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志娟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是各高校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举措。该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基本路径,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使之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路径;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162-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合理的培养机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现阶段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涵
创新教育,学术界对其内涵的界定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指为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品格、精神、思维及创造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看,任何以培养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为取向的新型教育活动都属于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培养判断力、洞察力、机会识别及组织协调等能力的过程。有学者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过程定义为创业教育,如创造性、敏锐性、坚韧性、协作性、开拓性、进取性等素质的养成。本文总结前人观点认为,创业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个体或团队的创业意识,并使其掌握相应的创业技能和能力,从而最终促成创业行为。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有机融合体,是一种兼具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并深度契合学科专业教育的新型前沿性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自我认知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品格、创新创业意识和事业心,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相关潜力,最终使学生的创新创业得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精神并不是要每位大学生都去创业,而是要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逐渐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是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待完善,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低
调查研究发现,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仍处于次重要地位,其开设以不改变原有课程体系为前提,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适当增设少量创新创业类课程。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涉及范围有限、规模数量少、课程质量低、体系零散,较多以网络课堂、校内讲座、创业导师分享会、博雅选修课等形式开展,尚未正式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个体在知识储备、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人际交往、文化水平、专业背景等方面差异性明显,尚未规划设计出针对性强、规范性高、涉及面广、结构合理的有梯度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低,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相脱节。专业教育是奠基石,创新创业教育是升华和引领,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树之根本,创新创业教育的茁壮成长需要专业教育给予营养,专业教育也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锻炼创业能力,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尚未完善,其系统性有待提升
目前各高校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综合改革、学科建设、内涵提升、知名度提高、科研创新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尚未形定成熟、系统、全面、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目前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及定位不够清晰,为了毕业生就業率的数字“好看”,更多是把精力集中于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则因“投入多、成效慢”而受到冷落。创新创业教育大都是各高校依托就业指导部门开展零散、有限的教育活动,并没有做到依据本校及二级学院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构思成熟、系统完整、机制健全、规范严谨的教育模式,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效果欠佳。
(三)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实践环节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要抓实践环节,高校要加大投入,为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政校合作、校企合作,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宽渠道,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增知识、积经验、长才干。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大都以理论授课为主,辅之以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书制作、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等形式,以及项目孵化、创业苗圃、创业竞赛、企业实训等多种途径,学生的实践环节较薄弱。受师资力量、资金保障、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部分已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高校也停留在较浅层次,学生参与度较低,教育实效受到影响。创新创业实践是课程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没有实践环节的深化,学生的创业体验会受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创新创业教育人员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师资的配备情况,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专业教师队伍。根据有关统计,目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工作的高校教师主要是来自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金融学院等从事金融、财政、经济、商务、工商、营销、人力资源、电商、税法等方面授课工作的专业教师,还有部分是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相关工作的教师兼任。上述教师往往很少有创新创业领域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培训的经历,缺乏对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全面掌握,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理论知识也很难有系统性,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由于教师很少有创业实践经历,无法以亲身经历和学生交流,学生的创业激情也很难被调动。
三、基于三要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路径
研究显示,能力品质的培养是个体多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长期知识掌握与实践锻炼交替活动过程中逐步强化并形成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充分调动并优化配置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所有主客观力量。endprint
(一)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
敢于探索,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特征,他们对创新、创造的需求日趋强烈。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渴望在创业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以突破和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强大内驱力。
(二)引导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
实际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能掌握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人际交往、逻辑思维、经营管理、组织协调、领导决策、机会识别、风险控制、社会适应等方面。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创业过程中的经济资本、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创业成功可能性。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知识是有效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和根本。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实践是检验知识、提升本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实提高并检验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根本途径。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希望能借助多种平台和项目将自己的创业构想付诸实践”“迫切希望能快点毕业,那样就能早日实现心中的创业梦”。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受其专业背景、性格特征、学业情况、职业规划、实践认知、创业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应不断结合自身实际,以多种形式去丰富、实践创业构想。
四、多措并举,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一)更新观念,思想重视,政策帮扶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以往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摆放到与文化知识或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已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和高校都应更新发展理念,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落实,真正实现21世纪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政府和学校要积极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政策倾斜。首先,政府牵头成立创新创业基金,在资金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其次,制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在人才落户、项目申请、工商税务、银行贷款、项目跟踪服务、投融资、办公场所租赁等方面提供优惠服务。最后,建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口企业库,推进校企协同和产学对接。
(二)丰富载体,搭建平台,拓展内涵
引进、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在线课程、通识共享课程和基础示范课程,构建合理的“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新模式,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实验班、创新实践实验班建设,以实验班为旗帜,做好示范引领。继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导师与专业导师相联合、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完善“珍珠链式”(课堂学习—创意生产—实践锻炼—项目孵化—市场运行)创业项目孵化体系和“品”字型创新创业活动体系(创意风暴轮—创业沙龙会—创客嘉年华)。强化“校地联动”,充分利用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大学生计划项目落地生根。
深入推进“创业百千万工程”,成立“创业共享基金会”,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的管理。凝聚力量,以创新创业型社团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支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鼓励参加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一步活跃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培结合,提升能力
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全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素养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既要有广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
针对目前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高校不仅要思想重视,同时要及时补充师资力量,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积极引进教师的同时注意人才培育,有计划地对其进行业务培训,为其提供有关创新创业领域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的机会,让其不断丰富创新创业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或者创业经历,可以为学生开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创新创业课程和讲座,并为专职教师进行短期的企业实践提供实训平台。引培结合,打造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四)优化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充足的资金保障作为其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应紧紧围绕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项目选育、创新创业课外活动、创业项目孵化等方面,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根本,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和相关政策,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规范化、制度化。
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社会组织、教师及学生应多方共同参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着力点,深入研究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积极推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机制和标准的构建,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据可依,执行有力,保障有效,不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2] 张清国,李莉,陈翔鹏.“四位一体”: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探索——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
[3] 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79.
[4] 孙方红,徐萃萍,鲍亚楠,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35-37+40.
[5] 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6):12-14.
[6] 左殿升,李兆智,刘泽东.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学报,2010(3):63-65.
[7] 程宝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衢州学院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庞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