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
摘 要: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意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关键所在。而美术基础教学是培养现代高素质创意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进行新的教学培养模式改革,贯彻全面进行现代创意人才培养的理念,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模式;创意人才;生态化教学
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意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关键。美术基础教学是培养现代高素质创意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传统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现代创意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迫在眉睫。
一、美术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美术基础课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被动教学观的存在等,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模式不仅使美术基础教学陷入困境,更与现代创意人才培养的方向南辕北辙。主要表现为:
一是课程设置不当,美术基础教学边缘化。一直以来,在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美术基础课的课时数量少,长期被忽视,教学地位越来越边缘化,造成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及其薄弱。
二是美术基础教学内容固化,评价方式默守陈规,严重滞后。多年来,我国高校美术基础教学大都沿用前苏联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体系下,教学内容一直没有太大变化,默守陈规,封闭不前。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严重滞后、脱节。
三是“灌输式”教学,“模板式评价”,忽视艺术个性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美术基础课教学大都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压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新时代的高素质创意人才培养中,艺术个性培养恰恰是最为关键的。
综上所述,高职美术基础教学传统模式已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各种弊端,直接导致了艺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不变则愚,变则通”,美术基础教学模式急需改革,改变被动局面,走出困境。
二、构建开放、多元的“生态化”美术基础教学新模式
“生态化”教学,1976年,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education)的理论,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以此为基点,我在教學中历经几年的思考、实践,在美术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尝试建构开放、多元的“生态化”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科学设置课程,重新定位美术基础课教学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要改革美术基础课传统教学模式,首先要重新定位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助力和奠基的基础课教学,充分认识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科学设置基础课程。高职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不仅不能消减取消而是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因为从基础绘画训练中,不仅可以看出学生的艺术潜质,更有利于培养有绘画技能、创意思维和艺术素养合一的优秀设计师,为社会输送高端艺术创意人才。基于此,根据各专业学习时间和定岗实习时间统筹安排,科学设置美术基础教学,合理增加基础教学课时量,是改革僵化教学模式的第一步。
(二)打破固化模式,制定恰当、开放的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学习无缝衔接
高职美术基础教学模式改革,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基于高职艺术专业的特性,选择制定恰当、开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打造自己的特色教学。例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立足本校设计类专业特点,素描、色彩教学不再仅仅注重追求明暗光影等效果,而是等改变为“设计素描”“想象素描”“设计色彩”“创意色彩”等,在提高基本造型能力的同时,把训练创意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并以此选择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在打好坚实基础的同时,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无缝衔接。
另外,美术基础教学内容要紧跟现代艺术的发展步伐,运用网络等各种途径,及时地吸纳最新的艺术知识、表现手法及创作方式等相关资源,增加创新课程,使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更加的灵活、丰富、前沿。如此一来,课程内容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提高自身艺术表现能力的基础上,积累自身艺术素养,开发自身的创新敏锐程度,快速适应专业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建构互动教学,实行“导师制”双向选择,培养学生艺术个性
“生态化”教学理念告诉我们,美术基础教学不能再是“一言堂”,权威式的话语权使学生缺乏独立见解,压抑了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生态化的教学模式中,课堂应该是师生交往、生生互动,发展新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地方。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独立存在意识的显现、个性的张扬、自信心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是一起分享艺术的魅力,共同挖掘文化的内涵,而不再仅仅是“传授”“讲解”知识技能,所以,实行“导师制”互动教学是最好的选择。
(四)创新多元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美术基础教学以形象性、可塑性、直观性、操作性、审美创新性和情感表达性等特点,对于学生技能的增强、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文化综合素养的形成及情感、思想交流的表达等方面具有不容轻忽的作用。在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下,这些作用大都无法实现,但在“生态化”教学模式下,就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在教学方法上加大信息化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影像的赏析,最大化的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行分组、分层合作,增强实践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学习兴趣;运用实地考察法,参观展览调查民间艺术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整合思维及探究能力;把灌输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
(五)创建多元评价标准,增强学生创作信心
在“生态化”课堂教学中,要正视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特殊性的存在,并且应遵循学生的个性独特发展状况,制定相适合的措施,促进学生的艺术生命发展更为丰富、完整。这就要求教师创建和谐共生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正体验艺术的魅力和创作的喜悦,增加学生的创作信心。基于此,美术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中摒弃了过去的狭隘、单一、教条的“模板式”评价,施行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形式,例如,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结合创作态度、独创性思维、小组合作互助等能力的考察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享受艺术创作的成就感,找到课堂中的自我存在感。
综上所述,经过“生态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教学效果突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能力大大提高。这表明,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在新的“生态化”教学模式下,能更大限度地培养、挖掘学生的独创能力,培养出既有艺术素养,又有创新实践技能的多面手。
三、美术基础教学改革的反思
经过“生态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教学效果突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能力大大提高,但是,美术基础教学模式改革仍不够完善,其中的很多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解决。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基础教学的改革之路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完善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方炳林.生态环境与教育[M].台北:台湾维新书局,1975.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