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产品综合开发策略及对中国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2017-11-01 18:25柳一桥
现代农业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供给侧日本

【摘 要】日本是茶产业发展层次较高的国家,本文分析了日本茶产品综合开发的模式,揭示出日本茶产品综合开发的策略;并以此为借鉴,从加强结构调整、着力新产品开发、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创新流通模式等方面提出我国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以期推进我国茶产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日本;茶产品;供给侧

[Abstract]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the basic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a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Japan is a country that higher level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 Analyz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Japanese tea products; reveals Japanese tea products development strategy. Hope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a industry.

[Key words]Japan; tea products; supply side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业态创新的信息化支持研究》(15XMZ079)、贵州省社科规划项目《贵州省连片特困区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链培育研究》(16GZYB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柳一桥,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日本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当前日本茶园总面积达5万公顷,茶叶专业户24万户,茶叶生产总量约8.98万吨。日本茶叶生产区域较为集中,三重、静岗、鹿儿岛是其主要的茶叶产地,其中静岗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1.5%、三重县占6.8%、鹿儿岛占16.3%。在茶叶主产区,依托多元化的产品开发模式,日本茶能够不断开拓市场,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日本茶产业链,茶产业成为区域性重要的经济支柱;在国际市场上,日本茶产业也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以市场到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茶产品综合开发模式是日本茶产业发展取得成功重要因素。

1 日本茶产品综合开发模式

产品开发模式是产品开发主体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性、结构性和组织性的一种行为范式。日本茶产品开发采用的是典型的三次产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茶产品开发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延伸,通过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为导向,在精深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的产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在茶产业链中端和末端的形成复链形态,通过范围经济实现茶产业整体价值的跃升;另一方面茶产业向第三产业横向拓展,依托标准化、生态化的茶园和深厚的茶文化、茶历史底蕴,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全面提升茶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对茶叶的多元化价值予以充分开发,通过一、二、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深度挖掘茶产业的资源价值,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 日本茶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日本茶产业链纵向延伸体现为依据消费端的需求,在茶产业链生产端和消费端中间段引入精深加工环节,开发出多元工业产品,实现一、二次产业的成功对接,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茶产品市场空间。产业链的成功延伸,科技力量不可或缺,日本茶叶科研体系完整,科研机构具有世界领先的科研水平,对茶叶的生物机理性研究有许多独创性的成果,相关研究为日本茶叶产品的综合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茶产品供给端既面向市场供给高品质的传统茶饮品,包括煎茶、番茶、焙茶、玄米茶、玉露、抹茶等六大系列产品。同时,也积极的向第二产业延伸,将精深加工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新产品。日本市场上的茶系列产品可以分为四大类别:一是茶饮料类产品。日本茶企根據消费者饮品消费偏好的改变,以绿茶、花茶、乌龙茶为原料开发出品种多样的罐装饮料,茶饮料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规模已超过矿泉水,成为饮品市场上的主打产品。二是茶食品类产品。茶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将茶艺与食品工艺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食品市场的需求特征,生产以绿色、天然、有机为品牌标签的茶面食、饼干、冰淇淋等系列产品,相关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茶药品。将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茶生物碱、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应用于医药品的开发,相关的产品绿色环保、副作用小,在降血糖、降血压、杀毒、抗菌等方面疗效显著,茶药品开发市场潜力巨大。四是茶生活用品。关注民众生活用品市场需求情况,以现代工业技术为支撑,生产天然环保的茶袜子、茶T恤、茶化妆品、茶牙膏等系列产品,茶产品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1.2 日本茶产业链的横向拓展

日本茶产业也注重向第三产业横向拓展,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日本茶业生产区域集中,静冈、福冈、滋贺、奈良、鹿儿岛、宫崎、崎玉等八县是日本的茶叶主产区。日本产茶区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茶园规划标准高,排水设施和道路系统都非常完善,适宜于茶园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日本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茶产业发展的的历史进程中,日本民众将茶艺与哲学、伦理、宗教和美学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日本茶道,日本茶文化资源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日本较早步入大众化旅游时代,从旅游业消费端看,传统的观光游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自然风光与文化内涵兼具的生态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强劲。日本茶企密切关注旅游市场的变化,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将茶园景观、文化品味和茶艺品鉴有机结合,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创出旅游产业的新业态,实现了茶产业链的横向拓展,使茶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

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是一种的体验式旅游,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将体验茶叶采摘与制作、欣赏茶艺表演和茶俗展示。同时,景区也将提供的行、购、食、住等相关配套性服务,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了旅游业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扩大了茶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实现了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能够带动整体区域经济发展。endprint

2 日本茶产品综合开发策略

2.1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依据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在现有茶园面积、技术装备、劳动力投入约束条件下,积极调整茶产品结构是日本茶产业发展的典型特点。在二十世纪,日本茶园种植茶叶品种主要是绿茶,但随着80年代日本上层社会对红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日本政府开始调整茶叶种植结构,红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随后,由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红茶大量进入日本市场,而且在价格上具有优势,日本红茶市场受到冲击,日本政府再次调整茶叶结构,确立了以绿茶为主体,以提升附加值为核心茶叶产业发展路线。对此,日本政府还制定了《茶业振兴基本计划》,引导各县区茶农生产小批量、特色化、高品质的茶叶品种,鼓励茶企提升茶产品的附加值。90年代后,日本民众对绿色、有机、天然食品和生活用品需求的增加,日本茶企业积极开发以生态、健康为特征的类饮品、茶食品和茶日用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2000年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日本民众消费模式发生转型,需要冲泡饮用的绿茶消费额呈现下降趋势;日本茶企积极调整产品策略,一方面加大茶饮品的市场营销力度;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开发出速溶茶和新型袋泡茶,迎合了市场消费端的需求,拓展了茶产品的市场空间。

2.2 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新产品开发

日本政府重视茶产品开发的科研工作,通过构建层级式的科研组织体系,来提升日本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现阶段,日本茶叶科研体系核心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政府茶产业科研系统。中央的农林水产省,县区所属的农业水产部都设有专业性的茶叶科研分支机构;二是由农协牵头,集中茶园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所组织的茶业部;三是茶叶精深加工企业自己投入资本所设立的茶叶研究机构。日本各层次的茶科研機构都着重于应用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既涵盖茶树育种、栽培技术,又包括茶叶新产品开发,包括确立新产品开发品类、攻关新产品开发的关键性术。例如,在静岗设有国家级的茶叶科研机构—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该机构注重研学互动,研究项目既包括茶加工与保存技术、也包括茶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等方面。部分医科大学的药学部还开展茶叶的药学应用研究,为茶药品的开发打下药理学基础。

对茶产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也为日本政府所关注。在日本静冈大学、东京农工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农学部专门开设有茶产业相关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考试是日本农学专业毕业生获得农业改良普及员资格的基本条件。在产茶区的茶业试验场还会定期开办讲授茶叶技术的学习班,学生毕业后后参加专业性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被农协、经济连录用为茶叶技术专员,充实日本基层的茶叶科研力量。

2.3 重视质量保障,构建质量安全体系

日本是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中严格遵循法治原则,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上世纪90年代,为了构建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日本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制度。厚生劳动省重新修订了《食品卫生法》,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农林水产省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制度;2005年农林水产省还出台了《全范围食品安全、放心体系开发事业》的规划,进一步强化了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

在日本的茶叶主产区设立有茶全范围推进协调会,协会组成成员包括茶农、毛茶加工厂和茶精深加工企业。协调会的职责重在督促茶农和厂商确保茶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协调建立茶产品的可追溯体系,确保消费者能够从茶产品的生产到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做检查。例如,2005年在日本静岗成立了碾茶推进协议会,协议会包括茶农98户、农业企业法人4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1家。通过协调会的协商,碾茶产业链的各经营主体统一采用QR代码对茶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信息流进行管理,通过QR代码消费者也能对有效把握茶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

近年来,随着日本民众对天然、有机、环保型农产品需求增加,日本茶叶在质量保障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茶农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来开展环境保全型生产。茶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也注重在茶产品生产过程中减少添加剂的使用,确保茶产品的绿色环保品质。

2.4 完善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

茶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也为日本政府所关注。以农林水产省出台的《国产厚材料供给力强化对策事业》为依据,2009年日本政府在茶叶主产区组织实施了茶叶供应链构筑事业。通过茶叶供应链的建设,在日本茶叶主产区茶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产业链系统内信息、物质、资金流通效率显著提升。茶叶供应链构筑事业实施以来,日本茶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流通模式。

批发市场流通模式。这种交易模式比较典型的是静冈茶叶批发市场的茶叶贸易。批发市场有专业的茶叶经纪人,经纪人依据茶叶的质量、品种、价格等基本信息,在茶农与茶加工企业之间予以协调。茶农将茶叶委托给交易市场,交易市场通过经纪人组织交易,交易过程高效便捷,适宜于大批量的毛茶交易。收购茶叶的加工企业会将毛茶加工成茶食品、茶药品和茶工业品,再依托多元化的营销渠道,采取直销、企超对接、专卖店、电子商务等形式实现产品的销售。

流通中心流通模式,茶农依据生产标准生产高品质茶叶,茶叶在农协办的初加工厂进行初加工;农协经济连流通中心负责联系茶商,协商茶叶价格并组织茶叶交易,流通中心依据成交量向买卖双方中介费。流通中心有着地域上的优势,能充分考虑对交易双方的情况,在很多产茶区,流通中心成交量较大。

专卖店模式。日本部分产茶区的农协和茶叶加工企业设有自营的专卖店,茶叶经过加工制成茶叶成品,再进行分类包装后直接配送到茶叶专卖店,由专卖店负责茶叶的销售。专卖店茶叶品种多样,质量优越深受消费者欢迎。

网络流通模式。由农协或茶加工企业采用展销会、广告等方式做好市场宣传,扩大特色茶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茶叶消费者利用电话和互联网直接订购茶产品,茶农和茶企依托高效的物流网实施的配送,网络流通模式方便快捷近年来在日本发展较快。endprint

3 对中国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目前我是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大国,2015年中国茶叶种植总面积达4316万亩,茶业总产出量已经达到227.8万吨。在我国茶叶供应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高同质化、低标准化、流通效率低的现实困境。当前,从茶产业的供给端进行结构性改革是实现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借鉴日本茶产品综合开发的经验,对于优化我国茶产业的产品结构,加速茶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以供给侧改革引领茶叶产业结构调整

以市场为导向,从茶产业的供给侧进行结构性调整,全面提升茶产品供给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是破解我国茶产业发展困境的基本策略。

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需要制定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依据当前茶产业的资源存量、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明确当前茶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原则和发展路径,使我国茶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能有序推进。逐步实施茶树良种化工程,借力现代生物技术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园,着力生产天然生态的茶产品,满足民众对绿色保健类产品的现实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加速茶产业的品种结构调整,根据区域比较优势的不同,构建起以绿茶为主红茶、青茶、黑茶、乌龙茶并存的的多元化茶产品系列。引导企业转型发展,全面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从金融、财政、人才等方面积极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等新门类产品。鼓励企业探索茶景观与茶文化有机结合的模式,在区位条件好的地区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实现茶产品开发与茶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

3.2 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茶产品的综合开发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着力茶产品的综合性开发 ,打造现代茶产业链,是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环 。对此,可以借鉴日本经验,着力构建起政府和企业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多层次茶产品研发体系。在茶叶主产区要设立茶叶专业性研发结构,并给于资金和人才方面的保障,确保其有效运作。鼓励茶精深加工企业强化自身科研开发能力,通过茶叶的生物机理的深入研究, 稳步推进茶产业链向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日用化工等方向延伸,打造多元化、品牌化的茶产品系列,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支持茶叶生产大户、茶叶专业合作组织、茶加工企业和高等院校加强沟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速茶叶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换速度。对相关单位采购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设备、引进茶产业科技人才,政府要给于政策上的支持,提升其茶叶新产品开发的水平和层次。

3.3 构建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可以借鉴日本在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的有效措施,完善我国茶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茶农依据环保标准建设绿色生态的有机茶园,引导茶农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开展茶叶生产,稳步提升茶叶的环保品质。密切关注茶叶品质的国际标准,参考国际通行的标准,完善我国茶叶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付诸实施,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政府要完善茶叶质量监测制度,质监部门可以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以及茶叶专卖店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快速便捷的开展茶叶质量检测。逐步构建起查茶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在茶叶专卖店、批发市场探索建立优质认证茶叶专销区,完善茶叶生产、流通记录信息管理制度,借力大数据技术完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大力发展茶叶“产消对接”、“农超对接”经营模式,缩短茶叶流通时间,完善茶叶物流配送体系,确保茶叶的品质。 完善茶产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引导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在加工车间、制作工艺、仓储设施等方面都开展标准化管理,确保茶产品的绿色环保品质,全面提升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 创新茶产品流通模式

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可以逐步构建起多渠道的农成品流通模式。一方面,要加速传统批发市场流通模式的的转型升级。依据茶叶批发市场流通的客观情况,着力打造设备齐全、交通发达、配套完善的专业性茶叶批发交易市场。提升茶叶的物流配送效率,早日实现茶业流通服务支撑体系的现代化。在有条件地区探索茶产品集成化销售模式,大力发展平价茶超市连锁企业,实现企业生产和流通的分离,减少茶产品生产企业的物流和营销成本,同时也通过增加消费者的剩余价值,扩大产品销量。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其充分发挥茶叶流通协调职能。茶叶专业合作组织作为茶农和茶叶消费市场之间中介平台,不断增强市场调研和市场信息分析的能力,引导茶农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同时强化市场议价能力,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升茶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增强茶农的盈利能力。打造茶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茶产品开发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茶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和移动销售网络体系。并借助展销会、平面广告、电子广告等形式对茶产品进行充分的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积极探索茶叶流通的新模式,在茶农、茶商和茶企之间构建垂直电子商务交易体系,提现茶产品的流通效率。

参考文献:

[1]邓增永.中国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 中国茶叶,2017(1): 4-10.

[2]陈刚.日本茶叶生产现代化“亮点”及思考[J].茶叶,2000(4):235-239.

[3]大石贞男.日本茶叶发展史—八坂书房,2004.

[4]俞燎远.日本静冈茶产业探析及启示[J].中国茶叶,2013(11):9-11.

[5]梁月荣.日本茶叶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J].茶叶,1999(4):231-233.

[6]杨江帆.茶叶经济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7]申素熙,梁月荣.中日茶叶产业政策导向比较及给韩国茶产业的启示[J].茶叶科学,2011(6):552—560.

[8]Tian shi.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bridging the gap betweenRhetoric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ility[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2).

[9]李晶.茶產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6(5):6-7.

[10]李朝晖.日本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3(8):33-37.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