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军事文学与军人战斗精神培育

2017-10-30 09:04彭早霞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军人

摘 要:用优秀的军事文学培养军人的战斗精神,就是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和尚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官兵的战斗精神、备战意识,强化官兵直面“明天战争”的思想意识,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营造文化氛围。

关键词:军事文学 军人 战斗精神

战争是军人的使命,军人生来为打赢,《吕氏春秋》说:“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气即精气神,是人心中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具体到军人身上,则是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拥有了精气神,部队才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钢铁力量。那么,军人的战斗精神从何而来?它来自于昂扬奋发的战斗文化,更来自于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强化军人战斗精神的培育中,优秀的当代军事文学一直是其中的翘楚。

当代军事文学,特别是那些描写炮火硝烟的战斗,表现军人强烈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作品,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和尚武精神,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走进军营,塑造了他们的“中国心、民族魂、军人胆”,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一、“也应忧国愿年丰”——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及至新世纪,军事文学建构起了崇高、壮丽的美学风格和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传统。“国家/民族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军旅文学的灵魂。这自然与中国军旅文学的意识形态特质及军旅文学自身的品质与内涵特征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军旅作家自觉地承担了国家、民族的宏大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而且这种使命与责任已经融入军旅作家的血液里。”{1}

众所周知,当代军事文学诞生于民族解放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岁月中,所以反映战争生活,反映广大官兵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以及自觉地承担国家、民族宏大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是“十七年”军事文学的主要使命。这一时期传播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作品有《保卫延安》《红日》《红岩》《林海雪原》等。这些作品传达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声,那就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占主导地位。《保卫延安》的主人公周大勇从十三岁就投身于红军长征队伍的“年轻的老革命”,“心中除了党,人民,祖国,人类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就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了”。“唯一快乐、光荣的事情,就是为人民而战斗、而牺牲。”而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红岩》,塑造了一个具有坚定理想和崇高信仰的英雄群像。江姐和许云峰,他们在狱中面对种种酷刑,顽强不屈,忍着巨大的痛苦继续战斗,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怀抱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其崇高的人生信仰、坚定的革命理想感动了无数读者。

进入新时期,绝大多数作家纷纷将目光投向南线战争,描写了新一代的中国军人实实在在接触的战争,正如有的论者所说:“这场战争,使中国军人血脉中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基因达到了极度亢奋的状态。”{2}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虽然大刀阔斧地揭示了军队的现实矛盾和历史伤痛,但爱国主义情怀始终占主导地位,梁三喜一家对祖国无限的忠贞和无私的爱,不仅感动了高干子弟赵蒙生,更是赢得了亿万群众感动的眼泪。作品发人深省的地方还在于作家那强烈的“忧患”意识,即对当时“千疮百孔”的祖国所遭受的苦难的沉痛反思。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莫言,以及以他的《红高粱》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红高粱》描写了生活于高密东北乡的祖辈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我爷爷”粗犷、彪悍、刚健的生命力,是我们民族质朴强悍的生命意识的象征,更是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顽强不屈的象征。

军事文学中的国家/民族核心价值取向,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本质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对这些作品的阅读,既可以激发官兵矢志报国,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出他们胸怀祖国、心系民族的远大理想,也可以使他们自觉树立坚守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战争是英雄的舞台,军事文学自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英雄的文学,英雄人物既是军事文学作品的灵魂,也构成了军事文学永恒的魅力所在。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到今天高科技笼罩下的立体战争,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到如今众多决战于千里之外的现代军事统帅,英雄们似乎永远是战争舞台上的焦点。

“十七年”时期的军事文学中有许多军旅红色经典,它们不仅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斗争,展示了我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时的军事小说中出现了大批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形成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智勇双全的少剑波、孤胆英雄杨子荣和宁死不屈的江姐、许云峰、齐晓轩、华子亮等无数高大的人物形象长久而神圣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20世纪80年代塑造的英雄形象,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实际,以《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为代表。梁三喜不但有着英雄所具有的共同品性,如坦荡、勇敢、坚韧、忘我等,同时也有着普通农民的质朴与粗率,更有着感人的细腻与温柔。这一切,都使梁三喜撕下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笼罩在英雄头上的灵光而走向了芸芸众生之中,走向普普通通的读者心中。当然,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梁三喜那沾满了英雄鲜血的欠账单,它表现了作为民族精神化身的英雄人物对于民族苦难的坚韧顽强的承受力。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石光荣、李云龙等艺术形象的出现,我们看到了英雄人物身上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点。一方面,他们是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另一方面,他们豪气冲天、肝胆照人,始终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不管受到多大的打击,都宁折不弯。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屈的脊梁,是大无畏的英雄品质的体现。而更加真实、亲切的英雄人物形象则是那些带有“平民”色彩的英雄,如朱秀海的《穿越死亡》里的青年军人群像,在这些人物身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英雄诞生”的全过程。当一群毫无心理准备的年轻军人在阴差阳错中接受了决定整个战局成败的战斗任务时,他们在战火的考验和洗礼中,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勇敢地承担了作为军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作者朱秀海认为,具有大无畏精神的英雄应该是那些能够勇敢而坚强地战胜困难,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如果说战争状态呼唤能够“拯救乾坤”、挽救民族危难的英雄,那么,身处和平环境,同样需要不妥协,“不抛弃,不放弃”的英雄主义精神。《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可谓是极具象征意义的英雄品格的代表,他平凡而普通,没有任何特点和优势。但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他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一个“兵王”,成为一名士兵英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和平军营里英雄形象的认识,那就是坚韧不拔的人生信念,毫不妥协、锐意进取、不断拼搏的精神。从许三多身上,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影子,更彰显了普通军人身上所具有的神圣的价值和意义。

綜上所述,无论是英雄人物身上那种为受压迫人民的解放而赴汤蹈火的大无畏气概,那种为追求崇高理想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那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勇于自我牺牲的无私品格,还是那些在和平时期坚守军人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高军人素质的“平凡”英雄形象,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树立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江姐、梁三喜、李云龙、许三多……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伴随着他们成长,并深入到了他们灵魂深处,成为长久激荡在他们心胸的榜样力量,这些英雄人物就像一盏盏明灯,给他们方向,照耀着他们战胜困难不断前进。

三、“不破楼兰终不还”——主动的战斗意识

“‘军人生来为打仗,强烈的忧患意识、备战意识、打仗意识、献身意识、荣誉意识必须在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这正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并以此教育、引导、灌输、影响官兵的真正意义所在。”{3}中国革命战争史证明,革命军事文学对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巩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陶冶官兵的情操和提高官兵的全面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在民族、国家处于危难境地,军事作品展现了军人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高尚精神,对广大官兵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事,那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远离了战争的炮火与硝烟,甚至我们的军队连20世纪80年代那样的短暂的战争也没有遭遇过,我们的作家又该如何展现军旅文学的战斗性?如何让军人意识到即使身处和平的环境,一样不能放松警惕,不能让安逸的生活销蚀我们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于是,新时期的军人该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要建设一支怎样的军队?是军事作品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军旅文学,主要围绕战争准备和部队建设,抒发和平年代军人的战争渴望和战争焦虑,表现新型职业军人一心一意谋打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海湾战争之后,高科技对军事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全世界,包括中国军人对战争的理解、战法等完全被改变。这其中以徐贵祥的《仰角》、詹文冠的《恕我违命》、朱秀海的《波涛汹涌》、柳剑伟的《突出重围》等为突出代表。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柳剑伟的《突出重围》。小说的主体是几次军事演习:一个装备精良代表目前中国军队主体力量的甲种师,在对抗中一而再地败给装备了高科技技术的乙种师,只是在第三次较量中才以自杀性的冒险而取得惨胜。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热烈反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作家以过人的胆魄与敏锐,站在谁来保卫21世纪中国的高度,勇敢地直面世纪末中国军队的现实处境和可能面临的未来挑战,热切地呼唤‘科技强军、质量建军,表现了对国家利益民族命运深切的忧患意识,拨动了时代与民族最敏感的神经”{4}。三次军事演习的故事深刻揭示: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军人必须突破思想观念、军事技术与物质利诱等等“重围”,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才有可能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科技战争。可以看出,高科技战争、未来战争这类主题所表征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使作家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军队所面临的是现实处境,是在拨动军队新军事变革的现实脉搏,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官兵的战斗精神、备战意识,强化了官兵直面“明天战争”的思想意识。

{1} 朱向前、傅逸尘:《当代军旅文学的精神传统》,《文艺报》2009年9月24日,第2版。

{2} 江永红:《中国师》,《解放军文艺》1987年第11期,第25页。

{3} 陈学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117页。

④ 朱向前:《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作 者:彭早霞,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政研中心人文教研组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军人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现役军人的配偶离婚需经对方同意吗
问心无愧
“军中芭蕾”
退役军人将获一次性养老金补助
军人画军机(六)
印度军人特写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
绿色人生箴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