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整体教改初探

2017-10-24 17:45马鹤源
未来英才 2017年18期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教改整体

马鹤源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护理学》整体教改实施后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方法:通过成立合格课程建设团队,在进行充分的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结果:摸索出一套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及适应《内科护理学》课程特点的相应的教学方法。结论:我系《内科护理学》课程整体教改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今后护理专业课程课改提供了一定思路。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整体;教改

一、明确课程定位

《内科护理》课程是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所设置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它阐述了成人期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运用护理程序,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发现现存的和/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做出诊断和处理,以达到维护和促进成人健康的一门课程[1]。通过本课程学习有助于培养较高素养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及成人护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对成人期常见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对个体、家庭及社区进行健康指导与卫生宣教,恢复与促进成人期身心健康;同时可了解职业规划、分析社会与职业发展趋势,建立职业归属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顺利适应角色,使学生毕业时达到本专业的岗位任职要求。

内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和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课程的教学可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课堂讲授和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通过实施对内科病人的整体护理,将学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毕业时,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其防治和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对内科常见危重急病的配合抢救能力。

二、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内容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正常与异常、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为序化原则,立足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护理专业培养特色[2]。

《内科护理学》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有机融合,打破学科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重视课程及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在规律,加强课程内容的渗透和融通,以重组整合为主线,以内容综合应用为重点。编写课程标准时,首先由从事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对从事护理工作不同年限的毕业生进行工作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教学内容,序化整合后为急性腹痛患者的护理诊断、呼吸困难患者的护理措施等9大模块,37个工作任务。内容选定后,由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课程建设团队成员负责执笔起草。初稿完成后,聘请行业专家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3]。

三、改革教学模式

《内科护理》课程中的所有项目均依据护理程序这一护理工作过程组织安排、合理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本课程于第三、四学期在校内开展教学,以学习本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為主。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改变单一的传统授课模式,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影音资料进行教学,穿插有关的网上信息源片断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剪辑、虚拟病房、虚拟现实技术等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组织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循证护理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学生可利用课程网络平台浏览电子教案、授课计划、教学进度、综合测试以及实践技能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逐步建立网上论坛为师生提供即时交流平台,网上超级链接便于学生查阅其他院校相关课程以扩大知识面。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将原有的集中课堂理论教学与见习分离的培养模式,改革为“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相结合、循序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并规定实习前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及技能考试,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临床实习。

内容革新:(1)以培养内科护理学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组合,优化教学结构(2)以典型病案为载体,与教学做有机结合(3)标本一体化建设,实现工学结合

整体教学设计:有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四、改进考核方式

课程综合成绩包括理论考核成绩和项目考核成绩两种形式。

1、理论考试(60%)知识考核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理论。并做到与护士资格考试相融通。

2、项目考核(40%)。(1)作业考核:占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分。任课教师依据学生完成平时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成绩评定。各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值为平时作业成绩。(2)课堂考核:占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分。任课教师依据学生到课率及课堂表现进行成绩评定,各占课堂考核的50%。①出勤管理考核=学生到课次数×100/考勤次数,如果低于60分,该课程随下一年级重修。②课堂表现包括:遵守课堂纪律情况(有下列情况视为违纪:迟到、早退、说话、睡觉、手机响、随地吐痰、踩蹬卓椅以及影响教师上课和学生听课的其他现象)。

3、课堂小组展示、回答问题:占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分。因本学期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根据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给予成绩。

4、技能考核:占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40分。是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此项操作的掌握程度和创新意识及能力,给予学习指导,评价学生的进步并进行成绩的评定。

参考文献

[1] 何月英,柯海萍,等.基于工作过程的人体机能学实践教学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94-95.

[2] 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钟桂英,刘威.发展性高职教育教学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科护理学教改整体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浅谈内科护理学课堂有效性教学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解决措施研究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