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重阳节也就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之所以被称为“重阳节”,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在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我国古诗中描繪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宋代杜世安的《惜春令》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当时重阳节的节日风物和节日民俗:“今夕重阳秋意深。篱边散、嫩菊开金。万里霜天林叶坠,萧索动离心。臂上茱萸新。似旧年、堪赏光阴。百盏香醑且酬身。牛山会难寻。”词中不仅描绘了重阳节特有的风物景象,展示了深秋时节的萧瑟苍凉、菊花独傲的节日景象,而且描绘了人们过节的民俗方式,臂系茱萸,尽情享受寥廓高远的良辰美景,概括出当时知识分子超脱疏放的高远情怀和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诗人崔国辅的《九月九日》一诗,更是把重阳节人们赏菊饮酒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细读之仿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江边度重阳的彩色画卷。诗人陈师道则从重阳节所见景物下笔,创作了《九日寄秦觏》一诗:“疾风回雨水明霞,涉步丛祠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和慰勉之意,并将重阳佳节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的习俗巧妙地糅合为一体,蕴含于全诗的字里行间,既有实景,又有虚构,其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重阳节正值深秋时节,此时百花多已凋谢,唯有菊花开得正旺,因此重阳节里咏菊花就成了古诗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唐代郑谷的一首《菊》对菊花予以很高的赞誉:“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中写了重阳的美丽秋景,晨曦下的池岸,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而晶莹,散发着缕缕芳香。它静静地开放,从不羡慕瓦松的高度,更显菊的高尚气节。菊花那金黄的颜色给秋天带来别样的美丽。黄巢曾有诗写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秋来九月八日接近重阳时,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金黄的菊花,像穿着黄金盔甲一样,气势恢宏,令人赞叹。而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却写了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在重阳宴席上看到的都是青年才俊,自己却是两鬓斑白,但他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便以“白菊”自喻,幽默情趣中透露出诗人老当益壮的乐观精神。菊花向来被人们誉为花中“隐士”,而重阳的菊花和茱萸这两种植物是断然少不了的。宋人给菊花起了个雅号叫“延寿客”,把茱萸称之为“避邪翁”,重阳有了这两种“宝贝”,我想老人们的重阳节定然过得开心快乐。故而在写“重阳”的古诗词里,把菊花和茱萸并举,唐代李颀有诗云:“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美物、美食,令人向往。唐代的韦安石则写道:“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读来令人仿佛看到金秋菊香萸艳的美好景色。
由于重阳节的季节原因,导致了它在一些诗人眼中,有一些没落和低沉。一阵秋风起,便将那些身处乱世之中,或贫困潦倒或怀才不遇的诗人的悲秋之声勾起。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九月蓝田崔氏庄》有云:“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差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诗的开头即抒发了诗人的悲秋之患。尤其后两句更是道出了诗人的悲催忧虑之情。在杜甫的悲秋意识里,既然事事皆不尽如人意,那么心情又怎会好起来呢?人活得没质量,秋又如何?重阳又如何?再美的景色也难收眼底。全诗读将起来,给人以悲郁苍凉之感,这亦如诗人当时的年轮与际遇的真实写照,耐人寻味。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曰:“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有唐代边塞诗人之称的高适在《重阳》里曰:“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的苏轼在《丙子重九》中曰:“此会我虽健,狂风卷朝霞。使我如霜月,孤光挂天涯。”明末清初的著名语言学家顾炎武在《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亡之作》中曰:“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明代进士文森在《九日》中曰:“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这些悲秋之作,或忧国忧民,或抑郁填膺,虽所处年代不同,但都以借秋抒郁,表达了诗人感叹离愁悲绪、时运不济、不得志之情。
但是悲秋只是重阳节古诗词中的一部分,毕竟在更多人眼里,秋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们善于用优美的词句将画卷展现,让读者收获美感。唐代诗人孟浩然在《秋登兰山寄张五》里云:“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首诗看似平淡,却清新质朴,精妙绝佳。由远至近,借物抒情,将一幅淡雅的水墨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未入其境,却满眼秋意。更让人忍不住对即将来临的重阳节寄予憧憬,期待与故友重逢后,一起登高赏秋,吟诗赋兴,开怀痛饮,共叙别情。 1929年重阳节,毛泽东正在闽西征途之中,以雄视千古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触景生情,写下了《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仅仅四十多个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泞秋的战地风光,是那么鲜明爽朗;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又是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不仅不会感到肃杀之气,反而会受到无限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