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克林顿:何以致败

2017-10-23 19:43苏洁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37期
关键词:科米克林顿希拉里

苏洁

她想要探索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多的是“为什么会发生”

在过去的10个月里,希拉里·克林顿开始尝试过一种和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让节奏慢下来。她每天练瑜伽,穿舒适的衣服,到森林里散步,喝霞多丽葡萄酒,再就是一个人待在位于纽约郊区查巴克的别墅里写回忆录。

这栋别墅是希拉里和丈夫比尔·克林顿在1999年花170万美金购买的。房子建于1889年,虽然有些老旧,且占地面积不大,却环境清幽,适宜居住。整个社区也是美国知名的低调富人区。

9月12日,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纽约签售新书《何以致败》。

买房之初,克林顿仍是美国总统,房子周边戒备森严。而卸任总统后不久,克林顿夫妇就把法定住址迁到了这里。二人看重房子的地理位置,这里离克林顿位于华尔街的办公室很近,离希拉里此前位于布鲁克林的总统竞选办公室也不远。他们甚至提前做好计划,准备将这里作为招待“第二任克林顿总统幕僚”的场所。

然而,原本的计划并没能成为现实。2016年11月的总统竞选失败后,希拉里连续几个星期闭门不出。“我想我比任何人都知道该如何竞选总统,而我也志在必得。”希拉里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回忆道,“这次失败真的是太痛了,痛到我每天想做的事就是抱着枕头狂吼发泄。”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有什么特别想要表达或发泄的时候,你就会用书写的方式。”美国杂志《纽约客》的编辑大卫·雷姆尼克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希拉里这本书的创作初衷,也是想以一种让公众都能接受的方式,披露关于这次总统大选的一些真相。

与之前希拉里的著作不同,新书《What Happened》(中译名《何以致败》)并不是典型的“希拉里风格”。在出版这本书之前,希拉里近几年还出版过两本自传,分别是出版于2003年的《亲历历史》和出版于2014年的《艰难抉择》。和很多名人出版的个人传记或成功学书籍一样,这两本书均以希拉里的大幅肖像作为封面,展现出她作为政治人物从容、自信的一面。而新书《何以致败》的封面设计,却完全低调地避用希拉里的个人肖像,白底上书“WHAT HAPPENED”两个大大的蓝色词语,标题下印着希拉里的全名“HILLARY RODHAM CLINTON”。这看起来很醒目,似乎试图以此提醒读者,这里不再有希拉里的锋芒,而是她的反思。

选举失利的日子

一个志得意满的职业拳击手,在争夺总冠军的决赛上,碰到了他的对手。这个对手看起来只会虚张声势,是个外强中干的业余选手。职业拳击手有些不屑地看着眼前的对手,甚至已经开始准备起自己的夺冠宣言。随着裁判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职业拳击手满脑子捧着冠军奖杯的画面,却被对手出其不意的一拳打到在地,接着在一场混战中,对手势如破竹,竟以最快速度赢了比赛。裁判宣布比赛结果时,趴在地上的职业拳击手彻底蒙了,空白的大脑里只剩一句话,“发,发,发生了什么?!”

BBC驻美国记者安东尼·祖切尔如此对《中国新闻周刊》形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希拉里和竞争对手特朗普的较量。而 “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从败选美国总统那天起,就一直盘桓在希拉里的脑海里。

2016年11月9日,纽约的红叶已经落尽,街头仍如往日一样熙熙攘攘。前一天结束的美国总统选举让这个国家一夜之间改天换地。新总统诞生了,而笑到最后的却不是希拉里。上午十点不到,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的纽约客酒店就聚满了沮丧、悲伤或者愤怒的美国人,他们都是希拉里的支持者,在等待她的演讲。这个演讲,通常被美国人称为竞选总统失敗者的“败选演讲”。

按照惯例,希拉里原本应在前一天晚上向她的支持者们发表演讲。但当时的希拉里并没有这样的心情,这是一个她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结果,她甚至还抱着一丝希望:也许选举结果的统计出现了失误。

挣扎了很久,希拉里决定让她的竞选委员会主席约翰·波德斯塔替她出面,安慰支持者,并劝他们回家。而当晚希拉里不愿出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根本就没有准备败选演讲。“我并没有起草败选演讲,而是一直在准备我的胜选演说。”希拉里在事后坦言。

当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在彻夜狂欢的时候,希拉里已经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她走进卧室,告诉自己,“先躺下,让这些事情过去,明天还有更多事情等着你。”然而,关了灯,希拉里却在黑暗中一夜无眠。

再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已是第二天败选演讲的现场。所有的支持者,全世界的媒体和镜头都在对准着她。 希拉里穿了一身灰色套装,紫色衬衣和白色项链让她显得精神饱满。台下掌声雷动,希拉里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连说了十几声“谢谢”,眼泪不经意从眼角滑过,希拉里很快用手指将它抹去。

这次演讲后,希拉里很少高调公开露面。直到今年9月中旬,希拉里带着她的新书《何以致败》重新出现在世界面前。

“我很清楚自己的弱点。”希拉里在书中写道,“我知道和比尔·克林顿或者巴拉克·奥巴马相比,我不是一个很善于拉选票的政客。作为总统候选人,我很怕自己的短板在选举中暴露出来,但这个问题最终还是发生了。我没有办法直击选民的内心,帮他们把心中的愤怒和不满挖掘并倾诉出来。”

尽管知道自己的弱点,但面对特朗普这样的对手,希拉里依然认为自己稳操胜券。而不管是家人、竞选伙伴、还是朋友,都给了她这样的自信。甚至是前总统奥巴马,也曾十分肯定希拉里能赢得大选。正如希拉里在书中描写的,就在总统大选投票开始时,奥巴马还以必胜的口吻对希拉里说,“你做到了,我为你感到骄傲!”

然而,几个小时后,投票形势竟然往谁也没想到的方向发展,特朗普不仅保住了共和党的基本票仓,甚至拿下了佛罗里达等摇摆州。尽管当时的希拉里还抱着一丝希望等待最后的逆转,但时任总统奥巴马明白大势已去。他建议希拉里,尽快正视事实,承认大选失利,不要拖延大选,引发民怨。

让希拉里彻底放弃希望的,是特朗普拿下威斯康星州的那一刻。这个位于美国东北部紧邻芝加哥的州在过去长达32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民主党的票仓,如今却向特朗普阵营倒戈。拿下了威斯康星州,特朗普获得的选举人票数过半,锁定了总统选举的胜局。

威斯康星州失守,希拉里整个人都蒙了,陪她一起观看投票走势的选举伙伴中已经有人开始抹眼泪。几个小时后,希拉里知道,自己必须给特朗普打电话了。按照美国选举文化的惯例,输的一方应向赢的一方道贺。连希拉里自己都觉得奇怪,她竟然可以如此平静地拨通电话,并向对方表示祝贺。“就像给邻居打个电话,告诉他我没有办法参加他举办的烧烤聚会一样。” 在新书中,希拉里描述了两人对话的内容:“我告诉特朗普,自己愿意尽一切努力帮助政权平稳过渡。对话特别简单,而当时我整个人都是麻木的,还处在震惊中没法回过神来。”

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希拉里把自己关在纽约郊区的别墅里。每天早上,打开报纸,看到新闻头条上硕大的“特朗普”几个字在她眼前出现,“就如同再次揭开伤疤”。

希拉里承认,尽管向特朗普表示了祝贺,但是对于这个已经成为美国总统的竞争对手,她仍然发自内心的反感和不屑一顾。希拉里在书中详细写到了自己对特朗普的感觉。比如,在第二次总统候选人辩论中,特朗普从背后靠近她的时候,希拉里感到“自己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选举失利的日子里,希拉里反复回忆自己和特朗普的每一次正面交锋,她甚至不确定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她在书中记录了这样的思考:“你是不是每一次都能克制自己,保持冷静、微笑,对他的攻击性语言不以为意?或者你干脆转过身,直视他的眼睛,大声清楚地对他说,‘退后点,你这个卑鄙的小人!”作为一个女性候选人,希拉里坦承面对特朗普这样的对手,她不知道该以什么方式出怎样的牌。

“那简直就是侮辱”

2017年1月20日,首都华盛顿仍处在冬天的萧瑟中,阴冷,飘着细雨。一大早,华盛顿市中心的林肯纪念堂前就聚集了数万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特朗普支持者,他们要来见证第58届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

接近9点,总统特朗普一家从典礼准备区域走出,接着是前总统奥巴马和夫人,而紧随他们之后出来的,是克林顿夫妇。

这是希拉里竞选失败后第一次公开露面。她穿着一身白色西装,脸上依旧挂着干练的笑容。她拥抱了已经成为前第一夫人的人米歇尔,并随后和奥巴马、前美国总统小布什和夫人打了招呼。政坛的故交也纷纷过来打招呼,被问到怎么样时,希拉里总是简单地开句玩笑,“还活着!”观礼的人群中也有人捕捉到了希拉里的到来,不时听到议论,“快看,她在那里!”

希拉里在《何以致败》的开篇就描述了这个典礼,以及她时空交错的思绪。典礼开始后,她坐在人群里,思绪却飘到了12年前。那是在纽约,她作为贵宾去参加特朗普的婚礼。他们亲切地拥抱、寒暄,像很多年的老朋友一样。那时的特朗普在她眼里,和很多的纽约房地产大亨没什么区别,只是更善于社交,更会抓人眼球。

如今,这位曾经的房地产商站上了美国总统就职典礼的讲台,大声呼喊着“美国至上!”希拉里努力保持淡定的微笑,内心却五味杂陈。事后回忆起出席总统就职典礼时,希拉里直言不讳地用“那简直就是侮辱”来形容。“我全程只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无法想象一个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上发表的不是团结国家的言论,而是像白人种族主义者一般的诳语。”

与之前的言论相比,希拉里的这番评价并没有太多新意。在2016年的选战中,希拉里和特朗普二人你来我往的口水战就没有消停过。希拉里曾形容特朗普的支持者中“有一半的人是一箩筐失败者”。她还在之后的采访中为自己的此番言论作过辩解,“仔细算算,特朗普支持者中的确有一半是这样的人。他们是谁?他们是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主义者,恐惧外国人,恐惧多元文化……”

然而,這样的“政治正确”并没有让希拉里赢得什么好感。她的言论经过特朗普在推特上的推波助澜,反而引发了舆论的极大反感。大量特朗普支持者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了“我是失败者我骄傲”的活动。

这样的结果是希拉里始料未及的。在她看来,特朗普在接受娱乐新闻《走进好莱坞》的采访时对女性那段不堪入耳的侮辱性言论更应该遭到公众的唾骂。然而,她惊讶地发现特朗普支持者的“粘性”是如此之大,以致于他们完全不在乎特朗普之前的“黑历史”。

“我的选举策略从一开始就是错的。”希拉里在《何以致败》中总结道,“特朗普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说大白话的电视明星。我忽然意识到,现在的选民在乎的根本不是你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措施,他们只想找个人替他们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怒火。而特朗普则迎合了他们的需要。”

希拉里说,她很后悔没有早点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正在日新月异,而自己却没能及时调整步伐。

“愚蠢的错误”

特朗普的“黑历史”没有成为他的致命伤,可希拉里就没那么幸运了。

2016年10月28日,距离美国总统大选投票仅剩11天。刚过了69岁生日的希拉里接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时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局长的詹姆斯·科米致信美国国会,宣布重启对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期间使用私人邮箱处理机密邮件的调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竞争对手特朗普的团队甚至将“邮件门”形容成堪比“水门事件”的丑闻。“我们决不能让她带着她的犯罪活动入主椭圆形办公室,”特朗普在竞选活动中表示,他对联邦调查局作出这样的决定心怀敬意。

事实上,关于希拉里的“邮件门丑闻”调查已经持续了一年多。2015年初,媒体曝出希拉里在2009年至2013年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一直利用私人电子邮箱和位于家中的私人服务器收发公务邮件,包括涉及国家机密的邮件。公务邮件的数量多达3万封。

联邦调查局对此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2016年7月,他们给出了调查的初步结论。当时科米宣布,希拉里在担任国务卿期间使用私人邮箱来处理公务的行为“极度草率”,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希拉里及其助手有意违反法律,调查结果不足以对希拉里提出诉讼。

短短三个月,又要重启调查,这对于希拉里来说,可谓“致命的打击”。“离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全国性选举还有11天,美国民众(有权)立即掌握全面、完整的事实,”希拉里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科米立即向美国民众公布调查结果。“我相信,无论怎样,他们将不会改变在7月作出的结论。”

“如果不是联邦调查局科米的突然介入,我们完全有把握赢得大选。”希拉里在事后表示。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因为根据当时的民调统计,希拉里的支持率领先特朗普至少5个百分点。尽管科米认为重启调查对大选结果影响甚微,但希拉里毫不客气地在新书中表示,“科米的话让她觉得恶心。即使科米的行为仅导致0.6%的选民在大选当天改变主意,也足以对选举结果造成决定性影响。”

从“邮件门”曝光之初,很多美国民众就把希拉里叫作“谎话精”。2015年福克斯的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有58%的选民认为希拉里在”邮件门”问题上撒谎。如今旧事重提,原本聚焦在报道特朗普侮辱女性言论的美国媒体,也齐齐转向希拉里的“邮件门丑闻”。

“在希拉里看来,媒体在她的败选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的责任在于他们过多聚焦在对丑闻的报道上,而没有将公众注意力转移到竞选者的施政方针等更重要的事情上。”美国杂志《纽约客》的编辑大卫·雷姆尼克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据统计,在此期间,美国各媒体每天播出关于希拉里施政方针的内容约32分钟,而关于“邮件门丑闻”的时间则多达100分钟。

“我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使用了我的个人邮箱。”希拉里在《何以致败》中反思,她把这个行为称作是“愚蠢的错误”,而最终的结果让她的这个失误“显得更加愚蠢”。

“所有人都明白希拉里在施政方针等方面的准备比特朗普要强得多。但她的失败在于,她没能成功说服媒体和公众,这个国家的经济比她的‘邮件门更重要和值得关注。”大卫·雷姆尼克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我还是回来了”

在新书中,有幾个人上了希拉里败选的“黑名单”。除了前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外,还有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党内初选中败给希拉里的民主党候选人伯尼·桑德斯,甚至还包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希拉里认为,伯尼·桑德斯应该更早地在竞选中退出,而不是分割民主党的选票。而当事人伯尼·桑德斯对这一说法却并不买账。“我很能理解她这么说,毕竟输给了美国总统选举历史上看起来最弱的对手,并不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至于奥巴马,希拉里则认为他应该及时阻止科米宣布重启对邮件门的调查。不过,对于这个共事多年的同事,并曾在总统选举党内初选中战胜过自己的伙伴,希拉里还是抱有很大的敬意。

2008年,希拉里和奥巴马同时竞争总统候选人名额。当时的奥巴马就觉得希拉里的团队太拼命了。“我的团队吃完晚饭了,希拉里的团队还在工作;我回去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起来上班,发现希拉里的团队可能已经熬了一夜。”

2016年再次竞选总统时,奥巴马给了希拉里建议,“要聪明地工作,而不是一味用工作把自己的时间表填满。” 希拉里仔细研究了奥巴马的竞选步调,并作了相应调整。奥巴马对希拉里不吝赞誉,“她是一个好的国务卿,也会是一个好的总统。”

奥巴马说的没错,在担任国务卿的4年期间,希拉里的确很努力。她造访了112个国家,飞行里程将近100万英里,与各国和地区领导人会面约1700次,花在路上的时间达350多天。

“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事,公众依旧不喜欢我?”希拉里在书中自嘲,“或许部分原因是我的女性身份。我相信在美国仍有很多人认为,一个女性坐在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决定这个国家的政治走向是不能想象的。”

《何以致败》问市以后,不出意外地引来了一些媒体的冷嘲热讽,有媒体认为“希拉里在为自己的失败甩锅”。希拉里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刻,她在书中写道,“很多人希望我就此消失,但我还是回来了。有很多事情,不吐不快……美国这片土地,是一个很多奇迹可以发生的地方,但却仍没有摆脱深埋在其土壤里的偏见,实现彻底的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美国《时代》杂志评论的那样,《何以致败》不仅仅是希拉里一个人的自白,也是她对这片追求民主自由土地的思考,她想要探索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多的是“为什么会发生”。

猜你喜欢
科米克林顿希拉里
奥巴马、克林顿收到可疑炸弹包裹
变色啦!
定!
克林顿基金会被指“瞒报千笔外国捐款”
参考译文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