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摘 要:本文以《草叶集》和《青草灯盏》两部诗集中的多首诗歌为对比文本,通过探索草意象所蕴含的“跃动的生命本体”和“顽强的生命意志”,旨在论证阿古拉泰的创作曾受到惠特曼的启发和影响。然而不容忽视,阿古拉泰还将坚强和拼搏的草木精神与时代的精神实质相联系,以激励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精神动力,并将草叶的丰富内涵扩展至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草原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草叶集》 《青草灯盏》 生命本体 生命意志
阿古拉泰,笔名牧马人,一级作家,编审,词作家。出版《蜻蜓岛》《青草灯盏》《诗意的栖居》等诗文集十余部,并担纲大型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的文学执笔。阿古拉泰不仅写诗,也写诗评,其中有对北岛、舒婷、顾城等同代诗人作品的鉴赏,也有对艾青、安谧、黄永玉等老一辈诗人的崇敬,还有对惠特曼等国外诗人的敬重。阿古拉泰于2014年1月9日在《内蒙古日报》发表了一组题为《追赶太阳的飞翔——访美诗草》的诗作,记录了诗人访美的内心感受,其中《寻找惠特曼》是为纪念“草叶诗人”惠特曼而作,其激情澎湃的诗体、反复咏叹的修辞、回环起伏的节奏与惠特曼的《哦,船长,我的船长!》有异曲同工之妙。阿古拉泰记述了《草叶集》带给自己的心灵震撼,表达了对惠特曼的风骨和情操的崇敬之情,赞美了惠特曼对“自由,真理,平等”的追求和信念——人类如同草叶一样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拥有神圣的自我。《草叶集》集中体现了惠特曼的民主精神和高尚品格,诗集以草叶而名,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人和事,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都有一个神圣的自我,也都有尊严和伟大。惠特曼所赋予草叶的鲜明个性与深刻寓意无时无刻不影响着阿古拉泰的诗歌创作。“一百年了,你一直/以一片草叶的姿态跋涉/啊,惠特曼,我的惠特曼。”阿古拉泰也在作品中记录下自己对惠特曼的崇敬之情,并在汲取惠特曼其人其作的营养中努力开创新的写作风格,探求新的价值取向。
阿古拉泰有着解不开的“青草”情结,他也像惠特曼一样以歌唱“小草”为己任、为光荣。诗人自幼生长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他从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诗人的视角抒发自己对草原和“野草”的深深眷恋。阿古拉泰在大学期间以“野草”命名自己创办的文学社,并以“野草”为笔名开始文学创作。诗集《青草灯盏》(2009)收录了《浅草上的蹄花》《像一棵草一样行走》《青草的光芒》《一棵草下面有什么》《青草的眼睛》《风吹青草》《一颗青草的祝福》《草》等一系列以“草”为主要意象的优秀诗作,《青草灯盏》和《草叶集》两部诗集中的某些诗篇也有神似的语言表达。然而,阿古拉泰对惠特曼的借鉴并没有停留在对诗歌形式的模仿,而是更加注重青草意象所蕴含的跃动的生命本体和顽强的生命意志。
一、生命本体与生命意志
阿古拉泰常常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草的特殊感情,这份情感不仅来自诗人童年的美好回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草叶集》的影响。惠特曼将其力作取名为《草叶集》,并在诗歌中借草叶象征平凡而頑强的生命力。在惠特曼的眼中,“草叶”是坚强生命意识的象征,“那最小的幼芽说明世上其实并无死亡,/即使有,也会导致生命,不会等着在最后把它扼死”{1}。《我自己的歌》是《草叶集》中最长且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整首诗围绕核心意象“草”展开,草意象在作品中也同样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啊,恒星——啊,坟上的青草——啊,不断地调换和前进”,“坟”象征着尘世间的死亡,而“草”却意味着生命的气息,惠特曼在“坟”与“草”两个诗歌意象的强烈对比中突出看似弱小的草叶所传递的强大生命力。无独有偶,草叶在阿古拉泰的笔下也同样暗藏着跃动的生命力,“这是五月 天空还没有转过身来/但大地已经苏醒/一棵探头探脑的小草/嫩得让人心疼/……/有一棵青草 紧紧地/攥住了大地的脉搏”{2},如同惠特曼,阿古拉泰诗中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草与乍暖还寒的五月形成对比。阿古拉泰用“转过身”“苏醒”“探头探脑”等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天空、大地、小草等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勃勃生机。诗行的最后,阿古拉泰用“紧紧地/攥住了大地的脉搏”这样的诗句,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早春大地的生命气息强烈地呈现给读者。无论是长在坟上的“青草”,还是初春的“小草”,在惠特曼和阿古拉泰笔下都具有向上性,都在“不断地调换和前进”中给人带来积极、活跃、向上的心灵力量和精神鼓舞。
诗人阿古拉泰对青草的热爱和赞美不仅局限在草原的青草,其独特之处,还在于他将青草意象所象征的跃动的生命本体和顽强的生命意志扩展到了城市文明之中,把“草”所体现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和诗人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联系在一起,以此作为激励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精神动力。“像一棵草一样行走,在草原,在戈壁/在城市水泥的缝隙间/像一棵草一样行走,用自己的瘦,用/自己的小,用深绿色的骨头……/像一棵草一样行走,不能在泥土中扎根/就在石头缝里跋涉。”“草”虽然“瘦”“小”,却在“草原”“戈壁”和“城市”的水泥夹缝等地方扎根、行走;虽然披星戴月,听风沐雨,小草依旧无所畏惧,坚韧无比,直至最后的胜利。小草所蕴含的顽强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惠特曼笔下凭借顽强生命力和坚强意志随处生长的草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城市想象与生态意识
惠特曼热爱自然,但并不逃避社会,他被认为是爱默生的抽象与梭罗的具体之间的纽带,是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3}在惠特曼看来,人类的杰作和大自然的造化同样伟大。美国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造业长期雄踞世界第一,并由此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然而,矿产资源的无止境采掘、原始森林的乱砍滥伐、土地的过度开发,以及桥梁和铁路的大规模修建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自然环境生态问题。面对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自然环境生态问题,惠特曼的思想是矛盾和复杂的。一方面,他对密西西比河大桥的恢宏气势和哈德逊河铁路的大规模修建赞叹不已:“沿哈德逊河畔修建铁路真是一个巧妙的想法……我既喜欢河畔的景色又喜欢火车的声音。”{4}然而,惠特曼对自己家乡的桥梁修建却保持沉默。诗人在《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描写了欢腾的河水、夏日天空的倒影、群山上的薄雾、平展着翅膀飞翔在河面上的海鸥、张着白帆的纵帆船和单桅小帆船等景色,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象势必会因为布鲁克林大桥的修建而遭到破坏。{5}惠特曼还在《典型的日子》中谴责无益的破坏致使美国大片土地没有了树和植被的覆盖,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生态环境,重视植树造林。这种矛盾生态观还体现在诗歌《红木树之歌》,惠特曼原本要以红杉树为主角为其唱一曲死亡之歌,但是诗人的态度和语气却随后发生了转变,作者以树来比喻自己,并表示为了实现“一个预言和暗示”而接受不可抗拒的命运,即把“这些处女地,西部海岸的土地”奉献给一个“新的帝国,新的登峰造极的人类”。惠特曼所持有的思想观点被人类生态学家称作早期的“对本地发展持反对态度的人(Not in My Backyard)”。endprint
不同于惠特曼,阿古拉泰崇尚自然的生态理念,始终停留在对家乡草原的深切关爱:“你爱如画的草原/渴望是这画中的一株嫩草/只要不被连根拔起/便是你/最大最大的企愿”{6}。关爱大自然是草原游牧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爱护草原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智慧甚至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大扎撒》中有關“禁草生而镬地,禁遗火而燎荒”的规定。阿古拉泰在“只要不被连根拔起”的诗行中传递出游牧民族对草原的深切关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法则。如果《牧童之歌》只是不经意地流露出诗人的生态意识,那么《从一首民歌走进草原》则真真切切地传递了诗人的生态忧思。诗人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为题记。《敕勒歌》在阿古拉泰看来是所有写草原的诗歌里最著名也是最好的,“草原那种辽阔和雄伟一下子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从此,关于草原的诗歌就离不开牛呀羊啊这些动物,没有脱离《敕勒川》的影子”{7}。“天依然苍苍/野依旧茫茫,只是/敕勒川上的草越来越瘦越来越小了,不用风吹/就能现出牛羊/千百年过去,那些牛羊还是老样子/慢悠悠地低头吃草,相互取暖,晒晒太阳/迷路时彼此安慰着什么,风雪不时地/掀起它们身上披着别人的衣裳。”《从一首民歌走进草原》看似带有《敕勒歌》的痕迹,依旧围绕“天”“野”“草”“牛羊”等常见草原诗歌意象展开描写,然而诗人在每一诗节的最后两行却唱出出人意料的“反调”。诗人从草的角度写草原,但是草却“越来越瘦越来越小”;诗人的视角继而转换到牛羊,但是牛羊身上却“披着别人的衣裳”。这首诗既不同于《敕勒川》,也与赞美草原的颂词完全不同,诗人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去思考“草”和“牛羊”,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山羊绒需求的迅猛增长,山羊的过度饲养和草原的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牛羊身上披着“别人的衣裳”,一方面,可以暗指当时兴盛一时的羊绒衫加工制造业,另一方面,由于草原生态的破坏和牧草种类的锐减,牛羊无法从牧草中摄取到足够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饲养者为了保证采集到足够的绒毛便给牛羊披上衣服从而防止由于营养不足所致的彼此撕扯咬毛。诗人从“草”的长势和牛羊的病态等细微之处入手揭示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草原食物链的破坏。接下来,诗人并未沉浸在悲观失望中,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寻找缓解生态危机的方案:“还有那些青草,瘦归瘦,小归小,但仍保持着/祖传的绿,仍旧把一粒粒泥土认作/永远的家园,再漂亮的草坪/也无力将它们挽留/至于那些放弃了马走进城市的人,他们把/内心的绿和身上的泥土抖了再抖/洗了又洗,竟忘记了自己也是/一只羊、一滴露珠、一棵牧草……”不同于以往阿古拉泰诗歌中的青草意象,小草尽管瘦而小,却象征着草原文化和草原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诗人希望唤醒远离故乡的蒙古人对草原文化和草原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关心。
惠特曼和阿古拉泰作为各自年代的杰出诗人为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一个汪洋恣肆、大气磅礴,一个激情洋溢、震撼人心,两位诗人的内心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并赋予青草意象深刻的审美内涵。惠特曼和阿古拉泰在《草叶集》和《青草灯盏》两部诗集中都以“草”为主要诗歌意象进行了若干比喻,有歌颂和赞美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也有用坚强和拼搏的草木精神激励和鼓舞民众奋发向上,还有借草意象唤醒民众的生态意识。毋庸置疑,蒙古族诗人阿古拉泰的青草意象受到惠特曼其人其作的启发和影响,然而不同于惠特曼,阿古拉泰从草叶的内涵扩展至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草原传统文化的传承。相比惠特曼笔下的青草意象,阿古拉泰的“草”意象融入了诗人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热爱和崇敬。
{1} 〔美〕惠特曼:《我自己的歌》,赵萝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 阿古拉泰:《青草灯盏》,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3} 程虹:《寻归荒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31页。
{4} Whitman,Walt. Specimen Days, Boston: David R. Godine Publisher, 1971:85.
{5} Kummings, D. D. A Companion to Walt Whitman.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6:319.
{6} 阿尔泰:《秋天》,海日瀚译,见那顺德力格尔:《静谧的秋夜——新时期蒙古族文学丛书》,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页。
{7} 阿古拉泰:《诗意的栖居》,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endprint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