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刘洪清
“互联网+人社”的奇妙“化学反应”
■文·图/刘洪清
“互联网+人社”移动应用展示
6月21日至23日,人社部信息中心在杭州市举办了首届全国人社信息化创新应用展。在社保卡主题展区,参观者纷纷加入现场制作社保纪念卡的行列,立等可取。这张纪念卡在展区现场还被赋予了刷卡体验功能。参观者凭社保纪念卡在自动售货柜前的感应区轻扫一下,就可“购买”到自己选择的饮料。
在应用展现场,各种体验形式丰富,科技感十足。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和人社业务有机融合,参观者可以充分感受到先进技术应用带来的人社服务和管理模式创新。
社保卡展区对社保卡的发行、服务、应用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了展示。参观者身处其中,可以体验到社保卡带来的高效、便捷、丰富的服务:持社保卡在“潜口村商店”“韶山冲卫生室”感受刷卡应用;利用VR 技术现场体验持社保卡就医“一卡通”的全流程。业务一体化展区集中展示了人社各业务领域信息化的建设成果。人社云展区介绍了人社云的规划和应用,以及运维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公共服务展区从公共服务一体化、12333电话咨询服务、移动应用、生物特征识别、社会服务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展示。大数据展区则展示人社行业数据资源应用成效,各地典型大数据应用案例,让人们了解到人社大数据应用及发展潜力。
从出生、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到退休养老,社保卡都一直伴随我们左右,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据人社部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社会保障卡具有电子凭证信息记录、自助查询、就医结算、缴费与待遇领取、金融支付6大基本功能,覆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好!”当社保智能机器人“小粤”向前来参观全国人社信息化创新应用展的人社部部长尹蔚民问好时,尹蔚民欣慰地说,“我今天在展会上已经见过3个机器人了,你是第4个。”
社保智能机器人不仅可以解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咨询,还能和人海阔天空诙谐风趣地神聊一番。有的机器人还能根据人的业务需求,自动进行业务流程的指引、链接、引导,让群众开开心心来办事,欢欢喜喜办成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都涉及到人,大部分涉及民生,浙江省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进人社业务就简、就近、就快办理,更大程度地利企便民,有效增强了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浙江从精简材料入手,提出“三个不提交”,即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的不提交、由本部门出具或可通过本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获取的不提交、可自行查验获取的不提交。有的地方通过承诺代替、委托第三方检查,现场采集,持社保卡免填单制度,取消复印件等方式,减少申报材料。
浙江提出“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要求,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使群众和企业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就能把“一件事”办成。同时,将服务向基层延伸,能交给乡镇(街道)受理、初审的办事事项,尽量交给乡镇(街道);能通过社区(村)智能终端办理的自助查询打印等事项,尽量交给社区(村),让老百姓不出村、不出镇,在家门口办事“就近跑一次”。
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大力推进“互联网+”在人社各业务领域的应用,推动群众和企业办事“最好不要跑、尽量网上办”。推行参保证明自助打印,参保单位或个人通过网上验证后,可直接查询和自助打印参保信息,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大力推进社保卡应用,目前已累计开通应用目录中的100项应用,为持卡人提供电子凭证、信息记录和查询、业务办理等功能,让持卡人凭社保卡就可通办人社各领域业务。同时,积极发展移动客户端、自助服务终端、微信等服务渠道,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实现办事“最多跑一次”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浙江依托全民参保登记信息系统,实时归集5000多万名参保人员信息,并实现动态更新;依托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和卡管系统,对7385万条人员基础信息和5145万条社保卡基础数据实现了集中管理。推动与相关部门之间数据的有序开放和共享使用,与公安、民政、法院等部门实现人口信息、低保信息、判刑人员信息的共享,为比对社保待遇领取资格提供了依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保、职业资格证书等信息,减少办事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积极参与省级政府数据资源归集共享,目前已与省数据管理中心对接26项数据资源,推送数据信息近9700万条。
浙江人社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互联网+人社”的生动实践。6月21日,人社部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共同推进“互联网+人社”行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合作协议》。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浙江省代省长袁家军分别代表人社部、浙江省政府签字。
在6月22日召开的全国“互联网+人社”推进座谈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尹蔚民强调,实施“互联网+人社”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人本化的内在要求。
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核心是要树立创新变革的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对人社各项业务工作的引领促进作用,推动业务形态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是要积极推动各项业务的跨界,促进系统内、部门间及与社会机构的融合,构建分享、互联、众创、包容、协作的开放体系。
重点是要加强基于大数据的就业形势分析、开展更为精准的网上就业服务、促进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实现异地就医结算、推进社保基金智能监控、深化职业资格信息化管理、推行劳动保障智慧监察、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通过“互联网+”对人社领域各项业务进行重塑和再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今天的世界,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天算”就是“云计算”。“互联网+”的未来——下一个风口究竟在哪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表示,互联网经济很快从IT(信息技术)时代走入DT(数据处理技术)的世界,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同时也是思想观念的提升。马云说,二者的区别在于,IT时代以“我”为中心,DT时代则以“别人”为中心。在21世纪,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服务别人的能力。IT时代一切都以强化自己为主,而DT时代是强化别人、赋能别人,让别人越来越强大。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把中国IT顺利带到DT时代。未来或有一场新的颠覆革命到来!2017年4月1日,支付宝发布“如影计划(Alipay Air)”。在“如影计划”中,支付宝将是这样:动动手掌,就能打开支付宝,购物时手掌轻轻一碰,就可完成付款。以共享单车为例,当你手握车把时,就能瞬间完成身份识别、解锁单车。同时,“如影”还能给你提供一些行驶中的关键数据,提醒你骑行路线、身体状况等。未来你将拥有一个和你融为一体的支付宝,“如影计划”是在生物薄膜上集成了支付宝系统,并内置生物识别功能,通过脉搏、血管和掌纹等生物特征,确认你的身份后激活使用。当它脱离你的身体时就会失效,安全方面有极大的保障。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彻底告别“身手钥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
未来或许还很梦幻,也很科幻,现实的“互联网+人社”能汲取哪些创新思维呢?
6月22日,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全国“互联网+人社”推进座谈会上表示,阿里巴巴有两个发展原则,第一是一切业务必须数据化,任何业务逻辑必须用数据来体现,必须用数据来决策;第二是将一切数据业务化,将数据作为决策力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些数据的能力会逐步迸发出来。
胡晓明介绍,随着阿里云与贵州、宁夏等各地人社部门的合作深入,云技术将加速“互联网+”在人社领域的落地。“从互联网的角度去看,人社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民生发挥了很好的保障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突破瓶颈,将服务完全在线化的挑战。”胡晓明说道。他还表示,希望用最新的云计算普惠技术来服务百姓。
微信助力“互联网+人社”展示
2016年7月,人社部升级了使用多年的传统IT框架,在合作伙伴的共同参与下,开发完成了LEAF6云平台,有望覆盖全国数亿社保用户。胡晓明介绍,LEAF6平台阿里版在通过人社部信息中心20多个关键场景测试后,贵州、宁夏等省份的人社系统已经开始逐步进行云化升级。除了云计算对人社系统起到底层支持作用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也有望为10亿社保用户谋福利。
此外,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等省市的70多个城市的人社部门都在支付宝的城市服务渠道提供“互联网+人社”的服务。深圳、杭州、嘉兴等地市开通了医保移动支付,市民去医院看病只要带一部手机,通过支付宝就能同时完成医保和自费部分的支付。深圳老人不用跑腿,在家里通过“刷脸”就能完成养老金领取资格的认证。
6月23日,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全国“互联网+人社”推进座谈会上作总结讲话,强调要牢牢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树立创新变革、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推动“互联网+人社”工作实现新的飞跃。
游钧指出,“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应该在4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整合服务资源。要依托“金保工程”二期,进一步加快网站、12333、移动应用、自主应用等服务渠道建设,形成“一号一窗一网一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格局。二是扩展服务范围。能上网的业务,要力争全部上网,通过业务在网上办、数据在网络上走,实现全系统管理服务能力的新提升。要利用互联网的普及性,将服务人群快速扩大到城乡全体居民。三是打通信息壁垒。要在大力加强“放管服”改革,简化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打通部门、地域之间的信息壁垒,健全业务之间的协同协作机制,打通线上与线下,实现窗口服务、网上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的协同,让群众少填表、少跑腿。四是推进智慧服务。要从“互联网+”的视角创新公共服务模式。要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服务诉求的实时感知与动态分析,变“服务对象找我”为“我找服务对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使主动的、个性化的推送式服务,成为信息服务的常态。对此,“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中已设置了多个行动主题,各地要切实落实。
游钧认为,互联网融合开放的背景下,我们还要善于汇聚社会的力量,借外力实现创新,让外力代替我们去服务。与互联网公司相比,我们的优势是有资源、有服务社会的基础能力,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是对互联网思维更深刻的理解,对互联网生态更灵敏的把控。为此,我们将“社会协作发展行动”作为“互联网+人社”行动的组成部分,就是让大家以开放的姿态,在确保安全、规范和可控的前提下,勇于向其他民生服务部门、社会机构、创业者赋能,以人社系统的优势资源为依托,构建开放式创新协作平台,为汇众智、促创新留下广阔空间,共同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综合实力。
游钧强调,要继续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全力攻坚,为人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架桥铺路、保驾护航,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就业扶贫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互联网+人社”推进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人社信息化进入了一个以融合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国人社信息化创新应用展带来了150多个鲜活实例,是各级人社部门在“互联网+人社”征途上不断探索的结晶。它们就像一扇扇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人社工作与互联网全面、深入融合的美好前景。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集众智,汇众力,在“互联网+”的时代旋律和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智享人社事业发展新辉煌!■
链接LINKS
【互联网+】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这个“+”,并不是简单的数学的相加,实际上是一个化学的模式。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者是易观国际CEO于扬,2012年11月14日,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了“互联网+”概念。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法制经济等7大特征。
【大数据】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中就热情地将“大数据”称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才成为互联网技术行业中的热门词汇。麦肯锡公司看到了各种网络平台记录的个人海量信息具备的潜在商业价值,于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调研,在2011年6月发布了关于“大数据”的报告。麦肯锡的报告得到了金融界的高度重视,而后逐渐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数据量大)、Velocity(输入和处理速度快)、Variety(数据多样性)、Value(价值密度低)。
【云计算】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自从有了云计算服务器,“大数据”才有了可以运行的轨道,才可以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有人形象地将各种“大数据”的应用比作一辆辆“汽车”,支撑起这些“汽车”运行的“高速公路”就是“云计算”。“云计算”起源于1988年SUN微系统公司的合作创建者约翰·盖奇提出的“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末,亚马逊电子商务网站最早提出云计算概念, 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巨头的出现,云计算开始有了新的应用点,“云”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过程进行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内,得到了愈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应用。1956年,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IBM公司“深蓝”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更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完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