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培育“工匠精神”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2017-10-27 07:14王昌文
军工文化 2017年8期
关键词:劳模弘扬工匠

王昌文

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中国工匠”,尤其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弘扬培育好“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与普通劳动者的关系

当前,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进程中,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更多的工匠级人才从车间、一线走向社会,从“企业明星”成为“社会明星”。要特别注重挖掘和培育职工队伍中的工匠典型,通过源头培育、文化再造、社会滋养,使崇尚技能、掌握本领,让争做“大国工匠”在职工中蔚然成风,而且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和关注,为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和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撑。

可以说,“工匠精神”惟有在更多普通人身上闪光,才能体现出其真正价值和意义。到那时,“工匠精神”就不再仅仅是年度流行语,更会上升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成为辨识度极高的竞争力标志。

“匠人”与“匠心”的关系

工匠重要,匠心难得。工匠精神的内涵不限于技艺。没有一流的心性,哪来一流的技术?

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二是精业,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我们所熟知的大国工匠,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人,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三是奉献,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工匠精神不是让年轻人马上掌握十分娴熟的技巧,或是一定要成为大师、大家,而是给年轻的心以文化的温润,精神的润泽,乃至习惯的养成,让不着急定型的年轻人未来能有更大的可能,能走更长远的路。

锻造“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要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全力投入,才能将本职工作做到最细,打磨得更好。如今,中国制造在迈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的路上,不要与浮躁之气、逐利之心随行,而是要老老实实守住静气,不改初心。后者才更体现勇气和智慧。所以,提“工匠精神”,重点在“精神”二字。当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很多时候遮蔽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的追求。用心才会创新,有使命感才会赢得市场的信任。这正是提倡“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工匠精神”与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关系

“工匠精神”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具体实践。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敬业”和“诚信”,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与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同时,“工匠精神”也是对劳模精神、勞动精神的深化和提升,是我们党有关劳动和劳动者理念的重要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重简单劳动、重视复杂劳动的价值导向。“工匠精神”的养成,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弘扬“工匠精神”首先要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工匠精神”之所以引发强大共鸣,确实是契合了现实需要。它是贯彻发展新理念、树立劳动新风尚的内在要求。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显然有利于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落实落细,同时也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首先要崇尚劳动。“工人伟大,劳动光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弘扬“工匠精神”必须弘扬劳模精神。企业的发展需要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理应成为各行各业从业者的一种基本操守和准则。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杰出工匠是从职工中成长起来的技艺精湛的优秀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劳模精神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新时期,劳模精神的内涵已经升华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知难而上、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匠人用才情和心血赋予物品生命力,劳模用奉献和坚韧树立时代标杆;工匠精神是“向物而生”,劳模精神是“落地生根”。随着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时代到来,相信“工匠精神”里会孕育出更加绚丽的“劳模精神”,讲述新时代更加精彩的故事。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虽然在个别层面略有不同,但其内涵有“两个相同”:首先是精髓相同。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创新创造,使创新真正成为驱动发展的主动力,各行各业要突出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平台、塑造创新生态。再次是追求相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工作追求卓越的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工匠人才,离不开制度这个“指挥棒”。

一要完善培养和管理工匠队伍的机制。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形势下,必须培养多出工匠、出好工匠的土壤与环境,助力企业品牌发展。要抓好在职技能培训,分工种、分层次、分需求地进行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通过顶层设计,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习、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

二要建立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诚实劳动、敬业爱岗、专心致志、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之基。尤其是当今中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强国、实施工业4.0战略,都离不开大量技术工人的支撑,也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而要让工匠精神立起来,首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让技术工人包括所有诚实劳动寻求生存发展的劳动者,真正能够安身立命,有尊严、有地位,有好的生活、好的发展、好的前途。

当前,影响工匠精神产生的体制机制因素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技能人才的评价使用和待遇政策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对工匠精神形成制约和障碍。要在健全相关制度、落实激励措施上进行顶层设计,完善技术工人的培养、评价、使用、考核机制;要加快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将以学历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模式改变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职业证书的互通互认,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形成良好发展愿景;要推动企业将技能人才作为人力资本和战略资源,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发展目标,推动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使技能人才劳动付出与其劳动成果等挂钩,保障他们获得相应的物资回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三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通过文化再造、源头培育、社会滋养、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认同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主流价值观念。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夜可以造就一个暴发户,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让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精神,绝非一日之功可成,而要通过舆论引导、政策引领、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等多方面协同,逐步形成它适合生长的土壤,通过持续累积而成。要强化价值激励,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要从大国工匠的推荐、评审、认定、激励等各个环节宣传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成为每个职工的主流意识和精神坐标,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追求蔚然成风。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模弘扬工匠
90后大工匠
劳模没来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光影视界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工匠神形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为劳模“SPA”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