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马导演大学走出

2017-10-23 22:41祖纪妍田春雨
大学生 2017年10期
关键词:戏剧节戏剧

祖纪妍 田春雨

我在北大读的本科和硕士,本科是影视编导专业,现在这个专业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应该是最后一届本科生。硕士专业是戏剧与影视学,方向是研究电影理论。我现在是独立导演、自由编剧、业余影评人,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作为跨界导演的喜怒哀乐。

十佳,剧星,一不小心连拿冠军

从自己的故事讲起,我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戏剧导演?

我走上这条“不归路”,主要是因为北大的两大学生文艺盛典,一是北京大学十佳歌手大赛,一是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一个四十分钟短剧的比赛。

大四毕业时,我跟一帮朋友讨论说,马上就要各奔东西了,但是直到现在都没有在北京大学的舞台上一展风采,觉得人生充满了遗憾,要不就组团去参加十佳歌手大赛。我跟北大新传系的朋友一块儿写剧本,基本是根据每一位同学的特点设计人物,剧本叫

1.《早安,妈妈》剧照做《没想好的间隔年》。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我

2.《晚安,妈妈》剧照们抱着初赛一轮游的心态去的,一不小心拿了总决赛

的冠军,大家很激动,觉得完成了一件刺激的事情。

之后,我在艺术学院读硕士。其实我没有艺术理想,那个时候发现自己是有学術热情的,想研究电影理论或者之后再读个博士。

一天,中文系的博士师姐找到我。她写了个剧本,参加剧星风采大赛,她们顺利通过了初赛,但是觉得复赛的竞争比较激烈,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来当导演,问我有没有兴趣。我看了剧本,非常喜欢,再加上当时读书之外没有其他的事情,就答应了下来。这部戏就是《早安,妈妈》,当时我们又一不小心拿了当年剧星风采大赛的冠军。师姐比较有经验,她觉得应该去试试北京的各种青年戏剧节。于是,那年我们参加了非非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大部分是作为新生单元, 50分钟的短剧表演。

巧的是,那年首届国家艺术基金面向高校开放,我的导师非常支持,于是以北京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作为主体帮我们申报了项目。《早安,妈妈》获得了第一届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我们有了第一桶金, 2015年在全国演了50多场,现在已经快演到80场了。研二的时候,有几个戏剧界的制作人找到我,问我要不要做戏。其实,那个时候我很犹豫,话剧是什么自己都不是特别了解,而且一说搞话剧的好像都很穷,担心自己会饿死。但是,后来觉得好像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们这种学电影出身的人,有机会搞创作的话,就会非常想投入其中。我觉得虽然戏剧和电影有区别,但也有相似性。至少跟电影比,戏剧比较单纯,它的资本量小,也没有很多更有资源的人来跟你竞争创作权,进行创作的时候不用过多地考虑商业因素,或者如何以一个类型化的方式来取悦观众,有更多的空间来表达自己。而且,现在看来能养活自己,所以我就一步一步做下来,有了第一个原创话剧《嘿,是我》,改编了莎士比亚的戏《终成眷属》,我们在筹备做下一个戏,是我翻译的毛姆的剧本《装

24 China Campus

聋作哑》。

我觉得,我的经历对大家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是,在读书的时候要勇于放飞自我,多去参加一些有兴趣或是自己很喜欢的校园活动。可能在活动中,你不一定会真的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但可以规避掉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很多事情是你做了之后才能真发现它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作为过来人的真实体验。

4种导演,我最邪门

在商业戏剧的制作过程中,导演作为一个职业,能掌控的部分特别少。导演与演员亲密接触是在排练阶段。基本上所有导演的工作方式都不太一样,我了解到的有这样三种。

第一种是像老一辈人民艺术家一样。 2016年底,我跟林荫宇老师合作戏剧《晚安,妈妈》。她 75岁了,曾是青年艺术剧团(现国家话剧院)的导演,是中国戏剧泰斗级的老师。林老师会在真正跟演员见面之前就设计好所有的调度,把整个戏剧的节奏画出情绪起伏的波浪图,两个小时里,在什么时候演员的情绪是一个高点,什么时候是一个低点,都会完整地画出来。

第二种,我听闻孟京辉导演是这样导戏的,很多报道上说过,最有名的就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黄湘丽的独角戏。据说他把黄湘丽一个人扔在剧场,每周来看一次,指出几个地方,比如这里还不够牛,你还可以更牛,至于怎么牛,自己去想吧。然后下周再来看。演员就只好想想想。这样靠激发和启发,就是导演指引方向,演员去找路径。

还有一种导演,演员出身,整个过程就会变成“你来学我这样做”,比较习惯直接做示范。好处在于他们会把很多细小的东西都想得很清楚,并且会展示给演员一个最直接的蓝本,让演员在此基础上再创造再表演。

我属于第四种,就是什么方法都使,我觉得有一点歪门邪道的感觉。我的方式基本上就是靠激发演员的天性来,不在确定演员之前对角色有过于明确的预设,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在确定演员之后再来发展,因为演员才是在舞台上呈现你所有想法的载体。我们开玩笑说,导演其实是要致,最后效果也不错,很多粉丝还发微信求演员做自己做不到事情的人。这其实是说要签名,到化妆间去找他。特别不讲理的,悖论在于你永远无法要求他怎么用完美的造型来体现这个角色别人做他做不到的事情,你只能要求他尽的弱点?他身上有呆萌的气质,排练的过量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做他能做到的事情。程中,我们努力去除“萌”的属性,留下所以说,选角特别重要。“呆”的部分。

以《终成眷属》举例,这个戏是从短讨论剧本时,我和演员产生一个由剧做到长剧的,原型是莎士比亚的原著。分歧而带来的碰撞。剧情中有一个突转,为了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青戏节做他开始是个纯情善良的角色,后来的发展了一个比较宏大的艺术策展,把莎士比亚中变成工于心计,一心要搞定自己想做的流传下来的所有戏都演一遍。他们专门做事情的人。演员觉得这样的突转,观众会了一个单元,找中国的一批青年导演,命觉得不连贯,需要在后面有一些照应来保题作文,每个人挑一个做一个短剧,一天证人物的一致性。他的想法给了我很大的演两场。我接到任务时,热门的戏《哈姆刺激,我觉得既然是突转,那就转得彻底莱特》《麦克白》都被人抢走了,就剩一一点。我们做了完全黑化这个角色的换装些我们称为边角余料的戏,听都没听过。设计,就是全剧的中间节点有一场戏,颠

我选了《终成眷属》,做了一个 50分覆他前面萌萌的造型,他的头发立起来,钟的版本。当时的男演员是中戏的学生,穿黑马甲,画上特别重的眼影,这个人物他特别MAN,是没有人工痕迹的帅,其内心的阴暗面就完全呈现在舞台上。最后实非常不适合我对这个角色的设定。在我一场戏再给他说出自己这种变化来源的机的设定里,男主角是在这个重女轻男的世会,整个人物既有了合理的变化又做到了界中完全被剥夺了男性优势。但那个时候前后一致。我觉得这个例子能说明发挥演我只能找到他,就只能把他的帅发挥到极员天赋或自身特点。

我觉得导演的工作很像一个翻译。导演首先要把自己在文本中看到的内容最大化地翻译给演员、所有的设计师和工作伙伴们。同时,导演要把整个文学作品翻译成立体化、视觉化的舞台作品呈现给观众。导演的工作有点像吹气球,就是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立体,从文字到视觉,从语言到行动的过程。

导演也像乐队的指挥。导演要掌握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节奏,这个节奏是由剧本本身文学的律动、演员情绪的波动,以及现场观众情绪的波动,三者合一而产生的。比如《终成眷属》结尾时有个小笑点,当男主角发现自己的爱人怀孕时说了一句“喜脉”,我们之前做了很多次演出,大家都会在听到“喜脉”的时候开始笑,但是这次就没笑,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发现有两个需要调整的地方,一是应该说“喜脉呀”而不是“喜脉”,因为这个台词对于第一次听到的观众需要反映一下,二是那个地方没有给大家留下笑的时间点,所以我就让旁边的配角演员说一句:“啊,她怀孕了!”然后大家就开始笑了。如何去掌握观众的心理节奏,其实是作为一个戏整体指挥的重要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戏剧节戏剧
学校里的戏剧节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第七届江西艺术节·第十一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安排表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戏剧类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演出日程表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