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看农产品广告的随想

2017-10-25 10:05崔明理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策划案聊城公用

崔明理

近年来,建设农业品牌已经成为热潮。通过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各地农业厅局直到村镇都逐渐认识到发展农业品牌的重要性。可相较于农口部门长期“重生产轻流通”的历史,农业品牌的建设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多数地方还处在农业品牌建设路径的摸索时期。

有些地方农产品地域特色明显,在过去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统一的品牌塑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洛川苹果”“赣南脐橙”“长白山人参”等等。对这些地方而言,苹果、脐橙、人参等农产品是当地无可争议的龙头产品,集全县甚至全市之力打造统一品牌,有助于发挥区域公用品牌的带动作用。

很多地方的农产品虽然丰富,但特色不突出、不集中。如果通过科学审慎的研究,找准其中的几点特征,提炼出一个母品牌,也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比如近年来诞生的“丽水山耕”“苍山蔬菜”,就塑造了当地品牌的整体形象。再往前看,“大草原”“雪域高原”等概念因其强烈的地域色彩,也成了自然天成、自发形成、自觉套用的品牌符号。

可还有些地方,因为产品资源不集中、营销开发历史短等原因,很难锁定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品牌特质。在目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推动的情况下,看到兄弟县市的农业部门都纷纷上马地方品牌,品牌活动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也会产生干事创业、不甘人后的想法。推动地方品牌发展的初衷是好的,可目前农口部门的现状是普遍缺少懂品牌、会营销的人才。该不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怎样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具体由谁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一方面是空有打造品牌的强烈愿望却不知道方法,另一方面是各种“高大上”的策划机构积极建言献策。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农业品牌策划市场在近两年迎来“井喷”。机构自然不会规劝甲方放弃打造品牌的想法。于是,我们也看到,近几年一些所谓的农业品牌策划案匆匆面市。尤其是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领域,看到一些低质策划案被农口部门奉为上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进行宣传,没有效果,甚至对地方品牌起到副作用,实在令人扼腕。

今天我们就看一例策划案。该案在北京地铁这样的黄金广告场所大量、持续投放,据业内人士估算,投放费用大致在千万。但投放的是什么内容呢?能产生多大效果呢?

先看这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广告。且不进行分析,作为消费者的你,看了广告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广告的目的无外乎几个,激发消费者消费冲动,塑造产品的正面形象,给消费者留下产品的深刻印象,以及告知消费者购买信息。这则广告,达到这样的目的了吗?

恐怕大多数人会很快明白文案里“双关”的小聪明;也许“放心吃吧”的承诺,能给消费者的内心温柔一击。但除此之外,消费者还会记住什么?能联想起什么?会产生消费冲动吗?倘若万一产生消费冲动,又如何转化为消费行为——我去哪里买呢?

试从几个策划元素为大家进行解析。

先来看品牌主体——聊城精致农产品。这是本案最为致命的败笔。烟台苹果、武当道茶、仙居杨梅……地名+品种,构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名称,也勾勒出品牌的主体,消费者自然产生地域与产品之间的联想。而聊城农产品,究竟是什么呢?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还没有一个聊城市级层面的强势农产品品牌诞生。或许这就是聊城亟须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动机,恰恰这也是此次策划没有实现的目的。“空对空”,说了半天,向消费者传达的内容依然不清晰、不明确。

农产品是一个宏观的概念,这里只赋予“聊城”一个限定关系,妄图让消费者认知“聊城产农产品”这个大概念,对国内消费者来说,是没有效的。总不能让消费者在买水果、蔬菜的时候,都先问一句,“这是不是聊城产的?”

更何况,聊城与大草原、黑土地、雪域高原这些强势地域IP不同,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本来就没有树立起原生形象。突兀地抛出这个概念,只会让消费者更加迷茫。

再看“精致”,也涉及品牌定位的问题。精致农产品不是哪个地方农产品的专属词。如果要深究,日本农业、台湾农业倒是精致农业的代表。精致与农产品两个词及其所代表的含义,本身都是大而化之、泛泛而谈的,怎么能用来限定聊城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呢?

另一方面,从普通消费者角度来看,聊城因其所在的地域——山东,给人的基本印象大致是热情、爽快、大气,与小家碧玉的精致没有必然联系。“精致”的定位在这里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我们可以看两个正面典型。同样是用来表述品牌核心与定位,“烟台苹果——中国第一个苹果”,突显了烟台苹果的悠久历史与市场地位;“萬荣苹果——一个快乐的苹果”,与当地“万荣笑话”特色文化结合,向消费者传达了明确的消费理念。两个苹果的定位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彰显地域特色,还鲜明清晰地传达出品牌的核心与定位,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策划案的优秀代表。

在品牌策划中,品牌核心没有梳理清楚,表达不清晰,相当于盖房子没有打牢地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品牌策划的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这栋楼的“外饰”与“装潢”怎么样呢?

主广告语——聊胜一筹。这是另一个值得诟病的地方,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光顾着抖机灵,却忘了最初的目的。双关是广告语常用的手法,运用得当确实会让人莞尔一笑,留下深刻印象。但博得消费者一笑不是目的,广告语要对消费者产生正向引导。再看“聊胜一筹”,让人为这则广告的“谦虚”感到惊讶。聊胜一筹的本意是“略微高出一点儿”。谦虚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广告中谦虚,难道想起了“逆向思维”的效果吗?如果王婆卖瓜的时候吆喝“大家快来买我家的瓜,我家的瓜只比李家的瓜好一点点哦”,消费者是否会买账呢?endprint

副广告语——放心吃吧,聊城产的。作为副广告语,这句话是合格的。只不过平均分放在本案中倒成了亮点。一句亲切朴实的话语,让人眼前浮现出一名憨厚的山东大嫚的形象,给予你最真挚的承诺。用最平实、简单的话语,传达品牌代表的消费理念,带给消费者安全感与信任感。虽然这句话本身是合格的,但从整体策划而言,与品牌定位又不尽吻合。朴实的乡土感显然无法与“精致”的定位匹配。

配图——五彩斑斓的果蔬大杂烩,从美术角度看确实漂亮,但从策划角度而言,这是品牌核心不明晰在视觉表达层面的延伸。市场越发达,吸引消费者的产品就越多,消费者的注意力就越分散。在营销主流追求极简主义的今天,依然用这种生产者本位的思想,想尽可能占有消费者更多的心智,显然是不明智的。“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区别,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甚至在同系列的策划案里,还有以聊城市景为单独配图的广告页。这难道是城市的形象宣传片吗?

配色——各种农产品的代表色。可口可乐是红色的,百事可乐是蓝色的。红蓝大战便是营销界的天王山。烟台大樱桃品牌是红色的,东海梭子蟹品牌是蓝色的,农产品因其自然属性,都自带主题色。彩虹色似的多彩方案,如今也被赋予代表某一群体特殊含义。色彩搭配都是有深意的。为了迎合“大而全”的定位,运用不同农产品的代表色制作出的多彩色,第一次用很有创意,后面难免落俗。

没有购买渠道。当各种广告拼命想吸引消费者扫码的时候,这则策划案却意外地“干净”。不仅没有二维码,连任何购买渠道信息都没有。如果这是一则绿箭或者飘柔的广告,不告知消费者哪里购买无可厚非——这是以极高覆盖率的渠道铺设为前提的。像这样的“孤案”,不免让人揣测投放人的诚意——明明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花钱做广告是他的“任务”,至于消费者买不买账,不是他关心的问题。

把农产品归为一个大品牌包装推广,显然不符合策划常识。这种做法是典型的教条主义,体现的是某些农业部门的本位思想过重,以及对市场规律的不了解、不尊重。

聊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聊城农产品产量大、品种多,为避免“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境地,打造品牌也是应有之义。但提升全市农业品牌发展水平,就必须打造全市统一的农业品牌吗?我看未必。

聊城沒有强势品牌吗?东阿阿胶就产自聊城市东阿县。除此之外,还有冠县鸭梨、莘县香瓜、茌平圆铃大枣等众多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放着东阿阿胶这样的“热点”不加以利用,却选择了最简单、却也有可能是最无效的方式打造所谓的市级区域品牌,有必要吗?为什么不能在利用已有的基础,重点扶持、做大做强几个县域品牌呢?

市级、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固守本位主义,没有形成有效联动,恐怕是“聊城精致农产品”这样的所谓“品牌”诞生的最大原因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策划案聊城公用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学》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啥叫叛逆
一个公用品牌的养成——横山羊肉是咋样“吃香”的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广播电视剪辑制作之广播节目制作
公用电梯自动取消停靠装置初步设计
“飞向梦想—金点子创业大赛”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