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辉
1987年,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方针,确立了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时隔近三十年,我国教育培养的一批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冲刺阶段。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能否实现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足以展示农村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和突出地位,也说明了農村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短板。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小学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前途。小学教育是培养孩子社会责任和综合素质的初等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一个孩子教育好了,他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相反,教育不好,他就可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笔者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和农村小学普通教师,结合自己二十多年农村小学的教学经历,浅谈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期待给读者一些启迪。
一、 软硬件资源相对滞后
与大多数城镇小学相比,我国农村小学优质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教师的年龄偏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基础设施建设偏差。
(1)教师的质量偏低
小学教师主要是中专或少许大专毕业生回到农村任教。由于农村的经济待遇和发展前景有限,现今的大学毕业生,更不用说是研究生,很少到农村教学。长此以往,造成城镇与农村的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也造成了孩子数量越来越少。
(2)教师的数量偏少
有限的教师数量造成一位老师跟班管理,全面负责该班级多个或全部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传授数学课程,还要传授语文、英语、美术等课程。现有教师的数量严重影响了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学校基础设备落后
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普遍不足,教学设施不全,学校基础环境差。由此造成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在上课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影响知识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学校偏重于文化课的学习,而在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妨碍了这方面具有天赋学生的健康发展。统计调查发现,在基础设施方面,46% 的学校表示够用,48% 的学校表示基本够用,而4% 的学校表示不够用;在音、体、美教学方面,23%的学校表示充足,70% 的学校表示不充足,而7% 的学校完全不具备此类设备。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提高资金支持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要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强化对外学习交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小学教师要做到“以德感人”“以礼服人”和“以才育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知识,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和人格魅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做到言传身教、因材施教。
二、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逐渐降低
國家实施计划生育制度之后,农村儿童的数量客观上逐渐减少。二十年前,学校每个年级有两个班级,每个班级至少三、四十个学生;而现在学校每个年级仅有一个班级,每个班级只有十几个学生。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导致一些家长输送儿童到城镇学校上学,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家长更是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条件好的学校就读,期盼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能成龙成凤,光门耀祖。还有些家长对儿童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升学无望,在教育上的投入就是浪费,不如早点出外打工挣钱。这也造成了农村学校学生辍学现象逐渐增多,有些学生甚至未能完成义务教育,就务工务农。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造成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许多家长将孩子带到外地上学。留在农村的儿童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由所谓的“空巢老人”——爷爷、奶奶监管。这些孩子长时间缺乏父爱、母爱,加之中国传统的隔辈溺爱,甚至有些老人怕担责任,造成孩子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这种唯我独尊的性格。也有些孩子养成了孤僻,不愿交谈,脾气粗暴、意动怒,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过激行为,这给农村的儿童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阻力。郭士萍调查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发现,祖父母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只能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无法对孩子的功课进行辅导,导致孩子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或者在作业中出现大量错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兴趣逐渐丧失。
农村优质学生资源的流失,特别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并指出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呵护,加强交流;针对留守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方式,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的发展统筹兼顾,协同发展;特别注意在幼小衔接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合理的运用表扬和批评,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点,循序渐进的培养儿童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教师就是辛勤的园丁,只有通过知识的甘露哺育才能让花朵绽放异彩;儿童是一只小舟,教师就是灯塔,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才能让小舟在浩瀚的大海中展翅翱翔。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和问题是经过长时间日积月累造成的,其改善和提高也不可能通过一朝一夕实现。笔者在本文中仅阐述了现在我国农村公办小学两个共性、突出的问题,以期读者和社会各界给农村小学教育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齐心协力营造一个健康、优美的育人环境,让祖国各地开满幸福、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