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容易被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11-01 06:25山东省军区济南第三干休所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骗子诈骗老年人

□ 山东省军区济南第三干休所 王 超

老年人容易被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 山东省军区济南第三干休所 王 超

老年人为何成为被诈骗的首选对象,老年人又为何容易被骗?本文从对形形色色诈骗乱象的揭露入手,分析了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的主客观因素,认为求健心理、求富心理、共情心理、从众心理,怕犯错,急证清白心理,宁受虐不改错心理等最容易被骗子利用。要有效防止老人被骗,政府部门的监管必须到位,防诈骗宣传必须到位,子女的关怀必须到位,老年人基本的防范知识学习必须到位。

老年人受骗主客观因素 对策研究

一、形形色色的诈骗乱象

读者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全国各地,上至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下至二三线城市,甚至小县城、农村,都有那么多的老人陷入骗局,骗子手段不断增多,骗术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且看:

冒充法院的工作人员,以“领传票”“接受调查”为名要求将其钱款存入“安全账户”实施诈骗;以短信告知银行账户被扣取年费进行诈骗;用“猜猜我是谁”的老玩法,以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身份诈骗;以领取社保补贴等各种补贴为名,套取个人信息诈骗;以开设在高档写字楼、装修豪华气派的单位外表和无风险、高回报的许诺,诱导老人,对其投资实施诈骗;用格式正规、排版正式,以假乱真的各类“文件”唬人行骗;不法旅行机构与各类商家勾结,推出低于市场成本价的“低价团”,在旅行过程中安排各式各样的购物活动,对喜欢外出旅游的老人实行强制消费、变相诈骗。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骗子也在“与时俱进”,行骗手段花样频出,“马甲”频换。如把非法集资升级包装成“财富管理”“股权众筹”“虚拟货币”等更专业时髦的“资本运作”理财产品;行骗的网络化趋势日趋明显,仅凭借一个微信群就可跨界完成精准化的目标筛选和吸纳,形成互联网+传销+非法集资等模式;犯罪形式更加隐蔽,假借迎合国家政策,打着“经济新业态”金融创新等幌子,欺骗诱导性更强。从保健品到P2P理财再到收藏品理财,诈骗者的身影无处不在。

近年来,骗子竟敢借国家以房养老政策的推行,把手伸向老人栖身的唯一住所,变着法儿骗取他们的住房。据报道,2015年以来,北京已有数十位老人陆续深陷骗局,有的失去房产,无家可归,有的背上巨额债务,苦不堪言。

无论骗子行骗技巧如何升级,诈骗手法如何变换,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是诱使被害人当场掏钱或通过转账来骗取钱财。

食品、药品的一些虚假广告,肆意夸大治愈率或有效率,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敛财后人去楼空,严重危害了公共饮食、用药安全。理财金融类的种种骗局,以利诱性极强的诱饵,让许多投资人投资受损,甚至血本无归。多少无辜的老人因为被骗,痛不欲生。近日有报道称,青岛市一位退休老人,被骗走几十万元的积蓄之后悔恨交加,走上绝路…………

诈骗,已经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严重影响了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老年人容易被骗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为何老年人群易成为诈骗团伙的“猎物”,在行骗者面前屡屡躺枪?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易被骗子利用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从客观上讲,一是大部分老人手中都有可自主支配的金钱和大量的闲暇时间,具备被骗的经济基础和骗子作案的时空条件。而且老人们大都拥有手机,也就有了接触虚假信息的途径。

二是老年人容易受骗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当下老人大都出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经历过特殊的社会治理模式,信息基本是自上而下,强行灌输的,这使他们中很多人的质疑精神受到了压抑,容易轻信他人。

三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下老人的教育和生活经历中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教育、培训,从而对骗术和伪科学缺乏免疫力;而骗子一般都经过专门培训,堪称高明的“心理学家”,善于揣摸老年人的心理弱点,惯用心理咨询式的谈话技巧,把人一步步引入陷阱。

分析众多诈骗案件可以发现,老年人以下7种心理最易被骗子利用:

求健心理

追求健康和益寿是老年人最为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初尝了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老年人,更想多活些年,以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更大实惠。老年人潜意识里都害怕失去健康,格外关注健康类的信息,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稀缺心理”。老年人因为岁数大了,对健康的追求比年轻人更强烈,他们在内心深处感到来日不多,希望能活得更长久更健康一些,一旦患病,会格外看中某疗法或药品的益处,产生更强烈的治愈愿望。这种观念和意愿干扰他们作出正确选择,表现在接受治疗上敢于尝试与冒险。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非理性医疗程度也会随之增长。对健康问题天天关注,时时琢磨,不知不觉就会被“神器材”“神药”等虚假宣传所击中,据山东对七个地级市的调查,约65%的老人通过服用保健品进行保健,约53%的老人选择保健器械进行保健,而且在保健上大都喜欢持续花销。

老年人不仅自身渴望健康、长寿,而且大都疼爱子女、家人,只要对他们的健康也有益,老人都会舍得花钱。

求富心理

现在的老年人一直生活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土上,工作时,大部分年份是实行低工资,可以说艰苦奋斗了一辈子。尤其是亲身经历了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生活极度困难时期,饿怕了,穷怕了,勤俭持家、发家致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座右铭。改革开放后,收入增加了,手中有了余钱,他们还想“以丰防歉”,多积攒些养老钱。在这种怕穷求富心理作用下,他们格外关注能“让钱生钱”的门道,而他们的生活环境又决定了其投资致富的渠道格外少,一旦听说有高息集资之类的“好消息”,往往被“高回报”晃了眼,忽略了“高回报”下的高风险而中招。

不容回避的是,一些老年人的求富行为往往与贪便宜掺杂在一起。

贪心源自于人为自己谋利的本能,区别只在于大小和懂不懂得取舍。一些老年人为致富被骗,骗子就是利用了他们贪便宜又好奇的心理。诱之以利是行骗者的惯用手法。先给甜头是为了最终让你吃苦头。

骗子通知你中奖了,说按新政策你现在可以领补贴或退税了,被骗者开始一般只是半信半疑,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会向对方追问求证,骗子再根据预先编好的剧本,设计好的台词,给你释疑洗脑,一步步让你变得深信不疑。一些人对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旅游,免费赠送鸡蛋、大米、花生油、养生杯等小恩小惠,认为不领白不领,不用白不用,反正没花自己的钱,殊不知天上的馅饼只是幌子,诱你掉进挖好的陷阱才是行骗者的最终目的,暂时的不花钱,是为了让你失去更多的钱。

共情心理

人老了最怕孤单,倾诉的欲望最强烈。现在的老人大都只有一两个孩子,空巢者较多。孩子忙起来,一周甚至一个月也难得见上一面,身边长时间没人倾诉,内心难免孤独寂寞。孤独的人总是格外贪恋那一点关怀与温暖。这时,那些以骗取老年人钱财为目的的“温情销售”骗局就应运而生了。他们专打“感情牌”,登门陪聊、解闷、套近乎,帮着老人做家务,甚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叫个不停,这些“温情”的话语直击老人的心理软肋,使老人彻底放松了警惕,行骗者趁机掌握了老人的真实信息,轻易就可实施精准诈骗。常年独居的老人缺乏了解信息的渠道,对社会上各类新生骗局的了解相对滞后,因此最容易被坑。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作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该理论指出,与年轻人的需求是导向未来的不同,老年人因剩下的时间有限,他们更多地偏向情感相关的方向,因而对于亲情、朋友、人际关系等高度关注,而且年龄越大对陌生人的信任度越高。这就是打“亲情牌”行骗为何屡屡奏效的根源所在。

从众心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老年人容易受骗也是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年人随着脱离工作岗位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与主流社会脱节,不能全面及时获取信息。有时老年人为使自己不处于孤立、低落的状态,不管对该事物是否认同,行为都会受“从众心理”驱使而做出跟身边人一致的行为。所以当讲座说某保健品功效好,旁边有人想要购买时,老年人就会受到影响,误认为“人家都买肯定好”,情不自禁盲目跟风购买。

轻信心理

行骗者擅于拉大旗作虎皮,总是把骗局的“局”尽量“做大”。不是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在鸟巢发放纪念品,就是与地方媒体联手,整版广告开路,或在单位礼堂抽奖,此等足够让人震撼的“大场面”,让老人误认为他们的背后有国家支持、党委政府部门撑腰,由此埋下深信不疑的种子。或者动不动让名人代言,请“大牌专家”出场造势,通过专家讲座、专家义诊等形式,使老人很有带入感,从而打消顾虑。宣称他们的产品是专供国家领导人使用的,属“红墙内的秘方”;他们公司的领导享受国务院津贴,跟多个国家总统都有合影。吊起老人胃口,迎合一些老人的心理预期。在这种洗脑式的推销下,使老人盲目轻信,心甘情愿地往外掏钱,而在从众心理下,很多老人一看别人抢购,也忍不住下单。

怕犯错,急证清白心理

为何电信网络诈骗嫌疑人冒充公检法人员作案,能屡屡奏效?

这是人们大都惧怕犯错,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起的作用。当你的防卫心理被调动起来而表白解释时,就有了骗子得逞的机会。生活中,人们都怕犯错误,尤其是对方严词点明自己犯了公检法机构指控的“涉嫌卷入危害国家安全大案”,并附上带有自己照片的“通缉令”时,人通常会立即产生“应激”反应,肾上腺分泌水平提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处于一种极度没有安全感的紧张状态。出于保护自己或亲人的目的,为了证明清白,在骗子“犯罪论调”恐吓下,甄别是非能力急剧下降,往往不能立即作出理性反应。就像中了邪一样,稀里糊涂按照骗子的指挥棒转起来,在惊慌焦虑中被骗。

宁受虐不改错心理

老年人大部分有很强的自尊心,总认为自己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骗子能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就像小品《一个女婿半个儿》中的胡自信那样,明明已被骗,还蒙在鼓里,炫耀骗他的人还没出生哩!

老人一旦被骗,由于固执和自尊心作祟,又会产生宁肯错下去也不愿认错的心理。怕子女埋怨,怕他人笑话,对被骗之事总是“三缄其口”,选择沉默,自认倒霉,权当花钱买教训。这种被骗还不愿承认,更不采取补救措施的做法,反而让骗子有了更多行骗的机会。

做子女的,一旦得知父母被骗,往往气急败坏,向老人发泄不满,这又让老人觉得有挫败感、羞辱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此时子女的劝说不仅难以奏效,甚至还会导致老人抗拒。

三、防止老人被骗的对策措施

政府部门的监管必须到位

打击诈骗犯罪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懂法才能更好地防骗。要为老人防骗撑起坚不可摧的法律保护伞。要进一步加强对电信、网络、食品、药品等领域的监管整治。加强对诈骗窝点的排查、搜查,对可疑人员的检查。严格规范对保险公司、银行、投资公司的管理,强化对理财产品销售行为的管理和监督。监管部门应重视与各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利用技术措施,未雨绸缪,对其进行事中、事前式的干预和打击,而不能等到骗局在线下闹大了再出手。向骗子租赁场所、提供行骗条件的有关单位或个人也要追究责任。

去年以来,国务院及高检、高法、公安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继出台了对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实施严惩的法律、条例、文件,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诈骗犯罪必将得到更有效的遏制。

防诈骗宣传必须到位

广播、电视、报刊要把防诈骗知识宣传作为重要内容。街头报刊亭、宣传栏、宣传墙等都应辟出防诈骗宣传阵地。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更要组织开展专题宣传周、宣传月。老年大学(学校)等应开设防诈骗课程或定期举办防诈骗讲座。食品、卫生、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分头或联手深入居民区、敬老院等老年人集中的地方,送防诈骗知识上门。活跃于街头巷尾的志愿者要有针对性地对有可能受骗的老人及时提供提醒服务。商店、医院、银行、菜市场等老年人易出现的场所,应醒目悬挂防诈骗标语,营造浓厚的防诈骗氛围,不断强化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对诈骗行为人人喊打的局面。

子女的关怀必须到位

儿女要常回家看看,多关注父母的身心健康和消费需求,尽量挤时间多陪在老人身边,倾听他们的诉求,使他们精神上得到慰藉。从而相信子女是最可信的人,今后一旦被陌生人或骗子盯上,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与子女商量,以减少被骗的可能。子女要关注老年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最新出现的针对老年人的各种骗局,及时与父母沟通,阻断骗子与老人建立感情联系的可能。如果老人被骗子洗脑了,子女要利用突然的“思维中断法”,切断受害人的思路,使其醒悟过来,不可挖苦埋怨,防止造成感情对立,反而易被骗子钻空子。

老年人基本的防范知识学习必须到位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老人本身既要增强防范意识,又要掌握必要的防范知识,变被动受骗为主动防骗。

老年人也要注重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知识面。对生活中应知应会的一些知识,尤其是自己生活涉及的一些领域的基本常识,比如对基金、股票、银行、法院的业务流程等要有所知悉。学会区分保健品与药品,保险产品与银行储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与年利率,骗子的电话、短信“办案”与公检法机关当面现场办案等的不同,看穿骗子混淆概念、鱼目混珠的把戏。尤其要与时俱进,学会使用手机、电脑等高科技生活用品。很多骗子就是利用老人对公检法和银行业务陌生,对电脑等高科技手段玩不转,从而诈骗得手的。

老人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搭话,对不熟悉的电话、短信不要接听或按短信要求行动,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更不要随意将资金转到陌生账户。老人消费付款时要注意要求对方提供发票等凭证。投资理财时,要多听听银行专业人士和自己子女的意见,一定要弄清该产品是否有“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的登记编码(在中国理财网通过查询登记编码来验明理财产品的真伪)。还要关注理财资金的扣划方式,如投资资金不是该银行直接扣款,而是要转账给个人账户或第三方机构账户,就可能遭遇诈骗。如想入股分红“赚大钱”,一定要对企业的背景、实力、经营前景有充分的了解。买基金、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去正规的金融机构购买,要到柜台进行交易(银行网点都有录音录相),一旦中招可作维权凭证。

收到诈骗短信或电话时,一定要冷静处理,可拨打110电话咨询或通过114等权威正规渠道获得公检法或银行服务电话号码,以“验明正身”。一旦个人权益受损,要及时报案,通过工商、公安等部门维护自身权益。对部分欺诈行为构不成犯罪的,老年人也应向相关行政部门提出救济请求,或向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赔偿诉求。总之要通过学习,让个人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和本领,认识到人性的劣根性并增强与之对抗的能力。学会理性看待自己身边的世界,不被各种假像所迷惑,不让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不让贪婪与无知毁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骗局原本就是基于人的流动性和人与人,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随着网络社会发展,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会越来越频繁,原本就是以陌生人为目标的骗局自然会增多。只要适合行骗的社会土壤依然存在,那么骗子利用人性弱点行骗的行为就会依然存在。反诈骗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为此做出不懈地努力!

猜你喜欢
骗子诈骗老年人
骗子?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诚实的骗子
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