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铭浩
摘 要:苏姗·巴斯奈特倡导在基本的语言传递过程中重视文化的等值传递,通过理解与把握源语中的文化现象及其功能,从而达到在译语文化中的等值对换。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等值的程度无疑会因源语和译语的文化差异程度、译者对源语和译语文化的把握程度的差异和译语读者的文化认知程度的差异等等因素而产生分层。换而言之,苏姗·巴斯奈特的文化等值翻译理论中的等值概念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等值。
关键词:苏姗·巴斯奈特;文化等值;等值的分层理解;音形关系
一、引言
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共性是文化等值翻译可行的事实依据,而其中的个性正是文化等值翻译存在的必要。事实上,世界各名族在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习惯和表达技巧都有极高的相似度。奈达(Nida)更是认为世界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达90%之多,不同之处仅为10%。这是文化等值翻译的存在与认知基础。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是支持这一翻译理念的众多学者中最杰出的一位。她是英国沃瑞克大學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的教授,著书有《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1980)、《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Literature:ACriticalIntroduction,1993)、《建构文化》(ConstructingCultures,1997)等等,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等值翻译理念的传播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间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交流、交融和共生,这必然会对翻译的文化准确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语言文字为重心的、以语言传递为目的的传统翻译理念(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显然在墨守语法和字句结构上的等值中剥削了部分文化等值的可能性,使之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这也为文化等值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机遇。在苏姗·巴斯奈特看来,翻译的实质依旧是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变成另一种符号系统的过程( one set of language signs into another set of language signs),但是翻译的基本单位不再是源语中的词句而是这些词句背后的文化意象,其过程也相应变成更为复杂的解码-转换(文化功能等值的转换)-编码的过程。巴斯奈特主张,译者应该根据译文的阅读对象和源语在源语文化中的功能以便在译语文化中实现功能的等值。在功能等值过程中,译者可以不受源语文学形象的限制。换言之,翻译过程中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译者进行适度的文化创新(文化间功能等值的判断与处理),将源语文化以合适的力道和浓度带给译语读者。
二、文化的定位 (音形关系)
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认定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导向(‘language 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并且认为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也就是说任何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差异性是翻译中文化不等值现象的根源。这一观点其实是夸大了世界各族文化的异性而否认了文化的共性,将文化的独特性置于过高的地位。后来,洛特曼(Lotman)将文化定位在了更为合理的位置,同时他也强调文化与语言的重要联系。苏姗·巴斯奈特赞同洛特曼的观点:“语言是文化这一躯体的心脏,而它们(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维持着文化这一躯体的机能。”将语言比作成文化延续所必需的一部分且具有相互影响是较为客观与准确的。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对文化等值翻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萨丕尔指出不存在文化的完全等值状态这一客观事实;洛特曼则是为文化的定位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总而言之,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的口语或是文本及其结构都有特定文化的印记,而文化等值翻译的具体翻译过程是一个由特定的文化单位(culture unit)(包括词和短语)转至相关的形(images)并做出最佳选择的过程(一种文化意象可能与多种形相联系),这种思维过程是人们一段时间内在特定的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例如,当一个人看到或听到“the spirit of the dead child rose from the grave”这句话时,他就会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出这“spirit”的形(image)应为 “ghost”,而不是demons, angels, gods, gremlins... (源于奈达的“spirit”的词义图表)当然,文本中的每个文化意象的内涵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实际翻译中,从科学和效率的角度出发,文化等值处理的重点应放在文化特性明显且对文本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文化单位上(即重要的文化负载词),这就是文化等值翻译中文化应有的定位。
三、文化等值翻译中等值性的分层
登布洛克(Raymond van den Broeck)反感将“等值(equivalence)”一词广泛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之举,他认为翻译中的等值概念是很模糊的,因为目前完全没有切确的数学公式或标准来定义或解释这“等值”概念。其实,这“等值”是无法用固化的标准来衡量的,因为它是相对的、多层次的。语言存在于文化内,这是造成文化的不可译性(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的主要原因,这也决定了文化等值翻译中等值的多层次性。
翻译过程中文化等值的总层次可归为四层,其不可译性依次递增。
第一层是源语与译语是亲属语言,故具备有意义的音形信息转换通道,两语间音形有同源对应关系。如英语中的 “yes”与同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的德语的“ja”、法语的“oui, si”和意大利语的“si”相互对应,其中法语的 “si” 只用于冲突、竞争和分歧这些非正面的场合,剩下的对应词统统表示积极正面的肯定意思。在这一层面,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单位所对应的形相互大体都是相近等值的,译者只需结合给定的语境和亲属语言对应词的用法习惯就能筛选出功能等值的文化单位;endprint
第二层是当两种语言为非亲属语言时,源语中的文化单位无深厚的形与之对应,同时也不会与译语中其他已有的文化意象重叠而产生曲解。从这一层面起,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单位所对应的形相互相差较大,需要译者在译语中一系列的形中找出与源语相等值的形。总体而言,由于源语或译语皆无文化意象深厚的形与之对应,所以该层的文化等值翻译较易实现。如 “他在闪烁其词”,其英译本可以是“He is prevaricating”/“He is beating around the bush.”。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各文化间的文化等值翻译过程中;
第三层是当两种语言为非亲属语言时,译语中的文化单位无深厚的文化意象与之对应,可是源语中存在对应的深厚文化意象,故如果译者直接移植文本,则存在文化扭曲的可能。在这一层,译者需要在译语的意思层面中找出与源语内涵相近的文化单位,因为在这一层,文化意象的等值过程受阻,译者只能依靠译语的意思层面而非意象层面让读者感受源语的意象。如南唐李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许渊冲英译文是:“My attic which last night in the east wind did stand reminds me cruelly of the lost Moonlit land.”尽管译文中“the east wind”的选定并未过多地影响译语读者对李煜亡国的悲恸与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的理解,但还是在具体内容上给译语读者造成了一定的曲解。“the east wind”对于英国人来说是寒冷的风,所以英国读者眼中该诗的意境与该诗本来的意境存在一定的出入。此外,在英诗中对“the west wind”的歌颂是十分常见的,如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对西风的描写、诗人梅斯菲尔德(John Masefield)的《西风》(The West Wind)等等,故“西风”在英语中逐步具有了相应的意象(即“欢乐、美好与生机”),而在英国文学中“the east wind”并未具有固定的具体意象。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就是将“the east wind”换为“the vernal wind”;
第四层是当两种语言为非亲属语言时,源语和译语的文化单位都存在各自深厚的文化意象与之对应,所以从源语/译语中找出与译语/源语文化等值的文化单位都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需要译者对源语与译语的文化意象有足够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合适的形进行匹配。这一层需要译者再三权衡以便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意象的精髓带给译语读者,这一层是文化等值翻译中最难判断其等值性的一层。如果源语为汉语,则这层次的情况多见于对汉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文化意象深厚的文化单位的翻译。在这一层具体的翻译中,译者总是在异化(Foreignization,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和归化(Domestication,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两种方法之间徘徊与周旋,而最终选择的结果往往决定了文化等值翻译的质量。其实,这一层次存在兩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译语中还是能找到与源语文化意象较为等值的、表达形式合语法的、表达结构相似的形,所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显得更为普遍也更佳。如汉语成语“有眼不识泰山”,其英语译文大体有两种版本,其一是“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Mount Tai-shan”;其二是“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显然,第二种译本更能体现文化翻译的等值理念,因为它能将汉语谚语中暗含的情感意象较为准确地表现出来,同时使用了“angel”这个译语读者更加熟悉的文化意象作为他们理解的支撑点;又如汉语俗语“杀人不过头点地”,其英文译文有“A murd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杨宪益 译)和“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 shall cal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霍克思(Hawkes) 译),虽然霍克思的译文能将源语中的情感意象表达出来,但是它失去了源语结构干练的特点,没做到文本结构上的等值,而文本干练的结构也是源语文化特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就文化等值中等值性的高低而言,杨宪益先生的译文更佳。第二种情况是源语中对应文化意象深厚的形在译语中不存在类似的形,这种情况下,译者应考虑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与其可能对源语文化造成过多的亏损,不如将源语的部分文化特性近乎原貌地送达给读者,让读者亲身感受文化的差异,这也不失为一种巧办法。如《红楼梦》中的“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其英语译文有两种版本,其一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杨宪益 译);其二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霍克思(Hawkes) 译)。杨先生的译文输出了“rice”这个让译语读者陌生的文化意象,但也让译语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直接的认识,无疑实现了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而霍克思的译文造成了过多的文化亏损,使得译文句子的文化意味缺失,错过了彰显源语文化特征的机会。毋庸置疑,异化翻译方法在第四层的第二种情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佐证有Gongfu(功夫)、Typhoon(台风)、Chiao-Tzu(饺子)、Kuo-Tioh(锅贴)、鳄鱼的眼泪 (crocodiles tears)、象牙塔(Ivory Tower)、潘多拉盒子(Pandoras box)等等异化词的普遍使用。
四、文化等值翻译过程的具体解读 (图示)
文化单位是文化等值翻译的基石与共识,所以整个文化等值翻译的过程都是以它为起点而进行讨论的。针对第四层次的第一种情况(也是最能体现文化等值翻译理念的情况),首先,译者要在源语中划分好文化单位,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本所处的历史时期与社会形态(历史性与社会性),从该文化单位在源语文化的一系列形(image)中找出最合适的一个;其次,译者需要通过两个方向去锁定译语中功能等值的文化单位,其一是源语文化单位的形与译语文化单位的形-形通道,这过程需要译者以功能是否等值这一标准来寻找译语中合适的形,有时可能是一个确定的形,也可能是一群较合适的形(一个范围)或者存在含有同一个意象的多个文化单位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用第二个方向(即该源语文化单位与译语文化单位的结构、句法、形式通道,即型-型通道)进行由第一个方向所确定的形群间及不同文化单位间的对比;最后,确定等值性最高所对应的那个译语文化单位。endprint
(这是对于源语与译语都有深厚的文化意象的等值翻译情况)
当然,异化翻译方法的选择必须是译者再三考虑后的结果,因为如过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即将源语文化模式强加硬套到译语中),那自然提高了受众人群接受理解的难度,受益人群必然会减少,同样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只有适度地恰当地使用异化翻译方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使世界各文化间的交流、交融和共生。
五、总结
在文化等值翻译理论框架下,源语向译语转换的最高宗旨是文化单位意象(即形)上的等值,以形为依据寻找对应的文化单位。在苏姗·巴斯奈特的相关著作中,对文化等值翻译理论的具体范式描述得不够详尽,本文通过构建文化等值理论的具体思维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该理论的具体范式。此外,通过将文化等值概念进行分层,本文为文化等值理论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基础,也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 Translation Studies (fourth edition)[M].Great Britain: TJ International Ltd,2014.
[2]Susan Bassnett, André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United Kingdom: Multilingual Matters Limited,1998.
[3]彭仙. A Study on Chinese Culturally-Loaded Words Translation from Susan Bassnett's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Take English Version of BIG Breasts & Wide Hips as Example[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4]苏珊·巴斯奈特. Translation and Poetry:Preface to Lost in Translation,the collection of poems and translations by Yihai Chen[J].中国比较文学,2010,(04):141-142.
[5]陆刚.巴斯奈特理论与翻译中文化等值的不确定性[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122-127.
[6]邓巨,秦中书.苏珊·巴斯奈特翻译思想述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3):104-106.
[7]史丽萍.从文化意象的翻译谈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J].内江科技,2006,(07):78-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