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爱美++李璞
摘 要: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普通大众获取信息、沟通交流、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但是从这个平台发出的声音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和谐。因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网上舆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网上舆论工作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确立新的网络舆论观,成为当下认识、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最重要的价值指向和方法论依托。
关键词:网络群众;网络舆论观
一、新网络舆论观的时代背景
(一)网络发展势不可挡
互联网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却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7亿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占全球32亿网民的四分之一; 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中国至少有一半的人已经走向网络,或者说中国的主流、主体人群已经在网上。
(二)两个舆论场的对抗与冲突
其实法国哲学家福柯早在《话语的秩序》一文中提出“话语即权力”的观点,当前两个舆论场的对抗看似是对于信息与话语的争夺,但实质上就是一场关于利益与权力的争夺战,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将“自己的利益”反映出来,谁就能将“自己的意志”表达出来。而这种错误思维背后潜藏的逻辑是可怕的社会敌对和斗争思维悖论,它力图将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看作是两个不能共存共赢的矛盾体。当然这种思维在当前某些不良舆论的推导下,诱使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了误解,成为了反动势力攻击和对抗党和国家的“棋子”,并由此滋生出本不应发生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党与群众血脉相连的鱼水关系在这一错误形势与思维的引导下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疏离。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的新网络舆论观应运而生。
二、新网络舆论观与群众路线的内在逻辑
(一)新网络舆论观的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当互联网到来时,我们都以为其所带来的信息沟通效果能够解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困境,然而现实却是互联网在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搭建一个新平台的同时,也将群众从疑、盲从的心理,非理性、情绪化的表达心理以一种更便捷、更迅速的方式引向网络。由此,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构建一个“双向”良性互动平台将推动整个互联网与群众路线的有机融合。当然,这也要求我们的政府既要主動走出来“触网”,做好网络收集民意的工作,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又要把群众吸引过来,反映意见,进行问政,真正的构建起一个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的服务平台。
(二)新网络舆论观的基本目标:团结人民、凝聚共识
当前,互联网生态与舆论存在一种亚健康的发展趋势,诸如网络欺骗、暴力、谣言、色情、赌博等低俗现象在互联网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非主流和反主流的意识形态也趁势入侵,妄图以此撼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意识形态地位,其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对党和国家造成了直接危害。因此,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党媒必须姓党的内在原因,就是我们必须通过党媒这样的宣传平台打破互联网层面存在的种种恶劣现象,将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正能量”传播到社会中去,让我们与人民的价值共识坚如磐石。
(三)新网络舆论观的基本原则:一切对人民负责
2015年3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这一规定要求互联网信息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实名制。这一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尾随而至的是大量的质疑与反对。有的网民甚至直指这一规定的出台就是党和政府为了垄断互联网话语权,不让人民自由发言。实质上对于政府监管互联网质疑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网民并没有看到我们今天在互联网端所面临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不但要面临中国互联网内部飞速发展所产生的生态问题,还要抵御外部以互联网为信息渠道的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就是一场互联网战争,如果我们输掉战争,我们输掉的就可能不是一个互联网,而是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面对如此形势,我们必须与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打赢这场战争。
三、新网络舆论观视域下如何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一)转变旧思维,实现价值观和理念更新
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就必须从思想观念的转变上做起。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永远都只有人民群众说的算。早在1949年毛主席就提出了大家比较熟悉的“赶考论”:“我们这是去赶考,不是去坐江山享福去了。这个考试能不能考个好成绩,其实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是要靠广大劳动人民给我们判卷,要给我们当主考官的。”的观点。当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如果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观点,我们过不过的了互联网这一关,不是我们说的算,而是网民说的算。我们要想过互联网这一关,就必须以群众的需求为中心,转变新平台背后的旧思维旧方式。
1.摒弃防范网络的惯性思维
网络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所不能的特点,使不少领导干部对网络存在一种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人民论坛杂志曾经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被调查者认同领导干部患有“网络恐惧症”。一些领导干部担心负面信息被无限放大、担心地方形象遭到损害、担心个人隐私被公开曝光等等,种种担心使得他们对网络避而远之,如果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网络、对待网民,密切联系群众将成为一句空话。
2.拒绝网络官僚主义
当前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党政部门都已经设立了自身的政务微博、信息和服务平台,可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也的作风在某些部门和党员干部身上并未完全消除。部分领导干部的话语表达仍然保持着一种“坏”习惯,即一种政治化、官僚式的表达方式,有的甚至大话、空话、套话不断,缺乏问题意识和应有的真诚,殊不知打官腔同样损害政府的形象。像这种征求意见满满当当、办理回复寥寥无几或网上热热闹闹、网下冷冷清清的“网上官僚主义”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还严重伤害群众感情,造成干群关系的隔膜。因此,必须要转变“上网”不“上线”,只“发布”不“回复”,只“递送”不“接收”的官僚思想,摆正心态、放下架子,与网民“亲密接触”,变“被动上网”为“主动作为”endprint
(二)融入互联网,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1.提升应对媒体能力
一些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时态度傲慢、发言草率,招来不少“拍砖”和“吐槽”。缺乏媒介素养,在平时不易看出问题,但如果遇到重大突发性事件,就可能造成舆论的次生灾害,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大大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因此为领导干部培养良好的媒体应对素养就成为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而提升媒介素养不仅仅要学会拒绝网络的不良言行,还要能够主动融入到互联网端,成为管理者,引领者。而要做到这种管理和引导就必须让我们的政府在互联网实现“中心化”。
2.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
在当前的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网红”、“意见领袖”、“微博大V”等网络人物的影响力日益增长,其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并非完全无害的,其中某些网络人物为了一己私利,就滥用自身影响力,最终成为一些网络群体事件激化的背后推手。他们通过制造议题,煽动公众情绪,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将强势的意见变得更为强势,将弱势的声音淹没在舆论的喧嚣之中,发挥强大的动员、组织、整合和引领作用,往往主导社会舆论。如果我们也能培养出我们自己的“意见领袖”,自己的“正能量网红”,让一部分党员、干部在互联网有影响力、说服力,我想一定能大大提升舆论的引导力,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三)画好同心圆,实现网上网下主动对接
1.将网上互动转化为网下落实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也是一个工具,一个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的新工具。网络群众路线,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现实中,能否为群众办实事才是检验标准,因此,领导干部不能流于“网上”的形式,只停留在同网民的信息交流上,而是要把从网上获取到的信息和民意,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资源,让线上反应的问题,在现实中得到很好的解决。上的去网很重要,下的来网更重要。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实现“网上听民声,网下解民忧” 才能让民众能够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2.用网下经验提升网上服务
时至今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改变几乎是革命性的,群众路线在网络层面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态势,很多技术手段使得我们不再需要挨家挨户才能解决群众问题,上门走访才能掌握群众看法、态度。这种技术性的转变,让一部分党员开始对群众路线工作老经验与老方法持一种不在乎、看不上的觀点,认为这些经验与方法再也派不上用场了。然而随着互联网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深度开展,这些技术性方法虽然让我们在群众工作中变得高效,但也给我们的整个群众工作带来了“冷冰冰”的感觉,曾经那种党与群众之间“心连心”的热乎劲越来越淡。很多网友直指现在的政府网络服务工作像机器一样的讲究程序,缺乏人性,虽然服务是越来愈快,但是再也找不到“一家人”的感觉。面对这样情况的出现,我们就必须反思。到底是我们利用了技术,还是技术改变了我们?我们曾经的群众路线的初心在哪里?如果我们用一种工具和技术的态度去面对它,最终我们的群众路线将会走向形式和空洞。要让群众路线走出“温度”,走入“人心”,就必须将传统的宝贵经验继续发扬下去,并且把他们引入到我们全新的网络群众路线工作中,避免走入“捷径”的误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