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
摘要: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到“太极动而生阴”,其实太极是一个不曾静止的圆圈,就像太极拳的缠丝功一样,要先学会画圈,先是右手护裆在下,象征阳气进入闭藏;然后是一阳来复,右手顺时针画圈而护头在上,象征阳气生发已极,因而转关生阴,阳气转入收敛,右手顺时针画圈到裆部,象征阳气进入闭藏。下为阴(),上为阳(),这是太极生两仪,如果以四象来说,下为老阴(),左为少阳(),上为老阳(),右为少阴(),也就是五行的水、木、火、金。然后以方位配时相,从而以二十四山配二十四节气,而人就在天地之间,要效天法地,随着阴阳二气的屈伸、往来、消息、盈虚,而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从而体现天人合一。
关键词:太极、阴阳、四象、天人合一、太极图说
有人用1-2-5来解释濂溪先生的《太极图说》,也就是以太极(1)、阴阳(2)、五行(5)来取代《周易·系辞》的太极(1)、两仪(2)、四象(4)。其实,朱熹晚年在《玉山讲义》中就说:“大凡天之生物,各付一性。性非有物,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耳。故性之所以为体,只是仁、义、礼、智、信五字,天下道理不出于此。”①又說:“五者之中,所谓信者,是个真实无妄底道理,如、仁、义、礼、智,皆真实而无妄者也。故信字更不须说。”②仁、义、礼、智、信,其实就讲仁、义、礼、智四德就可以了。如果只要讲两个,那讲仁、义二字就可以了。而如果只要讲一个,那就是仁。朱子说:“仁字是个生底意思,通贯周流于(仁、义、礼、智)四者之中。”③五行观念里面,水、火、木、金分主北、南、东、西四方,而土则居天下之中,土为中位,分旺四时而为五行之主。就其基本上而言,信是实有其德,所以不必特别讲信,只讲仁、义、礼、智四德就可以了,因而不必刻意强调1-2-5与1-2-4的区别。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特别提到“气”,所谓“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这个“二气”就是指阴阳与五行。他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这个“无极之真”指的就是无所不包的太极之“理”,“二五之精”指的就是“气”,也就是阴阳(二)与五行(五)。“理”和“气”的“妙合而凝”才能化生万物,才能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濂溪先生的《太极图说》对《易传》颇有发明,他破题的“无极而太极”就是明证。最近这几年兴起一股风,叫“先天易学”。所谓的“先天易学”,不仅排除了孔子所作的《易传》,连文王、周公所作的卦、爻辞都排除了。如果把卦、爻辞都排除了,把《易传》也排除了,那易学还剩下什么?只剩下那六十四种六画卦,光面对六画卦,你有多少聪明才智能讲出些高明的东西?其实,讲“先天易学”的第一人就是邵雍,但邵雍对《易传》可是啃得滚瓜烂熟。所以“先天易学”不是一般人能够随便讲的。有人问朱子,为什么二程从来不给学生讲《太极图说》?朱子的解释,有人不赞成,但我个人是赞成的。他说,如果学生天赋不够的话,给他们讲这么高深的道理,反而养成他们浮夸不实的习性。周敦颐作《拙赋》,指出“巧者凶,拙者吉”,歌诵“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拙”就是要务实,不可以浮夸。平心而论,如果没有孔子作《十翼》,《周易》能称为“群经之首”吗?在《周易》之前,不是有《连山易》《归藏易》吗?孔子推崇《周易》之后,《连山》《归藏》就没了。其实,《周易》的本义是什么,已经不重要,是由于孔子的解释,自此才成为“群经之首”。同样的道理,像《大学》本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平心而论,《大学》是荀子学派的产物,但是经过朱子重新章句集注之后,它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朱子对《大学》的贡献,就像孔子对《周易》的贡献一样。
我们今天要谈《太极图说》《通书》。讲句实话,如果没有朱子推尊濂溪先生为道学的开山祖师,谁还讲《太极图说》,谁还读《通书》呢?古往今来的大儒里,讲太极频率最高的,就是朱子,他认为一物一太极,无物不太极。所以,我们认为,“无极而太极”是濂溪先生很重要的一个贡献。为什么?因为以前《周易·系辞》只提到“太极”,但没有人把“无极”和“太极”联系起来讲。这就让我们想到德国的一位哲学大师黑格尔。黑格尔逻辑学里面最早的两个概念就是Nichts和Sein,Nichts用英文来讲就是Nothing,Sein就是Being。Nichts就是空无,Sein就是存有、万有。正命题是Nichts,引出逆命题Sein,两者得出第一个综合命题叫Werden,英文就是Becoming,就是变化。其实,《太极图说》讲的也就是变化。“无极而太极”,这个“无极”本身就是“太极”,用黑格尔的话说,毫无特定属性的空无其实本身就是万有,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把两者统一起来,那就是变化。
“太极动而生阳”,这一句话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什么叫“太极动而生阳”?我们看,太极图最上面的那个圆圈。什么叫“太极”?太极不就是个圆圈嘛。这可不是个静态的圈,而是一个不曾静止的圈。以太极拳为例,练太极拳的人,就是要先学会缠丝功,而缠丝功就是在画圈。也就是以腰为轴,随着重心在左右两脚的转移,带动手来画圈。先以右手顺时针画圈为例。下面要护裆(即下阴),上面要护头(头部为诸阳所会之处),因为裆部与头部是人体的要害。裆部处在下面子位,而头部则在上面午位。右手先护裆,然后顺时针往上画圈,到头部已到顶,象征阳极生阴,自此转关,顺时针往下画圈,象征阳气收敛,到裆部,也就是子位,象征阳气进入闭藏。阴极生阳,那就是一阳来复,又顺时针往上画圈,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缠丝功的画圈。
总之,就是阳气的生发、转关、收敛、闭藏。在这个子午线的左侧,阳气由下渐渐生发;右侧,阳气由上渐渐收敛,这就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④。“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⑤就从这里来。大家来看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下面就是“坤”(
瘙 椺 ),“坤”就是阳气进入闭藏的状态,过了“坤”之后,一阳来复,就是“震”(
瘙 椻 )卦,“震”卦一阳,“离”(
瘙 楀 )卦二阳,“兑”(endprint
瘙 楃 )卦二阳,到了上面,“乾”(
瘙 椸 )卦三阳,转关,一阴“巽”(
瘙 椼 )卦,再来,“坎”(
瘙 椾 )卦二阴,“艮”(
瘙 楁 )卦二阴,“坤”(
瘙 椺 )卦三阴。这是我们从先天八卦图来看的卦象。如果从六十四卦大圆图来看,那就更准了。大家来看,最下面就是“坤”(
瘙 棥 )卦,最上面是“乾”(
瘙 棤 )卦。一阳来复,下面坤卦的左侧就是“复”(
瘙 椃 )卦开始了,走到最上边是“乾”卦,然后右侧是“姤”(
瘙 椝 )卦。莱布尼茨就用二进制来解释六十四卦大圆图,
以“0”代表阴爻,以“1”代表阳爻。“复”卦,用二进制的话讲就是一后面五个零(100000),而第一个一象征2的五乘方,就是十进制的32。由下而上就是33、34、35……到乾卦的63;乾卦右侧是姤卦,是零后面五个一(011111),就是十进制的24+23+22+21+20=31 ,由上而下就30、29、28…到坤卦的0。就是从正下方的坤卦向左一阳来复,阳气不断生发,到正上方的乾卦,阳极生阴,转入收敛。所以《太极图说》说“太极动而生阳”,一定要动,阳气才能生发出来。“动极而静”,动到最后就不动了,“静而生阴”,就是阳气不断收敛、收敛。这个叫“太极生两仪”。那么什么叫“两仪生四象”?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成一个圆圈。
这个正下方的“子”相当于一年的冬至,一天的正子时是晚上12点;正上方的“午”相当于一年的夏至,相当于正午12点,卯和酉分别代表春分、秋分,相当于早晨6点和傍晚的6点。大家看看,一阳来复,阳气虽然生发,但是,白昼依然比夜晚短;要过了春分之后,阳气继续生发,白昼就比夜晚长;过了夏至之后,阳气虽然开始收敛,但是白昼还是比夜晚长;要过了秋分之后,白昼才比夜晚短。在卯酉线以上,就相当于每年的春分到秋分,白昼都比夜晚长;从酉到卯,也就是每年的秋分到隔年的春分,白昼都比夜晚短。这叫“两仪生四象”。我们现在讲阴阳、五行。什么是阴阳五行?其实,阴阳是《易传》讲的,五行是《尚书》讲的。濂溪先生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里,《易传》没有讲“五行”,是濂溪先生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把无极和太极结合起来。今天讲传承传统文化,我讲两个命题: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
什么叫天人合一?举个简单例子。我們看一下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翻开第一页,就是二十四山(方位)配二十四节气(时相)图:为什
为什么?我们人,就在天、地之间,二十四节气就代表天文,二十四山代表地理,人处在天、地之间,就要能够跟天、地相契合,这样才叫天人合一。打个比方,比如有些人每天固定早上六点钟起床,我告诉大家,那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而更多的人没有固定的时间起床,我告诉你,那是更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应该是这样,要根据天地阴阳的消长来调整作息时间。像冬至这个节气,一定要睡到七点半才起床。为什么?《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春夏,阳气在生发,你一定要夜卧早起,晚上可以晚一点睡觉,但是早上要早起;到了秋天,阳气开始收敛,你就要早卧早起;到了冬天,阳气进入闭藏,你就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到了太阳出来了,你才起床。所以,冬至的时候,你要七点半以后才起床。现在是夏至,夏至是阳气最畅旺的时候,你要早上四点以前就起床。你要按照这样调整作息时间,才叫天人合一。汉朝大儒董仲舒说,春天,朝服要穿青色的,秋天要穿白色的,冬天要穿黑色的,夏天要穿红色的。这个不是乱讲,是提醒自己:春天,只能奖赏,不能处罚别人,处罚只能是在“秋后算账”,这才符合天道的运行规律。春天,周敦颐先生不除窗前草⑥,像过大年,你怎么可以处罚小孩啊?那不行的。秋天收成之后,该处罚的都处罚了,该处决的都处决了。大规模的发兵打仗,你不能春天或夏天发兵打仗,这就乱了农时,肯定会造成饥荒,这不合天地之道。“天人合一”就是讲这个。
这里主要集中在《太极图说》。周敦颐应该是第一位用儒家的经典,用《中庸》《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来解释太极图。太极图本来是道教里面道士修真练气用的一个图,经过周敦颐引用《中庸》《易传》把它重新加以解释后,就变成了儒家的经典。朱熹编的《近思录》一共622条,周敦颐只占了11条,比率很低,不到2%。但这11条,每一条都是重中之重,含金量是最高的,尤其是朱子把《太极图说》放到首卷第一条。朱子推尊他为道学的开山祖师,最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他写了《太极图说》,这是很了不起的;其二,他在30岁的时候收了二程当徒弟。上个世纪的国学大师钱穆(宾四),他收学生有一个众所皆知的规矩,要跟他写硕士或博士题目论文,其他不用讲,《太极图说》这249个字,先背出来。背不出来,讲都不要讲;背得出来,那就好讲啦,你要写什么题目,大家就可以讨论。所以说,钱穆对《太极图说》评价很高,这与朱子把它放到《近思录》第一条是密不可分的。伊川年轻游太学的时候,写的那篇《颜子所好何学论》⑦,里面的思路就源自《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可以分成四段。第一段“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是一个大的框架。
第二段,开始讲怎么化生万物的问题,这叫做宇宙论或生成论。
第三段,最重要,对二程影响最大。“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事实上,人“得其秀而最灵”,不就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那里面最好的材质都聚集到人身上。人是五行之秀、万物之灵,但是,就像朱子后来讲的一样,圣人不能没有人心,而愚、不肖不能没有道心。在这里面,“形既生矣”,人就有了这个臭皮囊,用现在哲学人类学的话讲,就是人的Koeperlichkeit或Leiblichkeit,也就是说肉体性的存在。有了这个躯体,你就要占有空间,有了这个躯体,你就要吃东西、就要繁衍后代,有很多麻烦事情出来。如果人没有躯体,就像天使或上帝一样,只有灵,没有躯体,那么这些都不是问题。所以说,“形既生矣”,形体已经有了,“神发知矣”,这才重要。人啊,你得到上天给你的“理”啊,“性”啊。前面那个“形既生矣”有各种的欲望、需求,那就是人欲,“神发知矣”就是人得到天地的精华,所以就有“天理”在人性里。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⑧。其实《礼记》中就已提到“天理”,指出“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⑨。要不是濂溪先生的谆谆教诲,二程大概也不会体贴出“天理”来。在这里,“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我们的七情六欲,受到外在的诱惑、内心欲望的困扰,全都出来了。endprint
最后一段,“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在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最强调“中正仁义而主静”。周敦颐在他那个时代,你说他没受到佛、道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周敦颐有,朱熹早年也一样有。但是,到最后,他们毕竟都回到儒家这个大家庭。“中正”,中跟正,《易经》就讲“中正”这两个字。“仁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主静”,未发之中,这个静是最重要的。只有静,才能无欲。在《易经》里面,“静”和“止”是有关系的,在《易传》里面,只要提到光明一定和艮卦有关系,因为艮不动如山,静止不动,只有沉静下来,定下来,才能澄心定气生光明。所以说,最后一段应该是最重要的。在这里,周敦颐引用《文言传》对“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中这个“大人”的解释,认为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把这些全部放进来,这是“天人合一”在伦理道德上的具体显现。最后他说:“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君子毕竟还不是圣人,但勤于修持,好让自己也达到这样的境界——让大道片刻也离不开自己。我们人努力修持以后可以达到君子,但要做到圣人,那就要做到非常的精致,使大道片刻都不离身,所以说到最后,他用《易传》来称赞《易经》。
为什么朱夫子要把《太极图说》放在《近思录》卷首第一条?在他看来,《太极图说》为新儒学提供了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的基础,这个很重要。因为讲到最后,不能仅停留在孔子、孟子讲的那些为人处事的层次,而要直探宇宙的本源。所以,周敦颐留下《太极图说》与《通书》,含金量非常高。《太極图说》只有249字,而《通书》也不到三千字。《通书》主要是在阐述《太极图说》的道理,尽管文字相当古奥,不好读,但是因为是原创的,所以都是别人没想过,没听过的,你提出来,这包括重要的概念或者理路,和别人肯定不一样。朱夫子把周敦颐称为道学的开山祖师爷,可谓独具慧眼。在我看来,濂溪先生是一个非常敦厚的醇儒。在他那个时代,儒学不断被边缘化,他认为,如果按照原来的儒学那样,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罕言性、命、天道,那儒学就注定要被边缘化了。因为有感于此,所以他把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经典和佛、道结合起来。像“无极”,就是从老子那里借过来的,但是,并不是从老子那里借个概念过来,就变成了道家。就像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⑩,你不能说孟子就是兵家。孟子讲的这些话,放在兵家里水平也不差,但不能因此就说孟子就是兵家。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能够把儒家经典里面过去不太被重视的部分,像《中庸》《易传》《大学》,突显出它们的重要性,还把这个佛、道两家合理的部分融合、吸收进来,完成这个工作的人,就是朱夫子。在我来看,没有周敦颐开疆辟土,没有二程后面的努力,朱夫子就没有那个地基来营造他那座辉煌的理学大厦。但如果没有朱夫子这个集大成者,后人大概也不会留意曾经出现过濂溪、二程。
我们纪念濂溪先生一千周岁的诞辰,应该多多考虑:我们应努力做些什么?怎么能够在这块土地上培养出原创性或独创型的思想家,超过二程、超过朱夫子?再讲一下,明道是有原创性的,但是,他五十四岁就死了,明道很多东西是靠他弟弟伊川来系统化、精致化、准确化,而朱子则是继承濂溪、二程的一个集大成者。我们可以这样讲,从朱子集大成后,儒学不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重新获得了主导地位,而且影响遍及朝鲜、越南、日本,可以说成为东亚文明圈传统文化的主流。西方殖民帝国主义还没来之前,这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朱子学。而濂溪先生的思想,正就是在朱子学里面领军主唱的基调。
【 注 释 】
①②③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七十四,朱杰人主编:《朱子全书》第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7页。
④⑤《周易·系辞上》。
⑥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三,《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0页。
⑦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二,斯彦莉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0页。
⑧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24页。
⑨《礼记·乐记》。
⑩《孟子·公孙丑下》。
(编校:乌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