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国际化,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跨国经营,甚至跨国并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和带动下,国家、区域和城市的经济联系被更深层次地串联起来。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倡议,“一带一路”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它将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使得各方都将从更低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
当国际化趋势来临,提升企业国际化管理能力就变得非常迫切。本刊记者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丁远是法国凯辉会计学教席教授,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素有研究。丁远教授强调,全球所有的企业都将享受“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
Q& A
N-南风窗D-丁远
新的商业机会
N:“一带一路”是当前中企出海的热门区域,这里有英德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更多的欠发达经济体。在这两类地区有什么样不同的发展机会?
D:大家一提到全球市场,首先就会想到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欧洲市场与中国市场的互补性很大,中国现在消费升级、服务升级,欧洲的技术和品牌对中国来说市场价值非常大。
按照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体GDP正常增长的预测,到2020年,亚洲新兴经济体会达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这个亚洲新兴经济体中,最核心的就是中国和印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在市值上超过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他们倚靠的是中国广阔的市场。未来全世界主要的中产阶级人群主要就分布在亚洲新兴经济体当中,而北美洲和欧洲的这部分人群的增量会变得很微小。再往后发展,来自中东和非洲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加,这些地区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N:在规避政治、政策风险方面,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吗?你对中企有何建议?
D:事实上,民选国家和相对比较权威的国家之间有很大差别。在民选国家不要对政府给予太大希望,比如在德国和瑞士。在他们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对企业做什么干预。这些政府也没有办法给予你优惠和补贴。其次,要避免的风险就是不同政治利益之间的炒作。同时在国外选举的敏感期,千万不能把企业变成媒体的焦点,防止被一些候选人当作政治资本利用。
“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N: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坚持走“国际化”的路径?你觉得“国际化”的路径具体该怎么走?
D:按照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到了一个大量对外投资的时候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必走之路。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特别是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走出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何让对外投资保持平稳发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企业自己做决定,企业也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
中国企业坚持走“国际化”路径是为了寻求资源和能力,升级能力以更好地在国内市场竞争。那么海外收购如何更好地来拓展中国市场?要通过外力,通过国际化和海外资源来获得能力,应用发展于国内市场。企业的能力升级以后与其他本土资源,包括低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等相结合,再与国际市场对手竞争。国际拓展的过程,也就是将中国优势应用于全球的过程。在中国的企业当中,唯一一家走完了这个循环的企业就是联想的个人电脑业务,它完成了IBM收购,中国市场海外市场双轮计划,最后成长为全球化的PC公司。
N:从执行层面来看,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具体的问题?
D:企业并购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两个简单的问题,但其实很多人都答不上来。第一个问题,你知道现在的东家为什么要把公司卖给你?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你可以自己去找个第三方行业咨询公司,让他们为你做出报告,包括这家公司的经营情况、售卖的意圖等等。第二个问题是,凭什么你比现在的东家要做得更好?你付出了溢价获得公司,如果经营得仅跟老东家一样或者更糟,这是不创造价值的。
从执行层面来看,企业对目标行业要有深度的了解,包括行业的周期,对供求的动态跟踪,还要理解行业的前景。很多企业使用的数据往往都是静态的、滞后的,导致企业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是后知后觉,等决策出来的时候,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对企业决策来说是很致命的。在行业前景的问题上,也千万不要想着“逆水行舟”,要学会“顺水推舟”,找准风向顺势而为。
此外,对目标企业的行业地位一定要认清,企业有没有提升的空间,技术和研发能力也是考察标准之一,研发能力则代表其未来。其次要了解目标企业的人心,管理团队的能力和稳定性如何,看看能否建立一些合理的激励制度把他们留住。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收购方公司的文化契合度及协同效应。在并购定价的问题上,用清算法寻求自然资源。用持续经营法来寻求能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更关心目标企业的利润情况和盈利前景,而非规模大小。
经济的一体化
N:中企出海需要金融机构助力,有人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正在崛起,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尚且不具备纵横海外的实力,你认为呢?
D:中国的金融机构海外发展的难度还是很大的,最大的难度就是中国金融机构的国内市场太大,造成金融企业去海外拓展的动力不足。很多英国、法国的金融机构向外拓展是因为国内市场很小,迫使他们必须去做跨国的业务。但像美国的富国银行海外业务也相对比较少。此外,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比较单一,很多海外企业的需求他们满足不了。很多金融上的配置都需要外资银行来做,中资银行参与的不是特别的多。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金融机构海外拓展不是自己去国外创办,多是通过并购的方式,建立海外业务机构。但是这一块中国发展得也还是比较慢,可能还是与监管上的限制有关。endprint
N:中国现在的资本管制,在未来会放松吗?
D:按照周小川的说法,中国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监管部门究竟要管什么,如果更多的是盯着一些非常指标性的东西,比如汇率,那么压力会很大。这是监管的一个哲学思想的问题。去年对海外投资的限制主要是看到外汇储备急剧下降,今年主要是因为金融风险的问题。政府本身的干预是对的,很多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企业买来长期的、没有流动性的资产,甚至很多资产都是溢价的。
政府的决策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问题,但长远来看,投资还是属于企业行为。按照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企业发展水平,现在已经到了对外投资发展的时候,未来中国出去一千亿美金很正常。让企业自己去做这个决定,而不要出现“一放就死,一抓就乱”的局面。“放”和“抓”的干預容易让企业不做投资,或者让企业做投资不承担责任。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政府可以让商业机构去做自己的判断。
N:一般民众最初认识到“一带一路”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D:“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都处于发展初期的状态,投资不足的时候需求也不足,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形成一个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的发展模式就是,由政府主导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系列现代化建设来拉动消费,降低区域和外部沟通的成本,刺激了消费后带动了就业,带动房地产的增值,给金融带来了更好的抵押物,促进金融的发展。这个过程培育了需求,刺激了消费,创造了就业。
肯尼亚有一条中国承建的新的铁路建成通车,东起肯尼亚海港城市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贯穿肯境内8个郡。它将作为东非铁路网的第一段,直插非洲腹地,成为连接沿海与内陆的重要交通枢纽。比较一下铁路建设前后就会发现,这条铁路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面貌。铁路沿线火车站的地价就开始涨起来了,货物流通以后,交流就畅通了。这是从一个动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些国家穷,就是因为交流不畅。
而且,中国这一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入和原来这些国家殖民地时期宗主国的投入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宗主国的投入是单线联系的,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接。这些国家之间从未有过区域性整合的考虑,而中国就在做这件事,对整个区域基础设施进行一体化的整合。无论是在中亚还是东非地区,中国都是在进行一体化的建设。这些区域第一次在历史上产生了真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批量经济的价值。
除了硬的基础设施外,还有许多软的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电力、网络等。现在从国内的工商银行美元转账到南非的标准银行只需要15分钟,但是我在巴黎的一个银行转账给在巴黎同一银行的朋友账户,第二天才到账。可见,基础设施建设都大大提高了所在国家的效率。
“一带一路”倡议将成功的中国发展经验带到沿线地区,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整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各方都将从更低的运输成本与标准服务中受益,同时可以解锁东南亚、南亚和中亚、中东欧和非洲市场,促进贸易、资本和货物的流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