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昀芃
摘 要: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传统消费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服务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逐步趋向于互联网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必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财经管理新常态下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消费金融;风险管控
一、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商业银行开办耐用消费品业务开始,我国的消费金融便开始了曲折漫长的发展之路。2009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开创了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新局面。在此之前,中国的消费金融主要是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传统商業银行长期侧重于发展存贷款和信用卡业务,而对于贴近大众的消费信贷则是关注较少,其业务经营模式也相对单一,消费金融的发展大受限制。此后,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金融迅速成熟壮大,并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然而,这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消费信贷上的危机与挑战。传统商业银行不得不推进自身的金融改革,开始了互联网化的发展步伐,但这也有利于其突破原有的发展桎梏,从而实现金融业务的现代化与多元化发展。
二、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自《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公布以来,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便开始进入了快车道。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适应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并在满足小、微、创企业以及中低收入阶层的投融资需求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消费信贷模式以及信贷产品的创新发展,201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旨在优化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环境,实现消费金融市场领域的健康、高效、有序发展。
(二)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国内中产阶级与千禧一代成为消费主力
2016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83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中国居民有了足够的收入去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这对于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据瑞信研究院发布的第6份全球财富报告《2015年度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09亿人。中产阶级相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拥有更强的购买力,并追求高端消费。中产阶级更多倾向于医疗、教育、旅游、理财等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现阶段,80后、90后的千禧一代的消費观念更加多元化、开放化,他们敢于超前消费,喜爱网购,追求物质享受,并且已逐步成为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群体。
(三)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与繁荣
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是消费金融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互联网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网络化消费逐步成为社会公众的常态。第三方支付、二维码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技术升级极大地拓展了消费金融的范围,并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网络化消费、超前消费、在线支付等消费习惯的养成构成了消费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网络征信、个人征信体系的逐步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用风险。
三、优化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着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健全公共征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机制
当前,我国的公共征信体系尚不完善,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个人征信机制,存在个人信用数据缺失的系统漏洞。据易观发布的《中国个人征信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显示,目前国内的个人征信体系覆盖率仅为28%,而美国个人征信市场的覆盖率则为92%,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政府可以借鉴欧美的成功经验,着力推进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与民营征信机构协同发展,并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政府要重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释放大数据的价值,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应用,通过大数据对用户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并根据用户的消费信贷记录、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对其个人信用进行科学评估,将个人信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层次,从而实现精准识别。此外,在完善公共征信体系的同时,还要重视信用风险的有效防控。过度授信与过度借贷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利于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征信机构需建立一套合理的风险预警、监管以及评估机制,以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同时,政府要制定严格的失信惩戒制度,对于失信者要给予严厉的处罚,以提高失信成本,从而有效规范社会公众的信用行为。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刺激居民持续消费的重要经济基础,居民只有在拥有充足的收入来源时,才会有动力和信心去进行消费。据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目前中国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1/3的财产,而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因此,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是当前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新常态下,政府应把重心更多的放在改善民生上,兼顾效率和公平,建立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居民在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政府应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抑制不合理收入,从而缩小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并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红利,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全体国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也才有利于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
(三)创新发展农村消费金融,优化农村消费信贷供给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使得广大农民对于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大增加。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2014年阿里推出“千县万村”计划,有贷款需求的农民可以直接去当地的农村淘宝服务站申请无抵押、无担保的纯信用贷款。2015年京东金融推出农村信贷品牌“京农贷”,以布局农村消费市场。然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落后、消费观念的相对传统、收入预期的不稳定、家庭金融知识的缺乏以及信用环境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金融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改善民生的措施,着力解决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实施“互联网+农村消费金融+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村消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从而有效增加农村消费信贷供给。
参考文献:
[1]张荣.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困境与路径探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1):7680.
[2]张杰.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展望与策略选择[J].经济纵横,2015,(07):109112.
[3]田超.阿里豪掷百亿挺进千县万村物流和售后难题待解[N].通信信息报,20141022.
[4]李冰.京东进军农村金融“京农贷”试水无抵押贷款[N].证券日报,201509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