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

2017-10-27 14:49洪淑琴曹恒平
军工文化 2017年7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建设

洪淑琴+曹恒平

“一带一路”是国家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国际大局出发审时度势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与构想。作为参与国际竞争中坚力量的中央企业,该如何在建设中发挥作用,担当起与之相匹配的“国家使命”与责任,是中央企业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内涵与意义

正如习主席所言,“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唱。其建设线路虽重点圈定了我国18个地区,却“不存在谁在路上、谁在带上,谁不在路上、谁不在带上的问题。”与二战后美国谋求称霸全球与确立超级大国地位的马歇尔计划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带一路”是以亚欧非大陆各国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五通”为载体,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存在任何“集团政治”和对抗性“结盟”,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新丝路精神,以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一带一路”意义深远且具划时代意义。一方面,它不仅为我国打造长期的经济升级版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平台与资本市场,更为我国巩固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加快中国西部开放、建设海洋强国,赢得了稳定、友善的周边环境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它不仅促进了亚洲整体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融并进,更是对亚洲经济建设走实、走强,促进世界共同、平等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有着积极的战略意义。

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怎么走出去

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开始了新一轮“走出去”的浪潮。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中国式参与”跨国经营还是频频遭受国际和东道国当地民间机构的质疑,包括不注重环境影响,重大投资项目信息不透明、劳工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等。正是由于这种不利的经营环境,过去20年中国企业仅海外并购案失败率就高达67%,不是遭遇破产就是无法盈利,远远超过世界50%左右的平均水平。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诸如经济欠发达、宗教民族矛盾、国家之间边界争端等问题,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阻挠,较之过去我们的跨國经营将会更加艰难。因此,面对“一带一路”我们不应非理性、毫无准备的蜂拥而上,而是要在“走出去”之前,多以“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多做“热身运动”,多反复反思过去我们过去在非洲遭遇到的一系列“水土不服”问题,客观、理性的多思考:我们为“一带一路”准备好了吗?“一带一路”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企业?

一是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以“人文交流”推进共同合作。“一带一路”涉及地区覆盖总人口约46亿,超过世界人口60%,仅巴基斯坦、中亚五国等国家穆斯林就有6亿,且沿线国家发展水平不一,一些国家国内政治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差,国家、民族、宗教关系错综复杂,利益诉求多元化等诸多消极因素,势必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重重阻力。

要破除阻力,首要自然要解决与处理好沿线国家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系列问题,这也是包括中央企业在内所有跨国经营企业“走出去”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对国际公众所处的文化环境深入把握、仔细观察、综合分析,以根据对各国文化差异性的理解,做到入境问俗,入乡随俗,投其所好,避其所恶,顺应东道国文化习俗和偏好(包括对动物、花卉、色彩、数字、节日等的习俗);以人文交流与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为支撑,借助发挥国家与地方政府、政党、议会、传媒、智库、非政府组织等桥梁作用,夯实民意和社会基础,以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合作力、形象亲和力,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搭台”拉动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所释放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力和影响力,历来都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期或萧条期,更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期。美国、日本、韩国等不少发达国家,就是凭借文化产业开路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期或萧条期。尤其是日本,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便以立法的形式将“文化立国”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并把“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为了推进经济发展的“敲门砖”。

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初期,要充分抓住目前全球性经济萧条期的良好机遇,借助“文化搭台”,通过聚集国家、地方政府等各级组织文化资源,利用中国与亚洲、非洲等国家的悠久友好关系与地域优势,想办法快速把文化产品推出去,以优化“一带一路”建设企业跨国经营的经营环境,拉近中国企业与各国人民、消费者的距离。其中,首要的是应大力培育市场消费平台、着力搭建园区生产平台、努力打造成果展示平台,并形成以报业、影视、娱乐等传统产业为支撑点,以创意、动漫、信息等新兴产业为增长点,包括演出、影视、娱乐、文博、艺术品等文化产业市场服务体系。

三是重视战略风险管控,以正确的义利观获得共赢共融。规模小、实力弱而导致的抗风险能力差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一带一路”国家重点圈定“走出去”的高铁、核电、特高压、4G、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资产项目,却又大多存在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等问题。这系列问题、矛盾的交织,对中央企业“走出去”无疑是一种挑战。

中央企业要“走出去”并尽可能规避风险,就必须重视战略优势的发挥与风险管控。战略优势发挥上,关键要兼顾国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对外开放发展目标共同推进,以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形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国际化经营起点,逐步推进产业高度化,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形成梯度优势,形成技术层次互补、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良性循环。在经营风险管控上,要重视战略风险管控制度建设,加强对关键环节法律风险防范、应对,将完善法律工作体系、提升法律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以及应对重大法律案件纠纷处理能力纳入企业管理能力建设中来;在崇尚正确的义利观、坚持决不放弃自身正当权益、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多承担社会责任,多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思想处理好彼此利益关系,打造与当地政府、上下游企业乃至老百姓牢固的利益、责任和感情链,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高度利益融合体,用“义”的感召力获得他国人民的支持与信任。endprint

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走出去”,尤其是非洲,在中国企业家眼中几乎全是机遇。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海外企业盈利的55%,多为非生产性企业,而生产性企业收入平衡的28%,亏损企业17%。这种状况,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的跨国经营企业同日而语,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也有很大差距。

“一带一路”是国家行动,也是民族振兴的使命。“走出去”不是目的,也很容易。但要高质量的“走进去”,又能赢得尊重,培育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这才是中央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与发挥的作用。

一是要敢于担当,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引领者。“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先手棋”、突破口。中央企业要敢于担当,“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既做好“一带一路”探索者、引领者,又当好当好“龙头”、示范榜样。一方面,要凭借自身优势,当好探索者做好引领者。既为中国企业“走进去”打破国内外种种壁垒蹚出一条新的平坦的陆路,又为“一带一路”要面向海洋,增强中国企业增强海洋意识,即开放意识、冒险意识、竞争意识等探索积聚经验。尤其是要在抢抓机遇上,尊重国际产业演进规律,探索并形成自身独特产业标签,以实现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与国际重点领域产业转移相融合;在打造海洋经营上,摈弃中国经济中排他主义地方化恶习、保守主义本地化倾向,以探索用海洋意识塑造中国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当好“龙头”做好示范榜样。既聚集,更辐射、带动国企、民企以联合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共同高质量扎扎实实地走进去。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生存上,探索并形成拥有值得企业员工持久信仰的理念在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上,能按照威廉·纽曼提出的: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追求合适的规模、按照世界通行的标准运作、能够跨国界跨文化管理、具有高度柔性、善于取舍和保持核心专长等七条“世界级企业”的标准,将自身培育并打造成世界水平级的跨国公司,并从追求自身经济发展上转变成为在世界经贸体系扮演举足轻重角色,实现从偏重亮丽的销售数据,转变为追寻消费者长期认同与忠诚度的典范。

二是要敢于突破,做中国品牌建设与名牌战略的推进者。品牌对于产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品牌护驾的产品是走不远的。同样,中国企业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走进出”甚至走得令人相任、尊重,不僅要有产品、有技术,更要有品牌、有品牌价值。目前,有产品没有品牌,或者有品牌没有品牌价值,始终是中国经济的“顽疾”。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在探索建立品牌文化诚信机制、创新机制与责任机制的同时,大力培育及收购区域性、行业性品牌,开展商标和专利的国外注册保护,积极探索海外维权及海外中国品牌推介力度,要以高铁、核电、特高压、4G、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依托,通过加大项目、技术大师与大家的培养力度,强化品牌与品牌价值的精神内涵;通过善于从中国悠悠源长的古文化中找“卖点”、找“概念”、找品牌价值,通过研究中国的区域文化独立的文化单元历史(可返回到战国时期,把34个省看作34个文化单元)、破解开发中国古代地缘文化名片的难题,以及挖潜并梳理区域优势文化元素等等,以打造具有本土魅力、本土根基和本土优势我国特色文化品牌,让中国品牌更多些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更能征服人心,且成为像麦当劳一样的世界驰名品牌。

三是要敢于创新,做“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领跑者。“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但90%左右的出口商品属代工或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仅接近日本4.37%、美国4.37%、德国的5.56%。究其原因,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中国大中型企业71%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三分之二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我国涉及创新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三分之二由外资企业完成。

中央企业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走进出”且确保基业长青,就必须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通过在开放环境下有效地吸纳、借助国内外创新资源,不断强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新一轮产业发展重点技术,以实现中国企业从渐进性创新向突破性创新转化;通过探索培养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创新团队,把众多专业的技术有机地融化一起,集成转化成企业自身的新技术;通过走自主创新道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学会引进技术诀窍、技术文件、技术专利等,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此巩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根基,更好更快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