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食材养生逐渐成为了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人们话题,而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食材养生以及如何为食材养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中医理论参考,则成为了中医学工作者需要重视的课题。在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中医食材养生原则以及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和发展做出清晰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医学;食材养生;原则;理论体系
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下,对中医学中的食材养生文献做出总结与归纳,对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做出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食材养生理论依据、适应社会大众食材养生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依托于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文献《黄帝内经》,对中医食材养生原则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对《黄帝内经》中的食材养生主张以及后世在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完善中所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一、中医食材养生原则
(一)食饮有节
《黄帝内经》对“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做出了较多的论述,其中,“食饮有节”则是《黄帝内经》中食疗养生的四大原则之一。这一观点不仅对中医领域以及养生领域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是当前中医理论、养生理论中的重要思想观点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会逐渐弱化,如果暴饮暴食,则难免会伤及脾胃,因此,食饮不宜过饱是老年人进行食材养生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老年人还可以利用少食多餐确保营销吸收量,从而避免因为违背“食饮有节”原则而面临疾病风险。
(二)宜软宜缓
清代中医学家石成金在《长生秘诀》、《养生镜》等著作中对中医养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食材养生方面,他具有“食宜早、食宜缓、食宜淡、食宜暖、食宜软”的主张,而其中“宜软宜缓”是最为主要的内容。关于这一中医食材养生原则,国医大师颜德馨与王绵之等都进行过提倡。从实际的食材养生情况来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肾气虚弱且牙齿不固,选择容易咀嚼的食物不仅能够避免牙齿脱落,而且也有助于消化吸收,“细嚼慢咽”也同样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三)五味调和
五味调和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养生观,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对季节、五脏以及五味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饮食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酸味过甚损害肝脾,苦味过甚损害脾胃,甘味过甚损害心肾,辛味过甚伤精耗气,咸味过甚则骨肌并伤。因此,从中医食材养生角度来看,人们需要做到“食不偏嗜”,在食材选择方面则需要做到宜杂不宜偏,通过调和五味实现身体阴阳平衡。
(四)因体施膳
《黄帝内经》提倡根据病症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即需要遵循“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与养生原则。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甚至树种慢性疾病并存的问题难以避免,而在食材养生方面,则需要根据自身体质、病情,了解能够有效缓解疾病的食材以及一些疾病禁忌食用的食材,只有如此,才能够通过食材养生促进自身身体健康。在此过程中,老年人群体可以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理论或者专业检查,对自身体质做出判断,并在遵循“因体施膳”的原则基础上开展食材养生。
(五)食后运用
在《黄帝内经》对“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做出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妄作劳”的观点。“作劳”不仅指劳动,也包括运动。“不妄作劳”并非指不能運动,而是要运动适度。老年人所具有的脾胃功能逐渐衰弱,饮食之后容易出现不易笑话的问题,而适度运用则可以促进脾胃运动,从而更好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当然,老年人所具有的骨骼与肌肉机能也逐渐退化,这就要求老年人不能在饮食之后进行过量运动,从而避免出现伤筋动骨的现象。
二、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周易》、道家思想以及儒家思想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黄帝内经》的出现,则对前人思想进行总结与论述,而“养生”一词,也是出自《黄帝内经》的《灵枢·本神》当中,即“故智者之养生也”。在《黄帝内经》中,《素问》对养生作出了较多的论述,而整部《黄帝内经》当中,与养生相关的内容达到了四十多篇,由此可见,《黄帝内经》是食材养生研究中的集前人之大成者。具体而言,《黄帝内经》中与食材养生紧密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对精、气、神作用的强调。《灵枢·经脉》中提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由此可见,在《黄帝内经》中,“精”被认为是人体具备生命活动的前提,也是养生和健康的本源。《灵枢·天年》中提到:“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以”,有可见,在《黄帝内经》中,“气”被认为是维持人类生活活动的动力。《素问·移精变气论》提到“得神者昌,失神者忘”,“神”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体现,与此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人身体的健康状况。《黄帝内经》对精、气、神的强调,为生命学说、养生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明确了食材养身中“养精、益气、治神”的原则;二是对治未病理念的提出。在《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理论的提出具有着前瞻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理念是中医领域中极高的境界,体现为既病防变和未病先防两种思想。其中,未病先防不不仅是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中的净化内容,而且也是现代社会大众开展养生的重要追求。另外,《黄帝内经》中的寿夭论、衰老论等,也都为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
依托于《黄帝内经》为我国食材养生理论体系所构建的基础,我国食材养生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获得补充与完善。虽然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神仙术、炼丹术、追求长生不死的荒谬养生论,但是也出现了华佗、张仲景等一大批对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构建做出重要构想的医学家。其中,唐朝时期引入佛教获得了兴盛的发展,而佛教所提倡的静坐养生,所创作的《易筋经》等,都被纳入到了我国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当中,而后,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伤病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的辨证论治理论、华佗的五禽戏、葛洪的《抱朴子·释滞》以及“养生以不上为本”思想、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孙思邈的《急备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等名家名著,都在不断的为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增砖添瓦,推动着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医食材养生体系的不断的发展,建立在各朝各代中医学家对社会行为经验和前人理论的总结之上,而随着社会以及社会大众需求的发展,养生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这为人类生活水平、身体素质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在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黄帝内经》占据着基础地位,而围绕《黄帝内经》所构建起的中医食疗养生理论体系雏形,也在后人的研究和补充中逐渐走向完善。如今,食材养生逐渐成为了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这种关注不仅为中医食材养生理论的普及与传承提供了契机,而且也能够为中医食材养生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罗广来,胡兴柳.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当代养生方式研究[J]. 光明中医,2015,(06):1149-1151.
[2]郑彦华.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应如何有效建构[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5):131-132.
[3]谭颖颖,刘昭纯. 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45-48.
[4]战佳阳,毕秀丽,赵明山. 《内经》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02):84-85.
作者简介:
苏先华(1979.9-)男,四川内江人,中级职称,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老年养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