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晖/文 莱 拉/整理
萧萧
贝拉米,现在我上课总忍不住要跟同桌讲话,可是我以前不是这样的,我真想回到以前认真听讲的日子。
嗯,你周围的同学也喜欢上课跟你讲话吗?
是的,我同桌最喜欢上课讲话、做小动作了。刚开始我还能忍住不理他,但时间长了我也就跟他一块儿玩了。现在,我自己也忍不住上课要讲话,真是太烦恼了!贝拉米,你快帮我想想办法吧,我不想做“坏学生”。
哈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破窗效应”啊!
啊!什么叫作“破窗效应”啊?
跟我一起来认识一下“破窗效应”吧!
什么是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 . 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都没有上锁。
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第二辆车肯定被破坏了!
结果第二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第一辆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心理学家用锤子把第一辆车的玻璃敲了个洞,猜猜看又会发生什么?
难道第一辆车也被偷走了?
真聪明,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是为什么?第一辆车仅仅是车窗敲破了一个洞而已,为什么也会被偷呢?
你的问题太好了,这也是心理学家思考的问题。于是,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进而滋生犯罪。
我们从这个故事衍生开来,现在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了解你是不是“破窗”者。
如果你走过垃圾桶旁,你会怎么做?根据你的真实想法选择哦。
A:把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
B:骂了一句“真没素质”,不管这张垃圾纸,把自己的垃圾扔进垃圾桶。
C:扔垃圾时不小心也没扔进去,不管掉在地上的垃圾,转身走了。
解析:
选择A的同学:你是修复“破窗”的人。扔在外面的垃圾就像一扇破了的窗户,你把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就如同及时修复破了的窗户,这样能使得环境一如既往的美好。但要做修复者,并没有那么容易,你需要极大的热情、耐心与自控力,才能做到不仅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能用自身的正能量来影响环境。希望你能坚持做一个“修复”者。
选择B的同学:这确实是我们比较常遇到的情况。虽然你没有去修复“破窗”,但至少你没有成为第二个“破窗”的人。你会去指责“破窗”者,但你并没有用自己的能量去影响周围的环境。久而久之,如果你周围“破窗”的人越来越多时,你还能独善其身吗?
选择C的同学:“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这都是你为自己做的辩解。同时,也是你把“破窗”一点点扩大,让一张扔在外面的垃圾纸,最后变成了一堆垃圾——你是“破窗效应”的执行者。同时,也因为很多人跟你有着同样的想法,才使得“破窗效应”变成现实。
我有点懂了,我的同桌是第一个“破窗”的人,而我就是第二个“破窗”的人。
嗯嗯!良好的课堂纪律就如同一扇完整的窗户,如果有一个同学上课讲话,他就成为第一个“破窗”的人。你可以选择成为“破窗”的修复者,也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破窗”者。
我不想成为“破窗”者,我该怎么办?
锦囊妙计:
第一招:转换环境
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已经出现了第一个“破窗”者,如果你不想成为下一个“破窗”者,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克服这种不良行为的影响,最简单的办法是改变环境,让自己远离这种不良环境,到一个有着积极影响力的环境中去。
第二招:转移注意力
如果你没有办法让自己脱离这个环境,可以尽量让自己不要成为第二个“破窗”者,以免环境越来越差。为了减少“破窗效应”对你的影响,你可以找有兴趣的事情来做,看书、画画或者认真听讲等,不参与破坏行为。久而久之,“破窗”者对你的影响力就会降低。
第三招:寻找外力帮助
当第一个“破窗”者出现以后,我们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家长,让某人的不良行为受到惩罚。当大家看到他的不良行为受到惩罚了以后,就不会去效仿了。
第四招:成为“破窗”修复者
这需要你有极大的热情、耐心与自控力,用你的正能量去影响他们。比如:课堂上,在他们讲话的时候你认真听讲,并努力取得好成绩,获得同学与老师的称赞,让他们看到不做“坏行为”后能取得好结果;用正能量改变了周围的小环境,让你的周围衍生出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其实,老师惩罚不良行为,不允许一个人犯错,家长对孩子的小错误进行惩罚,都是不希望出现“破窗效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原来关于“坏学生”这件事,还有这么多学问。我们都不想成为“坏学生”。我一定要跟小伙伴共同努力,成为“破窗”的修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