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一例

2017-10-24 11:57石大发,周静宜
放射学实践 2017年10期
关键词:放射学胸椎椎体

·病例报道·

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一例

石大发, 周静宜

造血组织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纵隔

图1 CT轴面示双侧脊柱旁多发等密度结节及团块影。 图2 CT冠状面重组示脊柱旁多发病灶,最大病灶内见条片状脂肪密度影,病灶CT值-67.5~40.6HU。 图3 动脉期病灶CT值-58.5~55.4HU。 图4 静脉期病灶CT值-51.0~64.1HU。 图5 骨窗示胸椎椎体皮质变薄,骨髓腔增宽,髓腔内骨小梁增粗,形成栅栏样改变。 图6 镜下送检肿瘤组织由脂肪组织和造血组织构成且见淋巴滤泡形成,病理诊断为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200×,HE)。

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不适,胸闷,胸部束带感,无其他不适。患者有长期饮酒、吸烟史,3年前因肝硬化继发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生化检查:红细胞计数(RBC) 3.18×1012/L(4.30~5.80),血红蛋白(Hb)121.80 g/L(130.00~175.00),红细胞压积 36.30%(40.00~50.00),平均红细胞体积 114.0 fL(82.0~100),平均血红蛋白量 38.3 Pg(27.0~34.0)。影像学检查见图1~5。

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双侧脊柱旁多发等密度结节及团块影,最大者位于胸8-10椎体左侧旁,大小约38.3 mm×25.6 cm×53.8 cm, 其内见条片状脂肪密度影,平扫病灶CT值约为-67.5~40.6 HU(图1、2),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动脉期CT值为-58.5~55.4 HU(图3),静脉期CT值为-51.0~64.1 HU(图4)。骨窗示胸椎椎体皮质变薄,骨髓腔增宽,髓腔内骨小梁增粗,形成栅栏样改变,病变临近椎体未见明显骨质压迫吸收及骨质破坏改变(图5)。

患者入院后行胸8-10椎体左侧旁肿物切除。手术所见:肿瘤位于第8-10胸椎椎旁,包膜完整,大小约6 cm×4 cm×3 cm,予以完整切除,打开肿瘤内可见脓样分泌物,术中考虑以椎旁结核脓肿可能性大。病理切片:送检组织切面实性灰褐色,部分有包膜,镜下送检肿瘤组织由脂肪组织和造血组织构成且见淋巴滤泡形成。术后病理诊断: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图6)。

讨论髓外造血是一种良性病变,是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遭到破坏或机体需求增多,胚胎时期曾一度出现过的髓外造血组织再度产生造血功能,是一种代偿性增生。原发病多见于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1-3],主要发生于肝、脾、肾脏、淋巴结、纵隔、胸膜、腹膜后等[1],发生于纵隔者少见[2,3]。

发生于后纵隔的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如发生在椎管附近或硬膜下者可出现脊髓受压症状。本病无并发症时一般无需外科手术治疗,以免加重贫血[4,5],对于怀疑本病者也不建议行病灶穿刺活检,其有引起严重出血甚至死亡的风险[5]。

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一般表现为下胸椎(胸7-10水平)双侧多发大小不等瘤样肿块,罕见单侧或单发[2,4],病灶边界清晰,无囊变、坏死及钙化。CT上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MRI上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与肌肉密度/信号相仿,边缘常可见脂肪密度或短T1脂肪信号包绕,增强扫描病灶多表现为均匀轻-中度强化。其他髓外造血组织增生表现可表现为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累及扁骨表现为骨质膨大、变形,骨皮质变薄,骨髓腔增宽,骨小梁稀疏,形成栅栏样改变[2,4,6]。本例影像表现基本与之相仿。

在本例中病灶内可见脂肪成分,可能与病史较长[5,7],与中毒、缺氧、营养不良等[3]有关,同时造血细胞亲脂肪性,病灶周围脂肪沉积也可能是原因之一[3]。

Coskun等[8]及Ginzel等[9]提出髓外造血灶MRI信号可反映病灶病理组成、推测病灶活跃程度,并根据MRI信号将髓外造血灶分为4组:活跃的造血组织,类似于肌肉信号,T1WI、T2WI均呈中等信号,轻度-中度或无强化;含铁沉积的陈旧性造血组织,T1WI、T2WI呈局灶性低信号,无强化;几乎完全被脂肪组织取代组,T1WI、T2WI上均呈脂肪样高信号,且轻度强化;含脂肪和活跃造血组织混合组,密度及信号不均。以第1组和第4组常见。本病例属第4组,为含脂肪和活跃造血组织混合组。

本病主要与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等病变鉴别。神经源性肿瘤病灶多为单侧、单发,无贫血等继发髓外造血基础疾病,易囊变、坏死、钙化,常造成临近骨质压迫性吸收及椎间孔扩大,呈典型的哑铃状。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淋巴瘤好发于中纵隔,临床常有长期不规则发热,病灶呈多发分叶并相互融合,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常合并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

[1] 刘军,罗云.类肿瘤样髓外造血的CT及MR表现: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6):1239-1242.

[2] 陆建常.纵隔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表现(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3):225-228.

[3] 张田荪,蒋山珊,钟文新,等.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MRI诊断[J].罕见病杂志,2008,15(4):19-22.

[4] 付峰,董海波,张玉琴.后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的影像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1,26(8):841-844.

[5] 马永红,叶剑定,喻伟,等.胸部髓外造血与髓脂肪瘤的CT与MR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10):1589-1593.

[6] 黄仲奎,龙莉玲,李春燕.髓外造血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14(6):593-598.

[7] 李高忠.胸内瘤样髓外造血组织影像分析(附2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5):7-9.

[8] Coskun E,Keskin A,Suzer T,et al.Spinal cord compression secondary to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in thalassemia intermedia[J].Eur Spine J,1998,7(6):501-504.

[9] Ginzel AW,Kransdorf MJ,Peterson JJ,et al.Mass-like 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imaging features[J].Skeletal Radiol,2012,41(8):911-916.

R323.22; R814.42; R730.263

D

1000-0313(2017)10-1097-02

2016-07-27)

434000 湖北,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石大发(1985-),男,湖北黄石人,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功能成像研究。

10.13609/j.cnki.1000-0313.2017.10.027

猜你喜欢
放射学胸椎椎体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胸椎脊索瘤1例
《介入放射学杂志》投稿须知
《介入放射学杂志》投稿须知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