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拥华
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新课程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崇高人性的对话。当今人文精神,地位的确立与实现,归根结底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文学素养的缺失。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的几个问题: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
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感受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活力中轻松愉悦的学习语文知识。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语文课堂就应该充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通过新教材的学习和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任何事情只要对它感兴趣,并能乐在其中,就喜欢去做,就能从该事物中得到启发,从而发现新生事物。学习写作文也是这样,只要有兴趣,便会去钻研,越钻研就会发现很多奥秘,毕竟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学无止境,乐趣无穷。但是今天的小学生太多沉迷于课外的一些新鲜事物,不爱好学习,更不爱好语文,认为语文只不过是背一背,读一读,写一写,语文课堂也就是干巴巴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根本没有从本质上去很好的认识这门学科,在这个时候,教师的责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语文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兴趣调节到课堂上去。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材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授之以趣,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特点,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语言优美、精炼,带学生神游文学世界。把知识融入一个个小故事中。深入浅出,出神入化,让学生听了上文欲知下文,知了下文欲晓结果,不知不觉地认识到语文的丰富多彩和深厚蕴涵,并逐渐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时时为自己充电,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满腹经纶。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幽默诙谐,时而妙语连珠,使学生在教师轻松愉悦的引导下,叹服语言魅力,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穷趣味,从而不可遏制地喜欢上语文这门课。
教师使用优美的语言,犹如琴师弹奏一首美妙的乐曲,能扣学生的心弦,净化他们的心灵,引起大家的共鸣,从而把语文课堂当作享乐的课堂,能在享乐中求知。于是,不知不觉中语文知识已成为学生课程中不容缺少的部分,天长日久,对语文的兴趣越发浓烈起来。若能使学生有一日不去阅读便有空虚寂寞的感觉,那就是最佳境界。总之,培养兴趣非常必要,不可不重视。
二、让学生仔细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乐趣
文章的精华的在句子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笔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他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可见,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力求成为亲切而又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从宏观来看,对于整篇课文而言,我们要注意处理好读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初读,目标是读通顺,读懂主要内容;第二层次是精读,抓住关键的句段去读,第三层次品读,回味着读。教学《私塾先生》,教师解题后请学生针对“私塾先生”四个字提问题,生问:什么是“私塾”?“先生是什么意思?”“私塾先生”指谁?为什么加引号?师建议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通过初读,学生弄清了文章的大意,也初引发了对仲先生的敬佩之情。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最佩服仲先生什么,然后,请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从微观看,对于某一个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也要考虑读的层次。在指导读《春天的雨点》课题时,教师这样做的:齐读课文,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师引用杜甫的《春夜喜雨》,朱自清的《春》创设佳境,再读课题。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放给学生读的自由度,象这样的语言多一些,“你想读哪一段”?“你喜欢读谁的话”?“你认为这段话怎样读?”等等。这样学生的选择不受限制,在自由自在的天地里热爱读书。
三、让学生自己提问,从提问中领悟知识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们的想法是非常荒缪可笑的,也许他们的想法是肤浅的、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嘉。我班学生就特爱提问题,学《维纳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学《春天的雨点》时问为什么说“春天的雨点也仿佛落在达丽玛心里”等等。问题指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四、讓学生领悟课文的情感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课文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往往难以引起共鸣,读文时悲不见颤音,喜不见笑意。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努力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教材蕴涵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一节课中学生见文入情、出情,只有情请相激,才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活跃,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气与智慧。也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想象才会展翅,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课堂上,老师若能使学生入情入境,真哭真笑敢爱敢恨,有意见有想法,语文课堂就上出了味,上出了水平。
新课标倡导多元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评读、评思、评说、评阅读过程中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评价的方式可以是生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评价,在评的过程中,学生会用自己的目光,感受语文的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