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
摘要:在数字化及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出版业面临形态转型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做好专业出版是国内很多出版社面临的一个问题,以戏剧出版为例,专业出版应当增强坚持不懈做专业出版的定力;在自身领域精耕细作,打造特色精品;要结合自身特点,加快出版形态创新。
关键词:专业出版 特色精品 形态创新
在数字化及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出版业面临形态转型与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国内很多出版社都是专攻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内专业出版社,如何做好专业出版是很多出版社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本文以戏剧出版为例,谈谈关于做好专业出版的认识。
一、弘扬工匠精神,增强坚持做专业出版的定力
2016年与2017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到“工匠精神”,怎样培育工匠精神,成为各行各业讨论和思考的焦点问题,出版业也不例外。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做好专业出版的首要前提和灵魂所在。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要专心、专注、专业,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优良的职业伦理,发展精雕细琢产品、精益求精打磨的专业精神,崇尚长期乃至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好专业出版,就是要做到小而精、小而强、小而特,这需要持续稳定的正向积累,需要长期坚守自己的专业方向,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和大社名社相比,专业出版社的目标不是做大做强,而是做精做特,聚焦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做到极致,做成特色,做成品牌,做成标准,做到不可替代。因此,这需要培养很强的定力。国内很多专业出版社规模都不大,转企改制以后,一些出版社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这种情势下,难免会出现什么书赚钱出什么书,从而丢掉自己的特色的现象。中国戏剧出版社也曾面临这样的问题。
二、精耕细作,打造精品和特色产品
做好专业出版,必须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品牌图书,打造一批精品图书和特色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好书不仅社会效益好,往往同时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因为好书一定会有读者。坚持专业出版,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精耕细作,敢于向“高峰”攀登。打造精品,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1.聚焦重点项目,集中精力做好品牌图书
不少专业出版社都是一个小社,编辑人员数量少,生产规模和经济体量不大,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低。因而,把力量集中起来,做好拳头产品,聚焦重点项目,打造出版品牌,是我们做好专业出版的首要前提。只有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家优秀的专业出版社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走得远。
做好重点项目的出版工作,出版社要高度重视国家重点项目的策划、编制与申报工作,精心组织部署规划工作,对规划项目任务、责任部门、保障措施、工作进度等做出具体安排,做到人员(社领导、项目负责人、责任编辑、作者)、资金、时间“三落实”,积极策划优质选题,强化规划项目的结构与品质,确保出版项目的高水准高质量。通过狠抓诸如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的重点项目,能有效地带动、拓展全社的专业作者资源和推广发布平台,历练、提高出版社队伍的水平和素质,持续提升出版社在全国乃至世界书业领域的品牌影响力。
中国戏剧出版社近年来承接了不少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以及“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出版社以此为契机,加强管理,练好内功,着力打造一个个专业品牌:①组织精干的项目团队。由社领导牵头,组织社内专业的编辑、校对、印制、美编、财务、质检等骨干人员,成立专门的项目组,专门运营重点项目。②制定高效的运作流程。项目组制订详细的项目流程进度表,规定项目进度中每个时间节点的负责部门、负责人。各个部门及责任人员互相配合,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积极推进,规范、流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个生产环节。③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质量就是生命,在审稿阶段,除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外,还特地邀请专家审读书稿;在质检阶段,严格对项目实行印前全文质检和成书质检制度。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与资深编辑对付印文稿和成书进行会诊。不仅如此,项目组对项目的封扉版设计、印制材料、委托设计及印制单位进行统筹管理,确保印装质量。④实施严格的财务管理,针对重点项目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单独建账,对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对本项目的每一笔费用支出,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竞价、审核、会签、验收等流程,规范和节约资金使用,对资助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在戏剧戏曲专业图书生产较为低靡的状况下,戏剧社调动全社的骨干人员,集中力量抓重点,群策群力打硬仗,交上了一份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的优秀答卷。该项目的圆满完成,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戏曲领域的作者资源和文献资源,有效提升、彰显了出版社的专业品牌,而且锻炼、提高了出版社的各项业务能力,使出版社迎来了戏剧类专业图书出版的转机,对于出版社打造文化精品、提高社会效益、探索专业出版发展道路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2.面向市场,整合资源,进行深度选题开发
出版社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要能够充分整合资源,策划优秀选题。一方面是整合行业优质资源,把一系列優秀作品集中起来,打造成厚重的传世之作;另一方面整合自身资源,把自身出版的优秀图书或现有选题分类梳理,进行全方位开发,加强市场细分,策划更受读者欢迎的新品种。
近年来,中国戏剧出版社着力强化文学艺术特别是戏剧类专业项目策划,在开发文艺家传记、精品小说等新的市场核心产品线方面全面发力,凭借本社独特的信息、资源与平台优势,策划差异化选题,发挥规模化效应。目前,业务部门已建成文学图书市场策划、艺术教育、经典戏剧、戏剧普及、前沿译丛五个重点板块,不断推出常销图书和畅销图书,比如以《小留香馆日记》《张庚日记》《张天翼日记》为主打的“名人传记馆”系列,着眼于青少年教育戏剧的“P.L.A.Y.计划教育戏剧丛书”,抢救发掘我国表演艺术的“北京人艺口述历史”系列,专为中华戏曲进校园打造的“戏曲知识普及读本”系列,代表国际前沿性、权威性戏剧大师表演方法的“二十世纪戏剧大师表演方法”系列丛书,以“波兰戏剧史”等为核心的世界戏剧新经典译丛……这数十个系列图书项目逐步形成了稳固的产品方阵,均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拉升了全社营业收入中市场回款的比重。endprint
3.汇聚优秀的作者资源
专业出版要以专业作者为主体,要有一批稳定的高层次的作者队伍。作者是出版物的创作者,一个出版社联系的作者的水平高低,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决定了出版社图书的水准和品位。对于专业出版社而言,聚焦优势作者,最核心的任务是要紧密联系、大力开发高校、科研机关及相关的专业出版资源,打造出版社的专业出版基地。
除了个体的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长期以来,中国戏剧出版社紧紧围绕优势的作者资源,打造自己的出版基地,比如以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各省区艺术研究院为核心的学术研究专业院校,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戏剧专业以及与戏剧相关的专业(比如戏剧文化专业、戏剧与影视专业等),中国剧作家协会和各省区剧作家协会,以及中国京剧院、北方昆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人艺、中国话剧院、国家大剧院等全国重要的演出院团,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研究基地,如临沂大学的戏剧音乐研究基地。出版社与这些作者资源紧密联系,积极互动,密切沟通,深度合作,陆续推出了“北京京剧院上演剧目标准集成”“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大系”“广西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小高地戏剧丛书”“北京人艺经典文库”“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当代中国戏剧家丛书”“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师剧作叢书”“国家艺术基金戏曲音乐理论论丛”等系列图书,发挥了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积极效用。
三、抢抓机遇,加快出版形态创新
如今,要做好专业出版,需要深入研究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知识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自身领域的特点,加快图书产品新形态的创新。
戏剧作为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丰富多姿,既可以昕,也可以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舞台效果美轮美奂。这就决定了戏剧出版物不仅要传播抽象的思想与文字,更要传播具象的音、形、气、技、神,要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效果。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戏剧出版物的形态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比如,我们为《梅兰芳全集》精装版附赠了中国唱片总公司首次整理并出品的最完整的梅兰芳老唱片全集,这12个光盘记录了梅先生继承、加工、发展我国传统戏和自己创作新排的个人本戏的精彩片段,是研究梅先生表演艺术、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贵资料,受到界内的一致好评。目前戏剧社已经尝试在戏曲知识普及读本中植入了经典唱腔的二维码。戏剧出版物非常适合“一个产品,立体开发,多种形态”,这是今后努力探索推进的一个方向,任重而道远。
总之,对于专业出版社而言,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与技术环境,既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又要精准聚焦,勿忘初心,既不断推送新品,又致力打造精品,这样才能在茫茫出版群体中获得自己的身份与品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