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文莹
布鲁氏菌病,即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布鲁氏菌属细菌所致,主要侵害生殖及淋巴系统,动物患病后可致流产、乳腺炎、不孕不育等,人患病后体现为关节痛、关节变形、多汗、肝脾肿大、波状热等,病程长,易复发,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及损失。布鲁氏菌寄生于细胞内,对哺乳动物有较强的致病性及感染性,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黏膜、损伤的皮肤。布鲁菌既可通过阻止T细胞的识别作用来进行自我保护,又可以抵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从而导致慢性感染。我国感染布病的动物主要为羊、牛和猪,羊最为常见。青霉素对该菌不敏感,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对其有抑菌作用,一般消毒剂均能够将其杀死。
1布病的诊断
1.1分子生物学诊断法
包括PCR法、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核酸探针检测、DNA同源性检测等。此诊断方法可有效诊断布病。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能快而准的分辨出布鲁氏菌野毒株与减毒活疫苗,可广泛用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
1.2血清学诊断法
包括ELISA、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而凝集试验又包括全乳环状试验、卡片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等,其中全乳环状试验与虎红平板试验是布病检测的常用初筛方法。补体结合试验用于布病的确诊。
1.5细菌学诊断法
可通过显微镜检测法来诊断布病。将胎儿胃内容物、胎衣、肝、淋巴结等制成抹片,染色,镜检,检测到红色球杆状菌,即为布鲁氏菌。亦可通过分离培养来诊断该病。将病料置于培养基内培养,培养后检查菌落特征,又通过单价特异性抗血清凝聚试验来确诊。
2布病的防控措施
若想要及时预防控制住布病,需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到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避免感染布病。畜主要做好饲养场所的消毒及清洁工作,动物及时进行检疫、疫苗接种,发现病畜后应及时进行封锁隔离,最终扑杀处理。动物产品要进行消毒或者灭菌。我国非疫区主要进行监测,稳定控制区主要进行监测净化,疫区及控制区采取免疫、监测和扑杀相结合的防控措施。不同动物的重点监测时间不同,猪、羊在5月龄以上,牛在8月龄以上,孕畜在头胎产后半月至1月间进行监测,对于免疫过的动物,接种后18个月进行监测。
我国布病的防控形势很严峻,布病的防控效果差,从而导致人间感染布病的人数快速增加。我国布病防控效果差,原因包括:(1)牲畜检疫难。牛羊饲养量大,并且流通性强,给检疫工作带来巨大困难,易导致布病传播。(2)疫苗免疫无法广泛实施。个别畜主不愿意对家畜进行免疫接种,亦不愿意自费接种。现有疫苗毒性大,且无法区分自然感染及人工免疫,使得大范围免疫接种难实施。(3)经费不足。虽国家已增加经费,但经费依然有限,无法保障防控工作的顺利展开。
综合以上所述,我国布病的防控措施可:(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消毒及个人防护工作,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2)增加经费,保障布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展开。(3)重视检测方法及疫苗的研究。(4)加强检疫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完善补偿机制。对染病动物及时隔离,粪便发酵处理,圈舍消毒,患畜焚烧深埋。同时对健康家畜进行保护,定期注射疫苗。
3布病疫苗
一些地方曾用灭活苗对家畜布病进行预防,但效果差,目前,家畜布病疫苗主要有S2、Rev.1、RB51、S19等,这些疫苗均为弱毒活疫苗。布病的流行可通过疫苗的使用而受到一定的控制。
灭活疫苗虽便于储存、安全性高,但不能提供持久保护。灭活疫苗牛种布鲁氏菌45/20,可阻止疫苗株变为强毒株,同时所产抗体不会影响血清学诊断。但菌株容易变异,稳定性有问题,目前市场并没有该疫苗。灭活疫苗羊种布鲁氏菌H38,有副作用,虽持续期较长,但保护力差,并可能影响血清学诊断,故很少研究该疫苗。
同灭活苗比,活疫苗保护力更持久,成本低,接種途径多样。牛种布鲁氏菌S19广泛用于奶牛布病预防,可有效阻止布鲁氏菌的感染,是目前为止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疫苗,用于防治奶牛布病。牛布鲁氏菌RB51,毒力弱于S19,被多个国家用于奶牛布病的防控,但对小反刍动物效果不够明显,目前对其防控作用有争议。羊种布鲁氏菌Rev.1,是世界公认的有效疫苗,用于小反刍动物布病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其与S19相比,持续期长,保护力高,但由于其毒力大,并产生链霉素抗性,导致使用受限。猪种布鲁氏菌S2,安全性高,多种接种途径。
目前存在的疫苗均有些不足之处,因此更完善的疫苗有待开发。基因工程疫苗有望取代常规弱毒苗,用于布病防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