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公益支教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之一,是引导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四有”青年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教育功能,是大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融的一个良好载体,对培养学生感恩与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实践育人有着切实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公益支教社团;发展方向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织和自主参与的组织团体,社团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基于社团创立的自发性,全国高校社团的数量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各高校社团数量从一百多到几十不等,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共有社团八十余个,公益类社团十一个(每个院系一个),服务涉及:科技、环保、义务劳动、爱心捐赠、支教等多个方向。高校公益社团服务的对象基本上都在高校所在城市,南京,简称“ 宁”,截至2016年5月30日,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南京共有53所高校。根据这一数据,以每所高校至少十个院系以上,可以推断在宁高校公益社团数量不下于四、五百个。
一、研究缘起
公益社团的服务对象基本可以分为:广大的社会需求和弱势群体两类。高校中以支教为主,帮扶残障儿童、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的服务团队数量巨多。2015年“守护星”团队在对南京市一所之名残障青少年福利机构长期志愿服务中,就出现了几所高校志愿者排队等候为青少年服务的现状,同一天,将时间切分成几段,你方唱罢我登台。这样的现状无论是对服务对象还是对志愿者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与耐力的消耗,无法实现志愿服务精神的初衷。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有这样一群孩子,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但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他们成为了新型的留守儿童——城市“独守儿童”。
二、数据分析
2017年守护星志愿支教服务团队对南京江宁区拆迁安置小区的3-4年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暑期安排、爱好兴趣、公益认知等方面了解城市“独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期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1、暑期“独守”儿童现状分析
家庭状况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暑期“独守儿童”家庭人数较多,4人以上家庭占84%;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亲占74.42%母亲为主占比65.12%,其次是奶奶、爷爷、哥哥、姐姐;放学接送爷爷奶奶占比57%,母亲占比31%,父亲占比8%,其他4%;放学家人是否能准时接送,是占比54%,否占比46%。由此可见,位于天景山小学的很多孩子,家庭成员较多,很多家长为提升家庭经济状况,忙于工作,孩子的日常生活通常有祖辈照料。
学习情况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平时孩子们的起床时间6:00-7:00之间,占比76%;但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大部分儿童在暑期的起床时间为8:00-9:00;通过与教师的访谈发现父母忙于工作,学习、生活主要由祖辈照顾的儿童,成绩在班级一般居于中等水平,个人特长较少。
暑期安排:大部分儿童暑假期间看电视和玩电脑占比74%和76%,做作业53%,看书只占比16%;暑期外出,上补习班占比53%,和家长一起旅游占比51%,参加夏令营37%,和小朋友一起玩27%;有35%的家长很希望孩子上补习班,35%的家长不希望孩子上补习班,30%的家长认为可上可不上;51%儿童不想上补习班,36%儿童想上补习班,13%的儿童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儿童家庭经济基础较好,父母基本上能在假期抽出短暂的时间,举行家庭旅游,但对儿童假期日常安排单调。
兴趣爱好: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为数学25%,英语占比23%,语文占比16%,音乐占比16%,品德占比11%,美术4%,体育2%,其他3%;喜欢和蔼可亲型教师占比46%,活泼开朗型30%,沉稳严厉型20%,其他4%;喜爱师生互动上课模式占比56%,自学占比23%,老师讲,同学听占比21%。大部分孩子喜爱逻辑思维和语言类学习,对语文音乐爱好一般,艺体类等个人兴趣类课程占比很少,喜爱和蔼可亲、上课师生互动型的老师;学习以学校课程为主,个人兴趣爱好较少。但通过趣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很多孩子对地理、人文风情、绘画、手工、表演、唱歌都有极大的兴趣;经过访谈和侧面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孩子兴趣广泛,只是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畏惧心理导致不敢于表达自己的喜好,经过短期培训和鼓励,孩子们通常都能够展现出突出的天赋。
公益认知:通过调研,偶尔听过公益活动占比56%,大概了解公益活动的占比23%,从未听说过的占比21%;愿意参加暑期公益活动占比35%,很不情愿的占比49%,可有可无占比16%。对比其他留守儿童调研报告,可以看出,虽然身处经济、教育发达的大城市,对于公益认知远远低于农村儿童,不了解那么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参与的想法自然会低。
2、调研结果对应儿童心理健康分析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城市“独守”儿童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爱与归属感,特别是尊重方面缺失较多。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父母教育的缺位,孩子在在许多关键问题的处理上得不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极易出现爱拖拉、没礼貌、不讲卫生、乱花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纪律观念淡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
3、原因分析
城市“独守”儿童相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形成的原因更为多元化。占比最多的是同处一个城市,父母工作繁忙、应酬多,属于早出晚归型,虽然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处理,但平时存在感很弱;父母异地进修、挂职或工作流动性大,根本无力照顾孩子;子女异地求学,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寄养亲属家庭;父母忙于娱乐,遗忘了孩子。
三、高校公益社团发展方向
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已经非常普遍,但对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城市留守儿童也需要受到关注。对于那些让儿童心灵留守的父母来说,抽出时候,全心全意地陪你的孩子玩一会儿吧,哪怕每天只玩10分钟,也可以让孩子得到温暖,感受到爱意。 [7]根据联合国的估测,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1.2%。城市化进程,让大多数城市儿童放学关入家门,失去了很多与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与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年长者交往的机会,这是发展资源的一种丧失;城市环境也带给儿童特殊的心理影响。大部分高校都在发达的大城市,高校公益社团志愿者可以利用高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用爱心和知识为城市“独守”儿童和家长充电。
四、结束语
高校公益社团发展问题是个大的系统课题。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以及社会的关注参与,更需要广大师生的鼎力支持。本文主要从高校公益社团发展方向的角度来研究,因此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如何确定发展方向上,其他层面不能详尽的复述到。大学生参加公益社团、发展公益社团,适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服务对象,充分利用自身的才能和爱心,真正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为广大需求者提供志愿服务,为人民、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洋.高校公益社团发展困境研充一一WC大学S社团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3
[2]陈小静.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新京报:关注城市里的“留守儿童” 2013年04月15日
[4]徐瑞.论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基于隐性课堂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4.6
作者简介:
赵田(1980.8-)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