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权 张良安
赵宗燠,1904年11月28日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今重庆市荣昌区)。1924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1929年留校任教,并攻读研究生。九一八事变后,赵宗燠参加了业余军事训练班和抗日“十人团”。1932年参加了学生义勇军,任第4大队队长。他率领32名队员奔赴上海,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在枪林弹雨中为前线将士运送弹药、食品,支援19路军抗战。
1935年,赵宗燠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工科大学化工学院攻读石油加工和石油代用品转换工程技术专业。1939年获得柏林工科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回国从事合成石油研究
在我国抗战最困难时期,得知赵宗燠即将学成回国,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纷纷致信邀请他当教授。他也收到军政部的来信。信中说,由于日军封锁,中国军队所需要的汽油、煤油、柴油运不进来,军用燃料奇缺,有些汽车已靠烧木炭行驶,因此他们计划办石油代用品加工厂,请赵宗燠回来参加这方面的工作。
得悉赵宗燠回到重庆,在军政部交通司负责交通油料供应的朋友们立刻对他说,现在抗战前后方用油都很困难,你不能去教书,一定要留在重庆。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也一再挽留赵宗燠留在交通司工作,帮助办一座燃料工厂,包括植物油代替柴油、酒精代替汽油;还需要办一座煤炼油工厂。
按他们的要求,赵宗燠写了一份书面报告,介绍了国外煤炼油工业发展情况:一个方法是费托(Fasherthops)合成,将煤气化后,通过催化合成汽油;另一方法,就是煤炭直接加氢,变成汽油、柴油、高级汽油、航空煤油。之后,交通司据此制订了一个费托法煤炼油实验厂的方案,由赵宗燠担任军政部交通司合成油厂筹备处主任,负责筹办。
赵宗燠拟定了一个办厂计划,提出先筹办一个小型试验装置,从煤炭的低温干馏开始,生产一部分焦油和煤气,再催化合成汽油。资金是大问题,虽然抗战时期,国家财政十分困难,但无论如何也要调拨一定资金;还有人才,光他一个不行,还需要化工、工艺、工程、机械以及基建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人员。
办合成油厂的计划批准后,赵宗燠将厂址选定在重庆北碚宝源煤矿坑口附近。不久,赵宗燠任合成油厂厂长的消息正式发布。
该厂隶属于资源委员会,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副主任钱昌照曾先后带领行政、财务、人事、物资等部门的负责人前去视察。初时虽然没有完全满足赵宗燠的需求,但也调拨了部分资金和物资。尤其在人才方面,得到留欧回国的经济学博士、时任资源委员会人事处代处长宁嘉风的大力支持,调来了留德和国内的大、中学毕业生多名,组织起数十人的技术队伍,使建厂工作得以迅速开展。
赵宗燠一边指挥土建工程建设和机器设备的采购安装,一边带领技术人员进行以煤为原料合成汽油等车用油品及其他代用品的研究试验并作投产准备,煤炼油研究试验工作很快取得成果。
根據研究成果,赵宗燠与几位技术人员合作,发表了《合成石油铁催化剂研究》《合成石油镍催化剂研究》等论文。不久,小装置生产试验取得进一步成功,但因资金原因未能投产。
科学救国受阻
1946年初,赵宗燠奉资源委员会之命,接收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工业遗留,其中包括锦州煤炼油厂。他带领技术人员来到该厂,全面检查了工程建设和损坏情况。然后拟订了恢复建设锦州合成油厂的建议,呈国民政府东北行政当局及行营主任卫立煌等裁定。而卫立煌的当务之急,是与解放军在东北决战,岂能拨出财力建工厂。
正当山穷水尽之际,赵宗燠在奉天(沈阳)与掌管东北财权的宁嘉风重逢。宁嘉风说只要有上面的批复,就拨资金给你。于是赵宗燠亲赴南京向国民政府请命,但国民党当局拒绝了他,并明令他不得再过问石油工业之事,且调他到沈阳化工厂任厂长兼总工程师。离开锦州,赵宗燠仍不甘心,一再嘱咐技术人员保护好厂里的机器、设备和技术资料,一定要争取机会再行重建。
不久,赵宗燠又被调到天津,任天津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天津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命他撤到南京,再去台湾,并通知他的夫人先行。“科学救国”“工业救贫”理想一再遭遇阻扼的赵宗燠,对妻子王应明说:“我对国民党是彻底没了信心。我一生就想给国家办点新兴工业,为改变国弱民穷的落后面貌出力。可是我遭遇到的,不是偏见歧视,就是恶意中伤;不是门户排斥,就是压制打击;至于国民党政府中的贪污不以为耻,贿赂可以公行,我更是看够了,我是死也不跟他们去!”王应明说:“这些年你所遭遇的坎坷,我感同身受。你不去,我也决不走。”
战争进行中,他积极组织天津化学工业公司及两个分厂的工人和职员,保护厂里的机器、设备和资产,迎接解放。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一天,东北工业部干部李新和杨洁突然造访,恭请赵宗燠参加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建设工作,特别是锦州合成油厂的重建工程。赵宗燠喜出望外,即刻收拾行李,出关北上。到沈阳后,他即被任命为东北工业部化工局总工程师兼锦州合成油厂总工程师。
复建开始了。赵宗燠指导和带领二三百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夜以继日地进行设计、检修、安装、调试,以及原料的采购和运输,到1949年底恢复了原料气制造设备DDR炉的运行。同时,他指导研制出生产合成油的常压钴催化剂、钍催化剂、镁催化剂及合成生产装置,解决了造气、合成等关键技术问题。而后又研究开发出性能更好的用于合成油生产的溶铁催化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1950年,合成油生产装置全部试运成功,能够生产出合格的合成油产品。1954年,锦州合成油厂复建全面完成,合成油年产量达到3万吨。
之后,赵宗燠继续指导锦州合成油厂的第二期工程建设,增加了5台水煤气发生炉和第三段脱硫装置,建立了催化剂中型试验装置和3座硫化床反应器。到1955年,该厂合成油年产量已达5万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能源的急需。
被称“人造石油专家”
1955年,赵宗燠被调到石油工业部任生产技术司总工程师,并任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59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届常务委员。周恩来曾向毛泽东和朱德介绍:“这位赵宗燠同志是我们中国的人造石油专家。”
1964年,赵宗燠被调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任总工程师,担负着指导全国炼油科技和生产建设的任务。
作为人造石油专家,赵宗燠多次到有煤矿和油页岩矿的地方考察。他认为,低热值煤矸石和油页岩并非全是废物,如果采取一定的工艺技术,也能产生热值,供生产和生活之用。他出访德国时把这个问题作为专题进行认真考察,回国后即写出《关于西德低热值油页岩沸腾床燃烧锅炉的报告和建议》。
在石油部的支持下,他组织有关单位设计、施工、建设和试验,于1965年在广东茂名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沸腾床燃烧锅炉。其日处理低热值燃料颗粒页岩300吨、蒸发量14.5吨/时,并取得连续运行5万小时的稳定生产纪录。这种低热值沸腾床燃烧技术受到国家重视,很快在全国推广。至20世纪80年代末,在他的指导下,我国逐步建成多种工艺型号的燃烧锅炉2000多台。
首倡开发“第五大能源”
1979年初,我国刚刚经历10年浩劫,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用油用电的设备和工具普遍落后,单耗高,效率低,许多重要建设工程因缺电缺油不能进行。
面对这种状况,赵宗燠十分忧虑。他与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荣毅仁先后两次参加全国政协和国家经委组织的能源考察团,赴欧洲、日本访问,学习能源转换、节省和利用方面的经验。回国后,他即刻赶写出《日本节能报告》《日本和西德能源转换研究情况和建议》,首倡在我国开发“第五大能源”。
1979年11月1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有效利用能源的八条建议》;12月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积极开发第五大能源》的文章;翌年3月,在全国政协举行的科技报告会上作了《爭当开发第五大能源的急先锋》的发言。
1981年春,全国政协领导采纳赵宗燠等科技界委员建议,决定由赵宗燠率团到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进行考察。回到北京,他就把《全国政协环境和能源调查组关于四川、云南、广西的调查报告》交到全国政协。
1982年,赵宗燠在出席国家科委煤炭汽化液化专业会议和石油部科技委会议时,接连发出《我国亟待制订一个煤炼油样板厂发展规划》和《石油部亟待制订一个开发石油代用品样板厂的工业发展规划》的呼吁。
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他联合侯祥麟、汪寅人等委员共同递交了《采用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生产清净的液体与气体燃料》的提案。
1987年,锦州炼油厂邀请赵宗燠出席建厂50周年庆祝活动。赵宗燠利用这个机会大声疾呼恢复煤炼油生产。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机关党委在当年第三期《简报》中提到:“在石油代用品的生产建设方面,在赵宗燠同志的建议促进下,无论是石油部,或后来的石化总公司,都列入了每个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保持了适度的投资。”
1989年10月10日,赵宗燠因病逝世,终年85岁。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