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校园景观设计初探

2017-10-31 10:54周耀张吉庆
设计 2017年9期
关键词:海绵雨水景观

周耀 张吉庆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的成长都需要水来供养,城市的发展也与之息息相关。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不合理性,严重割裂了人与水、水与城市之间的共生关系,这严重导致了雨水污染、城市内涝、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海绵城市的角度出发,探索绿色校园景观系统,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水 海绵城市 绿色校园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5-0036-02

一、选题背景

当前,国际城市规划发展的共同趋势是追求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及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寻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模式,而低碳生态发展模式重要的技术形式之一便是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提起“海绵城市”,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陌生,但它是对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新解读,即当城市遭到洪涝灾害的时所具有良好的“弹性”效果,通俗地讲,就是当下雨时城市能够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而在城市需水时便能够“释放”雨水以供使用,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最早对城市雨水进行政府管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之下,目前针对海绵城市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关于雨水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奖励政策,这使得德国的雨洪管理利用技术已经成功步入正轨。

日本是的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因此日本政府把雨水的收集和使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日本开始实施,随着近年来雨水渗透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同样也带动了相关领域内的法律和技术的成型以及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2.国内研究现状

在2004年深圳市开始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经过十多年来的努力,通过创建海绵城市示范区、出台与之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以及加强开发基础研究与国际交流,这使得深圳市在海绵城市的队伍中也有了一席之地。

为了能够缓解因城市不透水地表增加引发的城市内涝等系列生态问题,福建省政府特此开展了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围绕提高透水率这一主题,针对规划设计和优化工程措施推广两方面,分别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要点和要求:1认知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途径。2.深入了解规划设计目标和任务。3.明确工程设施推广的着力点。

(三)研究对策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要求我们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把低碳生态的设施规划同景观建设上的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应用,这会使防涝系统基础设施从灰色转变成绿色。

二、建造海绵城市的要点

(一)遵循原则

若真正想建设海绵城市,要把生态放在首位,把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二者相撮合,在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同时,却使雨水能够进行最大限度地积蓄、下渗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二)设计理念

要把扭转观念放在建造海绵城市首要位置。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中,路面几乎都是硬化的。当大雨来临时,管道、沟渠、泵站等排水设施便能充当主角,把“快速排水”和“尾端集中”作为主要设计理念,这样一来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等现象的概率会大大降低。然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要发挥植草沟、渗水砖、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的作用来进行有组织、有序列地排水,方可实现“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的重要作用。

(三)配套设施

对于海绵城市来说,有足够的“海绵体”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海绵体”的种类有很多,如:水系、绿地、可渗透路面等配套设施都可称为城市“海绵体”。下雨时,雨水能够透过这些“海绵体”进行下渗、储蓄、净化、回用等循环工作,余下的部分会径流通过管网或泵站来进行雨水外排工作,这样一来便可有效地增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效果,从而进一步缓解了城市因内涝而带来的排水压力。

三、建造雨水景观的途径

(一)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现如今,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体污染相当严重,这导致当今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是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据相关部门监测,目前地下水遭受到的污染程度相当大,且还在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地下水受到污染,这不仅仅降低了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还进一步使水资源不足问题逐渐加重,同样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很大的影响,更可怕的是这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目前,我国的雨水资源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

直接利用,也称集蓄利用,即建造能够进行储蓄雨水的设备,收集到的雨水可用在消防、清洗路面、绿植用水等方面,或者是在雨季时期将雨水径流收集起来,通过专用雨水排水系统直接排到就近的水系里,也可以建成水景,这样一来也会使其具有美化城市的功能。

间接利用,即使用更多的措施来强化雨水进行就地下渗,从而达到补充地下水的作用。能够使雨水最大限度地下渗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建造下凹式绿地、铺设透水性地面材料、建造渗透管、沟、池、井等。

(三)因地制宜的规划雨水景观

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首要问题。过去的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格调单一。而海绵城市要求我们在建造海绵城市时,应进行因地制宜并以最大限度来保护原有的“海绵体”,使其不受到开发活动的一丁点儿影响;而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逐步修复,使生态空间不受到任何的伤害。

(四)合理利用“雨水材料”

合理利用“雨水材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中之重。应把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作为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载体。比如在建设时可以使城市的房顶由“灰”变“绿”,这样一来是有好多好处的,“绿色”的房顶不仅能够对雨水进行滞留,还可以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道路、广场等地面的铺装可以铺设一些透水砖,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使之全部“沉下去”。

四、构建绿色校园景观系统

(一)雨水资源的收集系统

通过在园路边缘约30cm外布置比路面略低的金属石笼,可有效引导绝大部分的地表径流。未导流部分,亦能渗入土壤中,合理地保持土壤湿度。混凝土是一种理想的生态材料,有着良好的透水性与保温隔热性能。在这里,混凝土路面被泥水渗入,与建筑类院校这一名称形成呼应,相当应景。而“景观化”的地表水收集系统,犹如一个条条链锁捆绑在园路上。地表水沿着园路两侧顺势而下,汇集到低洼处上,再集中汇集到中央的一个景观水池中,使其体现利用价值最大化。

(二)雨水资源的储蓄系统

是否能和校园内的已有设施进行结合是储蓄雨水资源首先要考虑的。景观水体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雨水储蓄设施,倘若校园内有景观水体的话,我们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水体变为雨水储存设施,这样一来就可免去建造蓄水池,同样也可以节省大量开支,而且对校园内的建筑也不会造成过多的损害。此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和景观水体共同使用同一处理设备,综合利用,节省开支。如果没有景观水体的话,那么就要建造雨水储存设施,而本地的降水量和园区内建筑屋面的面积决定了这个设施的容积。

(三)构建绿色校园景观

所有规划和构建形式都应该以当地的自然因素和自然行为过程作为依据。避免为了达到想要的校园所谓的特色,来进行盲目地栽花种草。在设计中,把适宜当地生存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作为主要校园绿化,并且合理搭配了植物的其他种类,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校區内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安全性,而且能够合理有效地提高整个校园的有效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构建绿色校园景观体系:

(1)在规划校园绿色景观时,我们不能盲目进行,应把栽种本地植物放在首位,把提高植物成活率作为根本目标,以山石小径作为陪衬。并且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多栽种一些成本低、成活率较高、独具当地特色的植物,要做到能够以出最小的功,来获得最大的成果,进而创造出独具浓厚地方色彩的绿色生态景观。

(2)少植草坪,避免过度人工化。建植绿化设施所需的费用是巨大的,原因是它们是需要我们精心打理的。以草坪为例,在学校内建植大面积的草坪会给校园的生态平衡造成巨大威胁,冬季,北方地区气温寒冷,气温在零度以下,草坪一片枯黄,土壤裸露,使得整个草坪异常荒凉。

(3)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在构建绿色校园景观中,对现有的绿化成果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那就是节约。且应重视对自然景观或自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保护,例如对原有的植物、湿地、景观元素、水系等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4)在进行规划建设海绵城市时,非植物雕塑和园林极品的建设数量应该尽量得到控制。由于大学校园不是名胜古迹,更不是公共游览场所,因此,不应在校园内广建亭台楼阁和追求高雅传世之作。并且校园内的各种景观小品和人造景观,都要与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联系,使其不孤独单一。构建合理有序地绿色校园就要用大学自身的定位,并用生态平衡的安全性和节约性来进行规划建设。

(5)延长植物寿命。目前地球母亲所遭受的污染愈发严重,在生长条件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人类所追求的新的理念无非就是多用“绿色”再造一个具有新的生态平衡的绿色家园。因此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延长植物的生长寿命是当前构建节约型绿化所需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6)重复利用土地。原来的校园围墙可能是“灰色的”,而在建造绿色校园景观时,在“灰围墙”下可以栽种一些植藤类植物,这样一来可以使得“灰围墙”变为“绿围墙”;之前单纯的“灰色”停车场也可以变为用草坪砖铺成的草坪停车场,这样一来也算是一举两得;同样可以用一些灌木充当两个停车位之间的隔离线,这样简单的改造可以使得停车场变成具有强烈生态性的绿色停车场。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还在处于起步阶段,广大城镇的规划建设模式还是处于老式的状态,在雨水利用、蓄养地下水、防止城市内涝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而绿色校园亦是如此,未来的校园规划工作应着重于绿色建造方面,结合校园的自身特点探索出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规划建设策略。

猜你喜欢
海绵雨水景观
和雨天的亲密接触
雨水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雨水总带来更多雨水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