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言成为常识(中)

2017-10-30 00:13夏塔君
航空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东线故障率苏军

夏塔君

大家可曾质疑过身边流传的许多“军事常识”?它们或发源于网络,或见诸过报端,或来自文学作品,结论往往简单而富有戏剧性,亦或符合当下的某些文化需求,被视为众人皆知无需论证的知识,常常呈“定论”之势四下蔓延。这些军事常识的谬误在军迷圈中不断被证伪反驳,却少有汇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接上期)

5.M16步枪故障率奇高?

越南战争时期,在媒体渲染下,M16步槍故障频发害死大批美军士兵的说法不胫而走,自此M16步枪不可靠的恶名传遍世界,尤其是媒体借用某美国大兵的家信内容“许多阵亡士兵手中拿着拆开维修的M16步枪”这一极富画面感的描述,以及越战美军扔掉M16使用缴获的AK47的报道,使这一印象尘嚣至上。只要一提起M16,大家马上就会给它贴上“不堪使用”“极易停摆”“昂贵无用”的标签。

M16本身是一款设计精良的武器,越战初期常出故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方疏于对士兵的保养枪械的训练以及生产商根据军方需求擅自更改子弹发射药配方。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之后,M16的故障率迅速下降到正常范畴,改进后的M16A1步枪则表现更佳。1967年8月美国国会的调查委员会在驻越美军中的调查结果反应绝大部分士兵已经可以信任自己的M16步枪,厂方在每批出厂步枪的抽查中也发现M16A1平均故障率0.033%,比设计指标要求的0.15%好得多,平均无故障发射数为3000发。固然不算很高,但已经可以满足前线需求。马岛战争中使用M16A2步枪的英国SAS队员其实英军使用AR步枪的历史比美军还早些在海湾战争中M16步枪的故障率也远低于预期。

如果以M16为代表的AR系列步枪故障率惊人,不可能在美军中列装超过半个世纪使用至今,其改进型号更不会被世界多国精锐部队采购使用。而有权自主选择武器的美军特种部队依然普遍使用AR系列步枪,南征北战中拿着AR冲锋陷阵摸爬滚打也是极好例证。

6.日军拼刺刀之前要退子弹?

曾几何时,国内的抗战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日军一种特殊战术动作:在组织白刃战之前会在指挥官命令下集体拉动枪栓退掉弹仓内的子弹,将弹膛清空之后举着上了刺刀的空枪发起近战冲锋。对此国内许多刊物还进行了分析,有的认为是日军“武士道精神”的体现,“堂堂正正的”用刺刀作战而完全不借助子弹:有的认为日军是怕拼刺时子弹走火,38式子弹穿透力强容易连自己人带敌人打穿一串,因此在《步兵操典》中特意做出规定:有的认为是日军格外死板,将拼刺训练时出于安全考虑的要求带上了战场……种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像模像样地营造出了日军拼刺前真的会退子弹的氛围。

然而并无任何直接证据表明日军会有意识地在刺刀格斗之前集体退子弹,日军《步兵操典》无论1896年、1923年、日军在刺刀冲锋时开枪的情况也屡见不鲜1937年还是1940年的全部4个版本中都无此要求,反而是1896年版《步兵操典》第178条“铳剑突击”里强调“在最前线的各个小队做举枪射击的准备,后方的小队尽量占领有利地形再次进行追击射击”,也就是说士兵需要同时做好拼刺与射击两种准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条件下随时准备采用其中任何一种作战方式,在这种要求下绝不可能要求士兵退掉枪中的弹药,操典中还要求日军在集体拼刺前进行齐射,杀伤敌军或打乱敌方队形为白刃战创造条件。

而1923年和1937年的《步兵操典草案》里规定预备冲击时要右手紧握枪身,枪口朝上,左右握住刺刀座,在听到预备的命令时,射击前枪要处于安全状态,也就是必须上保险,这也驳斥了“日军拼刺前退子弹是为了防止子弹走火”一说,上了保险便无走火可能,再说拼刺时右手握枪柄离开扳机,很难有走火可能。退一万步说,如果始终对走火可能提心吊胆,也可以在拼刺前发射一枪后不拉枪栓退壳,枪膛内只留空弹壳自然无走火之弹。

到了1940年,日军《步兵操典草案》经实战检验后正式定稿颁发为新《步兵操典》,删除了突击前要求步枪上保险的条目,可以理解为日军方面已经默许士兵在拼刺中随时开枪。这是基于实战需求的改良,军方也认识到白刃战时是否开枪应由现场官兵自行决定。

而一些国内抗战老兵回忆中日军的白刃战前退子弹的场面,很可能是日军拼刺前齐射完一轮后退掉弹壳准备白刃接战的动作,或者干脆是在枪栓尾部上保险的动作,被以讹传讹成为了日军刺刀战特意退掉子弹。

7.二战初期德军是依靠先进强悍的坦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吗?

二战初期德军装甲部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作为德军的先锋屡屡围歼敌军重兵集团,为法西斯军队攻城掠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加上许多战争中期与后期德军虎式豹式动辄以少敌多横扫千军的记载,有意无意地引导大众得出了“德军倚仗性能具备压倒性优势的坦克打了那么多胜仗”的结论。

稍微查阅资料就会发现,自发动战争起德军的战车对敌军并无优势可言,1940年以来德军主力的38(t)、3号和4号坦克的作战性能指标难以匹敌英法与苏军的主力战车,更别提遇到英军“玛蒂尔达”法国“夏尔”B1、苏联的KV1和KV2重型坦克有多么尴尬。德军当时基本没有重型坦克,3号与4号坦克的防护与火力与对方重型坦克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因此坦克的性能指标上德军型号少有过人之处。

在战斗中,德军装甲部队发挥出色,主要仰仗先进的战略,出色的指挥,战术娴熟的车组乘员与畅通的联络协同,与战车本身的性能关系不大。在软件的优势加成之下,德军往往能使用性能一般的战车击溃敌军的强大战车。即使如此,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时,也发生过德军第6装甲师在立陶宛拉塞尼亚一座桥头被一辆苏军KV2阻挡了整整两天的事情,德军不分白天黑夜发起多次进攻才勉强将其击毁,可见双方战车战斗性能差距。

1942年中旬起德军装备4号F2型和G型坦克以及虎式坦克等一系列火力与装甲大大加强的型号之后,才对敌军渐渐建立起坦克攻防性能的优势。

8.二战东线战场上苏德军队交换比非常惊人?

由于德军入侵苏联初期创下历史记录的歼敌战果,以及许多德军官兵记载回忆与西方文学作品中巨大的双方交换比,一直以来都留下了“苏军只会不计伤亡用人海战术消耗德军”的印象,大家的普遍认知是苏军的阵亡绝对数倍于对手。这一定论流传甚广,而苏联方面拒不公布己方伤亡数字的习惯,导致西方东线战史资料只得采用德军单方面记载,强化了这一感觉。

根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解密的卫国战争资料,不计入征召入伍半途中死亡的人员,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死伤、患病、被俘总减员人数2963万人,其中伤病1834万人,其余的纯战斗减员中被俘后幸存到战后的有277.57万人,阵亡、伤死、病死、被俘后死亡的总人数为866.84万人。

根据德国方面的权威资料,德军二战期间由于作战、伤病、被俘死亡的总人数为531.83万人,其中在东线德军阵亡、伤死、病死总人数381.74万人,东线德军被俘后死亡36.33万人,加起来德军在东线共死亡约448万人。

由此可见,按照死亡人数比对,苏德双方的交换比大约为2:1。不过统计本身由于标准不一,按照不同统计方法得出的结论会略有差异。比如有的统计的是伤亡交换比,有的统计是阵亡加因伤残退伍的人数对比,有的则包含被俘人数,至于被俘人数里包不包括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主动向苏军缴械的德军人数又是两种算法。

以下给出一些标准不是特别严谨的比对分析:德军不算战后缴械,在东线战争中另有250万人被俘,绝大多数来自战争后期的苏军反攻阶段。加上德军阵亡失踪人数与法西斯仆从国约100万人的纯减员,合计东线轴心国军队纯减员人数750万人,苏军死亡失踪加被俘的纯减员人数为1127万人,交换比为1:1.5。

而加上双方伤病的人数统计也没有本质差别。由于德军大量档案散轶被毁,根据零星文件按照比例推测德军的受伤人数后,可以得出结论轴心国军队在东线损失总数约1600万人,苏军这方面死伤病俘为2959万人,两者交换比1:1.8。

即使排除德国以外的轴心国军队损失,在各种统计方法中苏德作战交换比基本都是2:1左右,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夸张。(未完待续)

编辑:戴嘉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线故障率苏军
全寿命分析在变电站设备改造中的应用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中俄东线 天然气管道正式进入中国
胜利日阅兵(历史老照片)
斗严寒
浅谈有效降低配电变压器故障率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乌兹别克拆苏军纪念碑引俄不满
坦克挂拖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