型用工企业8家,组建外出务工青年微信群10个。7月,团省委与省人社厅、省妇联、省总工会,在深圳、上海同时启动云南娘家人服务站,探索联系、引导、服务滇籍外出务工青年稳定就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青年典型——尽我之力为家乡带来机遇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句歌词不仅道出了拼搏对人生的重要性,也是东川农村娃陈富昌的真实人生写照。
1977年,陈富昌出生在东川的一个普通农家。由于家庭贫困,天资聪慧的他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入伍参军。“那时候家里的贫困是你们难以想象的,我小时候在家一年到头也不能吃上一顿米饭,只能吃土豆、玉米,而且经常是饿肚子的状态。”回忆起过去陈富昌感慨地谈到。
1999年,聽说广东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服役期满的陈富昌毅然孤身来到东莞,先后在东莞市石碣镇政府、凤岗巡警队、凤岗保安公司工作。在东莞,陈富昌努力学习普通话,并且自考了大专文凭,努力跟上这座城市的脚步。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职位的逐步上升,他从法庭文员、办公室主任一路提升到保安公司中队长,月收入也从最初的每个月1300元上升到后来的3500元。
“印象最深的是,刚来东莞时不适应气候,生病发高烧,因为普通话不好,没什么朋友关心照顾我,我不敢请假,只能继续工作。”陈富昌说,即使如此,他也咬着牙挺了过来,“没挣到钱就不回家,不能增加家里的负担,我不仅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也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说到这里,陈富昌的声音已有些哽咽。
在外闯荡时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陈富昌已经记不清楚,但在内心深处,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生的思考。“我想把自己的经历用活,想用我掌握的知识做一份真正热爱的事业。”2010年8月,陈富昌根据在保安公司积累和总结的一整套管理经验,成立了自己的保安公司东莞万润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如今,陈富昌的保安公司员工已超过百人,因过硬的保安技术及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东莞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安全保卫合作关系。事业有成的陈富昌始终不忘初心,不忘家乡,他没有忘记带领自己的家乡青年外出就业,创造更多致富渠道。
“在农村,守着一亩三分地有时并不能养活自己也不能改变贫困的现状。对于贫困劳动力来说,只有稳定就业,才能获得稳定收入,实现长久脱贫。”长期与共青团打交道的陈富昌说,“现在政策好了,不仅为贫困青年提供培训,还点对点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岗位,比起我们那时候条件好太多了。”为了更好地帮助家乡青年就业,陈富昌利用自己外出务工期间的人脉、信息和经验多方联系,拓宽渠道,积极协助东川区团组织收集东莞务工信息,并进行反馈。为家乡的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用工信息。
劳务推介——助更多云南青年圆"脱贫梦"
2016年以来,红河州成立了驻深圳、东莞等几个市的劳务对接服务点,与当地劳务派遣公司对接协作,搜集整理发布岗位信息,核实已就业人员基础信息,解决已就业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深圳市佐佑劳务派遣有限公司设立服务点对接红河州弥勒市外出务工青年已有12年。“刚开始做的时候是到村里一家一家介绍,很多人以为我们是骗子,不敢相信,也不敢跟我们出来,后来慢慢有人出来了确实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大家才对我们有了信任。”最让佐佑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川津津乐道的,是携手弥勒共青团,通过专业的就业技能培训让诸多优秀弥勒贫困青年走上就业岗位,实现了脱贫。在他看来,这是未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一招。
今年2月份来到深圳工作的彝族小伙童毕峰就是其中一员。刚刚满20岁的童毕峰脸上稚气未脱,父母离异的他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时候,每逢赶场天,爷爷就将家中的农产品挑到镇上去卖,他和奶奶跟在爷爷身后,卖得的收入便用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最穷的时候我上初中连学费都交不出来,是老师和同学为我捐款,我才能够念完初中。”因为贫困,初中毕业后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一开始在弥勒的铅厂工作,听说东莞工资待遇不错,童毕峰便买了大巴车票来到东莞,第一次走出大山,让年少的他充满了新鲜感。但新鲜感还没过,这里激烈的竞争就给了他当头一棒,“没有学历,年纪又小,很多企业觉得我待不长,不愿意要我。”正当童毕峰心急如焚时,一位朋友向他介绍了大童——童宣,童宣来广东务工已经十余年,并通过服务点吴川的介绍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于是,在大童的引荐下,童毕峰找到弥勒驻深圳服务点。
“来到这边以后川哥让我不用担心,他安排我去参加了统一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还有怎么维权。”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这些青年更好地适应广东生活、适应工厂需求,通过吴川推介工作的青年都需要参加这样的培训。培训完成后,童毕峰成为了深圳勤本电子有限公司的一名基层员工,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4200元工资,除了基本生活需要的1500元,剩下的钱童毕峰都会寄给爷爷奶奶。谈到未来,童毕峰腼腆地笑了:“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爷爷奶奶过好一点,现在家里的生活已经有很大改善。但我还想继续奋斗,然后让我的女朋友也过好一点,我还要娶她。”endprint
像童毕峰这样的青年,目前服务点登记在册的已经超过3000人,“共青团为企业提供了招工平台,也让贫困劳动力通过工作脱贫增收,实现了双赢。”吴川说,这些年来,通过精准识别、对接,服务点已经转移就业超过五千名贫困劳动力,平均月工资能达到4000元。
作为劳务输入地,深圳等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在劳务输出对接中,形成求职需求和岗位供给“两张清单”,建立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工作机制,解决劳动力求职意愿和企业岗位供给匹配精度不高的问题。
就业培训——怀揣梦想而来 满载希望出发
98年出生的明兴名来自云南省德宏芒市。两个月前,他坐进了团市委举办的就业培训班教室,学习通用语言文字、简单的劳动法律维权常识和外出务工期间的环境适应能力常识。培训课程结束后,明兴名将和他的几位同乡,奔赴深圳,走上就业脱贫的工作岗位。
培训班的缘起,要追溯到一年前。“当地贫困群众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就业技能的困难。”团市委调研发现,扶贫当先扶智。历时数月的筹备,团市委配合人社厅对农村贫困青年不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其更有把握地找到工作。
“希望学到真本事,找个稳定的好工作。”明兴名出发前满怀憧憬。到达深圳后,在好找工人才信息服务(深圳)有限公司的帮助下,明兴名得到了富士康深圳厂区的面试机会。“以前从来没有面试过,这是我第一次到大企业,非常紧张。”面试中,明兴名一度紧张得发抖甚至说不出话,但是想到来深圳前父母的期盼、自己的目标以及培训时老师的鼓励,他逐渐镇静下来,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用到面试里,最终他以突出的表现成为了富士康深圳厂区的一名工人。
“我从小看父母务农,几个人辛苦一整天也赚不到100块钱。”明兴名说,现在他每个月可以拿到3300元,再努力一些,以后可以拿到4000多元钱,不仅能帮父母改善生活,还可以供妹妹念书。谈及现在,年少的明兴名说的最多的就是对就业培训的感谢,“如果没有参加过就业培训班,我不可能通过富士康的面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有目标有闯劲。” 都说六月是“毕业季”,酝酿着未来。这不仅是高校学子的毕业季,也是明兴名和同乡们的“毕业季”,寓意着新的开始和新的希望。
自2016年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第一批团干部带队外出务工顺利出发以来,对农村贫困青年开展技能培训,组织青年外出务工已经逐渐成为了云南共青团的常规工作。截至目前,云南共青团系统已经累计创建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近1000家,在乡(镇、街道)、村共开展“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共青团与你同行”优秀外出务工青年经验分享交流活动近420多场次。
政策帮扶——确保“留得下”“做得好”
“走出去”只是第一步,外出务工青年还得“留得下、稳得住”。为做好跟踪服务和稳定就业,就进城务工青年找不到归属感的情况,共青团云南省委围绕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岗位提供、维权服务,在做好思想引领、提供人文关怀、选树优秀典型、组织开展活动、丰富业余生活等方面下了功夫,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主导作用,实现团组织一手连市场、一手牵青年, 帮助进城务工青年改变弱势、无助的状况。
此外,针对广大外出务工青年无法照顾子女的现实问题,团省委、省少工委积极推动扶贫关爱工程,大力开展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瞄准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儿童群体,围绕青少年在亲情陪伴、自护教育、医疗卫生、救济助困等方面的困难,不断深化“圆梦行动”、“七彩小屋”等品牌工作,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心理关怀和精神成长引导,用切实的行动帮助解决外出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
今年39岁的李周呼就是受益者中的一员。李周呼来自红河县宝华乡,全家共有5口人,母亲患病,一子一女均为在校学生。2016年以前,他们的家庭生活来源全靠李周呼夫妻俩务农的微薄收入,全家的年均纯收入不超过7000元。2016年,得益于定点对接的劳动力转移,李周呼来到了东莞市长安镇杰昌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上班,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多元工资。
“刚来的时候其实特别不放心孩子,我出来的时候大的才10岁,小的只有6岁。”正是因为对孩子的牵挂,期间他几度想要离开东莞回家陪伴在孩子身边。“怎么可能不想呢,做梦都是想他们的,但是家里人说不用担心,政府和学校对娃儿都很照顾。”李周呼说,学校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老师也经常给他和妻子打电话沟通两个孩子在学校的状况。
“记得跟大李打电话的时候,她告诉我学校为她找了‘一对一补课的‘小老师,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也很丰富,她参加了不少,还学会了跳舞。”看到孩子们在当地团组织、学校的关心下健康成长,李周呼又暂缓了回家的计划,“趁着现在还能劳动,尽我所能多拼几年。”李周呼说,他现在的目标就是好好在长安镇工作,将来让两个孩子都能上大学。
近年来,全省各级团组织在劳动力富余贫困地区深入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程,鼓励引导青年外出务工,并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有效地缓解了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脱得了身、放得下心外出务工脱贫增收。“从短期來看,劳动力转移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脱贫方式,从长远来看,通过长期稳定就业、技能培训,贫困青年劳动力还能开阔视野,提升素质。”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罗永斌说。
在今后的工作中,云南共青团将继续以坚定的决心、认真的态度、实干的精神扎实做好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当好沟通外出务工青年的“桥梁”,帮助更多贫困青年劳动力脱贫增收,让他们“找得到、出得去、留得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青春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