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与建设模式

2017-10-23 00:54倪林林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

倪林林

【摘 要】基本农田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基础,与基本农田相比,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建设内容和要求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展。而目前我国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潜力分析、建设模式和效益分析等方面,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数量规模的确定并不明确。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与建设模式。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建设模式

一、高标准基本农田概述

基本农田中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工程达到产量稳定提高、规模集中连片、水电交通设施配套、农田生态环境良好、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强、农田生产和经营模式达到现代化水平的部分,定义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与基本农田相比,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建设上,对于耕地质量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对于划定对象的选择上,不仅考虑现状条件好的地块,还要考虑经过整治后可以达到高标准条件的地块。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依兰县地处黑龙江省中东部(129°12'~130°12'E,45°51'~46°39'N),三江平原西部。西南东三面有张广才岭和完达山脉,北面有小兴安岭余脉与外县相隔,四面群山环绕,海拔均在150m以上,是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全县现有6个镇、3个乡、132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4515km2,其中耕地2784km2。依兰县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雨、热与作物生长同步。主要土壤类型为黑土和草甸土,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4.1%,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杂粮、薯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瓜菜、杂豆、烤烟、向日葵等,近些年依兰县一直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之一。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包括:(1)30m依兰县数字高程图(DEM);(2)1:50000依兰县土壤图;(3)1:10000依兰县土地利用现状图;(4)依兰县统计年鉴(2012年);(5)依兰县耕地地力调查工作报告;(6)依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2006—2020年);(7)通过实地采样和调查问卷获得的关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和灌溉保证率等资料的调研数据。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与建设模式分析

(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

依据依兰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综合评价得分,通过逐级修正,运用自然断裂点法对全区基本农田综合质量进行分级,最终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见图1)。可分为最佳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无条件建设区4类。各等级面积分布按乡镇进行统计(见表1)。高标准基本农田最佳建设区主要分布在愚公乡、团山子乡和道台桥镇,其自然质量等级较高,基本没有限制因素,同时区位条件优越,可认定为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该类区域面积为33947.6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2%。高标准基本农田适宜建设区在各乡镇分布相对均匀,其自然质量等级、基础设施条件、区位条件与最佳建设区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该类区域面积为60861.88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高标准基本农田有条件建设区的自然质量等级、基础设施条件、区位条件与最佳建设区相比有很大差距,需要针对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限制因子进行改造。该类区域面积为101390.58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6%。高标准基本农田无条件建设区面积为82249.45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0%。此类型区改造难度大,且无法设定其改造参照标准,因此确定为无条件建设区。

(二)依兰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分析

目前依兰县高标准基本农田最佳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有條件建设区和无条件建设区4类所在比例分别为12%、22%、36%和30%,其中最佳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平原区。综合分析各乡镇内基本农田建设的限制因子情况,可将研究区基本农田建设模式划分为4种类型:平原地力保育型、平原地力提升型、丘陵地力保育型和丘陵地力提升型。

1.平原地力保育型:主要分布在依兰县东中、东南部以及西北部的依兰农场,面积为99655.65hm2,占高标准基本农田总建设面积的50.79%。区域内耕地质量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田块规整,并且具有完备的水利设施和通达的道路网络,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的生长要求及运输需求。此类型区主要以肥力保持为主,进一步提高农田防护林覆盖率,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以田间和路旁的防护林为主,将新增耕地与退耕还林有机结合。

2.平原地力提升型:主要分布在依兰县的南部和北部,面积为82598.22hm2,占高标准基本农田总建设面积的42.10%。区域内存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和土壤耕层厚度浅。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它对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都有着重要作用。耕作层是作物生长的主要基质,其厚度直接影响土壤水分的渗入总量、水分蒸发、土壤有机质流失、土壤气体交换和作物出苗等。提高耕作层厚度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翻改土,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平台。

3.丘陵地力保育型:主要分布在愚公乡和达连河镇,面积为7469.23hm2,占高标准基本农田总建面积的3.81%。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土层厚度较薄,坡度较大,因此要在保持土壤养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坡改耕,增大田块连片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推广横坡种植,维护地域生物环境与植被群落,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水平。

4.丘陵地力提升型:主要分布在依兰县北部,面积为6477.01hm2,占高标准基本农田总建设面积的3.30%。此类型区需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田防护林覆盖率,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水平,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加强农村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结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是一个建立在多目标框架下对众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为了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本文以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例,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质和内涵,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提出适合东北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模式,以期为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TD/T100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2012.

[2]靳取货,吴克宁,王金满.农用地分等在基本农田建设用的应用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7):617-620.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
国外新城开发建设模式及经验借鉴
GPON技术在数据接入网络中的应用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
政府网站集约化发展与保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