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志杰,徐 艳
海峡两岸贸易政策措施影响研究
管志杰,徐 艳
梳理自1979年以来推动海峡两岸贸易的政策措施,并从贸易规模、贸易依存度和商品结构等方面分析海峡两岸贸易现状。选取1979-2015年海峡两岸贸易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海峡两岸主要政策措施对两岸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峡两岸促进贸易的政策措施对两岸贸易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两岸地区生产总值对两岸贸易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两岸汇率波动对两岸贸易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
海峡两岸;贸易;政策措施;引力模型
在2008年“大三通*“大三通”指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商、通航”的简称。参见温耀庆、汤滋淳:《“大三通”条件下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2009年第5期,第10-14页。”实现之前,两岸之间的贸易主要以转口贸易形式展开[1],2010年6月《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签署之后,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关系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地区也成为大陆第四大进口市场。海峡两岸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图运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海峡两岸贸易政策措施对两岸贸易的影响。
国内学者主要从实际汇率变动、直接投资关系、政策因素、贸易互补性、动态比较优势、合作对策等角度研究了海峡两岸贸易关系。喻旭兰等[2]认为实际汇率变动对两岸不同行业进出口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大陆对台湾出口更易受汇率变动的影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行业影响相对较小。胡敏等[3]研究发现台商投资对大陆与台湾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互补和促进效应,但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和两岸产业分工变化,这两种效应正在减弱。胡文骏[4]研究认为后ECFA时代两岸金融对两岸贸易与投资有着显著促进作用,而后两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较小。李杨等[5]分析认为两岸环境产品贸易联系密切,有较强互补性,但不同环境产品之间互补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谢国娥等[6]研究认为大陆对台湾出口农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具有优势的产品在增加,台湾对大陆农产品贸易不具有动态比较优势,但呈现改善趋势。吴凤娇等[7]研究认为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总体较弱,台湾地区略强于大陆,两岸合作的对策是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并在重要领域加强合作。
国外学者对大陆与台湾贸易关系主要是从自由贸易协定、ECFA、直接投资等角度进行研究。Chang等[8]研究了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协定认为大陆还没有放开手工业市场。Chang等[9]研究认为自由贸易协定对高关税商品影响很大,与理论预期一致。Hsieh[10]分析指出,ECFA对海峡两岸贸易和东亚地区的影响意义重大,ECFA与WTO在推动自由贸易和解决争端方面具有一致性。Rosen[11]分析认为ECFA对台湾、大陆乃至全球经济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Chang[12]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台湾的国民收入和国际收支成正比,台湾和大陆有着互惠互利的进出口贸易关系。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把引力模型用于两岸贸易的研究。李丽[13]基于贸易流量指标与多边阻力条件引力模型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进行研究,指出台湾与大陆是不平等的互补贸易关系,对大陆出口依赖明显。蒋含明等[14]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对大陆与台湾贸易成本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海峡两岸的经济规模、台湾当局限制性的贸易政策、地理距离对两岸贸易成本有显著影响。胡朝霞[15]运用变系数面板数据引力模型对大陆和港台地区贸易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发现大陆和港台地区的贸易明显高于该区域所应有的正常水平,香港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贸易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运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相关贸易政策措施对双边贸易影响的文献。因此,本文基于1979-2015年的贸易数据,在全面分析海峡两岸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将促进海峡两岸贸易的主要政策措施作为解释变量引入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政策因素对两岸贸易的影响。
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历史源远流长,然而直到1979年,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两岸长达30年的政治和军事的对峙才开始出现转折,一度基本中断的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往来也开始恢复。发展到现在,海峡两岸的贸易关系经历了五个阶段。其间海峡两岸出台或采取的一些促进贸易的政策措施汇总见表1所示,这些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贸易恢复期(1979-1986年)。1979年大陆颁布了《关于开展对台湾贸易的暂行规定》,标志海峡两岸贸易恢复,随后大陆又出台了《购买台湾产品的补充规定》《台湾同胞经济特区投资三项优惠办法》《台胞到大陆经济特区投资优惠办法》,对台湾产品作政策性购买和给予台商在经济特区一定的投资优惠。在优惠政策措施推动下,海峡两岸间贸易逐渐缓和,两岸贸易额由1979年的0.8亿美元增加至1986年的9.6亿美元。
第二阶段,贸易快速发展期(1987-1991年)。1987年,大陆出台《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标志海峡两岸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大陆出台《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积极鼓励台商到大陆进行经贸活动。台湾也相继公布了《处理海峡两岸间接贸易建议案》《两岸人民关系暂行条例》《对大陆地区从事间接投资或技术合作管理办法》《对大陆地区间接输出货物管理办法》,正式允许台胞以间接方式赴大陆开展经贸活动。在贸易快速发展期,两岸的贸易额由1987年的15.2亿美元快速增加至1991年的57.9亿美元。
第三阶段,投资带动贸易发展期(1992-2001年)。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海峡两岸贸易进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阶段。1993年,大陆出台了《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管理办法》,台湾制定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贸易许可办法”。1994年,大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和《关于进一步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保护台胞投资的正当权益法制化、促进直接通商。为实现两岸直航,大陆又出台了《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和《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办法》。1999年,大陆出台《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通过一系列专项性涉台投资法律法规,给予台商“最优惠的待遇”。2001年,大陆颁布《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规范对台贸易的指导原则、管理方式和纠纷解决等。投资带动贸易发展期,两岸贸易额由1992年74.1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323.4亿美元。
第四阶段,深化全面发展期(2002-2008年)。大陆于2001年加入WTO,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的投资。台湾也于2002年加入WTO,作为WTO的成员,台湾相应地,台湾制定了“加入WTO两岸经贸政策调整执行计划”,对大陆开放市场并放宽大陆对台湾投资的限制。2008年,《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推动了海峡两岸贸易进入深化和全面发展阶段,海峡两岸的贸易额由2002年的446.7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1 292.2亿美元。
第五阶段,两岸贸易正常化发展期(2009-今)。2008年“大三通”的实现,推动海峡两岸贸易进入正常化发展阶段,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更加频繁。2010年《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签署,为两岸经贸往来的后续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化保障。2012-2016年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先后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为两岸经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和税收环境,并推动了两岸服务贸易的发展。截至2016年,两岸双边贸易额由2009的1 062.3亿美元增长至1 801.2亿美元,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表1 海峡两岸贸易的主要政策措施
续表1年份颁布者政策措施作用2012海协会、海基会《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保护两岸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持公平的投资环境,减少投资限制,促进两岸双向投资。2013海协会、海基会《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确保市场开放承诺切实惠及两岸同胞,最大程度地释放ECFA效益。2015海协会、海基会《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降低两岸从业者税收负担、创造良好税收环境和增进两岸经贸合作。
注: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和中国台湾网。
(一)海峡两岸贸易规模
1979-2016年,大陆与台湾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较快。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0.8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1 801.2亿美元,增长了2 250.5倍,年均增长率为31.23%,大陆对台湾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从0.2亿美元和0.6增长至1 397.2亿美元和404亿美元,增长显著(如图1)。除2009、2015和2016年出现波动外,其他年份大陆与台湾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均呈上升趋势。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海峡两岸贸易额出现下滑。2015年,大陆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两岸贸易额有所下降。2016年,台湾民进党在“大选”中获胜,政党轮替,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受到挑战。
1990年以后,大陆与台湾的贸易逐步深化,大陆作为台湾贸易伙伴的重要地位稳健上升。大陆与台湾的进出口总额占台湾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额比重从1990年的3.31%上升至2016年的35.12%,增长了9.61倍,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的重要贸易伙伴(如图2)。台湾与大陆的贸易额占大陆贸易额百分比也基本维持在5%~7%,表明台湾在大陆对外贸易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注: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台湾网和UN Comtrade数据库。图1 1979-2016年两岸贸易额
注: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台湾网和UN Comtrade数据库。图2 1990-2016年两岸贸易额占各自贸易总额百分比
(二)海峡两岸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
贸易依存度是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通常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16]。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对市场依赖程度也越高。1979-2000年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在10%以下,表明在2000年前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不高(如图3(a))。2001年后,大陆与台湾相继加入WTO,两岸双边贸易不断增长,大陆在台湾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由2001年的10.76%上升至2016年的33.96%。而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依存度相对比较平稳,一直保持在1%~3%之间上下小幅波动(如图3(b))。
(三)海峡两岸贸易商品结构
如图4所示,第十六类商品(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是两岸贸易中最大类的商品,2001-2016年间两岸该类商品进、出口额分别占大陆自台湾进口的52%和大陆对台出口的48%,总体呈上升趋势。第十八类商品(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进口比重在2001-2008年逐年增长,2008-2016年逐年下降;出口比重变化不明显,基本维持在5.77%左右。第十五类商品(贱金属及其制品)2001-2016年间进口比重呈递减趋势,出口比重基本维持在10%左右。第十一类商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进口比重与出口比重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由原来的以传统的轻纺产品为主向以机电产品、耐用消费品和杂项制品为主的转变。
注:数据来源于由UN Comtrade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图3 1979-2016年大陆、台湾贸易依存度
注: 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中国海关总署;商品类别根据国家数据库,按HS两位数统计,共二十二类,98章。图4 2001-2016年两岸贸易额前六位商品占比
(一)模型构建
引力模型之基本思想源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定律,该模型认为两经济体间的贸易流量与其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与其地理距离成反比[17-18]。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Xij=A(YiYj)/Dij
式中,Xij指经济体i与j的贸易额;A是常数项;Yi指经济体i的内部生产总值;Yj指经济体j的内部生产总值;Dij指经济体i与j之间的空间距离,通常采用经济体的中心城市城市间的空间距离来计算。
本文根据研究目的,在参考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基本模型中引入反映人口规模、汇率变动和贸易重要政策措施的解释变量。为使贸易引力模型转化为线性对数形式,两边同取对数,并加上随机扰动项,得到新的模型如下
lnXij=α0+α1lnYiYj+α2lnSi+α3lnSj+α4lnERij+α5lnPMij+εij
式中,α0为常数,α1、α2、α3、α4、α5为待估参数,εij为随机扰动项。关于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的名称、理论分析和数据来源详见表2。
表2 引力模型变量说明
(二)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1979-2015年大陆与台湾37年的进出口商品贸易额数据为样本,即选用的时间序列数据。时间跨度既考虑了加入WTO、APEC,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对贸易的影响,也包含了大陆与台湾签订的ECFA后对两岸贸易的促进作用。
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更真实反映政策措施对两岸贸易的影响,贸易额、GDP和汇率均采取以2005年不变价为基期,运用相关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而得的实际值。贸易额(Xij)以大陆与台湾进出口额为基础经过相应的进出口商品单位价值指数调整而得[20-21];大陆与台湾的GDP(Yi,Yj)以2005年不变价为基期的美元计算而得的数据作为实际GDP;新台币对人民币实际汇率(ERij)等于两者之间的名义汇率(交叉汇率)乘以大陆消费者物价指数,再除以台湾消费者物价指数[2]。促进贸易的政策措施数量(PMij),以1979-2015年间大陆与台湾出台的政策措施数量表示。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各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见表3),大陆与台湾贸易额最大值为1 580.67亿美元,最小值为1.27亿美元,两岸贸易快速发展;大陆与台湾的GDP乘积最大值为29 852.50万亿美元,最小值为139.06万亿美元,双方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两岸贸易的发展;新台币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从1979年高峰期的11.34跌到2015年的6.01,总体上看人民币不断贬值,新台币不断升值。大陆与台湾人口分别从1979年的9.64亿和0.18亿上涨到13.76亿和0.23亿,大陆和台湾的人口数量增长很大,说明大陆和台湾都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大陆与台湾间促进两岸贸易的政策措施数量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28,说明1979-2015年间,两岸共出台了28个促进两岸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
表3 描述性统计
(二)平稳性检验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大多为非平稳的,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结果,首先必须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数据的平稳性。ADF检验结果(见表4)显示所有数列都是平稳的。
表4 ADF检验结果
(三)回归结果
用Eviews 8.0对大陆与台湾贸易进行估计,得到模型1估计结果(见表5)。由模型拟合度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度较好。
1.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上述回归结果可得调整的R2=0.98,模型拟合度较好,自变量能够较好的解释因变量,且各解释变量与贸易额关系与理论预期保持一致。然而,用Eviews8.0对模型进行共线性检验,得到lnSi和lnSj的VIF值远大于10,存在严重的共线性,剔除这些变量后再次进行回归,得到模型2(见表5)。
表5 模型回归结果
注:1)p<0.01;2)p<0.05。
2.时间序列相关性检验
由上述回归结果可得DW=1.53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n=37,k=4(包含常数项),查表可得dL=1.058,du=1.514。由于du(=1.514) lnXij=-1.28+0.75lnYiYj-0.74lnERij+0.69lnPMij+ɛij (四)结果讨论 其一,大陆与台湾的GDP乘积对两岸贸易有着重要影响,且影响为正,与预期相同。lnYiYj的影响系数为0.75,表明大陆与台湾GDP乘积每增加1个百分点,两岸贸易额就会随之增长0.75个百分点。因此可以看出,随着大陆与台湾双方的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两岸贸易额也会得到持续增长。 其二,新台币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对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有着显著负向影响,与预期相同。lnERij的影响系数为-0.74,表明新台币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每波动1个百分点,两岸贸易额会减少0.74个百分点。人民币贬值会减少大陆对台湾的进口,新台币升值利于台湾对大陆的进口,海峡两岸贸易一直以大陆进口为主,汇率过度波动不利于海峡两岸贸易的发展。 其三,大陆与台湾相关贸易政策措施的出台实施对海峡两岸贸易有显著影响,且呈正相关,与预期相同。解释变量lnPMij的影响系数为0.69,表明随着大陆与台湾采取的促进两岸贸易的政策措施的增多,必定会促进两岸贸易的快速发展。 本文以1979-2015年大陆与台湾的贸易流量为研究背景,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海峡两岸贸易政策措施的影响。研究发现,两岸促进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两岸贸易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促进两岸贸易的作用很大,因此,有效推动海峡两岸贸易发展,两岸可出台更多的鼓励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大陆与台湾的地区生产总值乘积对两岸贸易也有显著正向影响。两岸的经济规模水平越高,两岸贸易发展规模也越大,大陆与台湾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也能有效促进两岸贸易的发展。此外,新台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对两岸贸易有着显著负向影响。为保证两岸贸易的健康发展,大陆与台湾要重视两岸汇率水平的变动频率与幅度。具体而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利用海峡两岸互补优势,优化两岸贸易商品结构。从台湾与大陆贸易现状分析来看,两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速较快,但大陆对台进出口商品主要为机电类、金属类、纺织类与光学医疗类产品,大多技术含量不高。与此同时,大陆拥有广阔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台湾则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方面拥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为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海峡两岸应增强相关产业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利用好互补优势,共享资源与经验。大陆对台湾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与核心技术,还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对新技术吸收与再创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 第二,落实相关贸易政策措施,出台更多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优惠政策。海峡两岸贸易发展受到了“大三通”与早收计划等政策的积极影响,两岸应落实ECFA内容,利用后续磋商的契机,强化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政策措施协商程度。台湾应抓住“一带一路”机遇,积极参与福建自贸区建设,与大陆携手探讨合作新路径。两岸还应该出台更多促进两岸贸易的优惠政策,加快消除两岸经贸合作中的消极因素,获得多项政策综合实施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政策效果。 第三,转变两岸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扩大两岸贸易规模。随着两岸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发现两岸经济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为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发挥其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结构与体制机制的升级。 第四,维持新台币对人民币实际汇率适度稳定,允许合理范围内的变动。为构建新台币对人民币汇率稳定机制,大陆与台湾应时刻关注两岸汇率变动,新台币可适当参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行适度变动,把变动的频率与幅度控制在一定可接受范围内。深化汇率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实行符合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对内稳定有管理的汇率联合浮动制度。 [1]李非.当前海峡两岸贸易形势分析 [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6-83. [2]喻旭兰,邓芳.实际汇率变动对海峡两岸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5):94-100. [3]胡敏,李非.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关系的变化特征研究 [J].经济问题探索,2015(5):93-99. [4]胡文骏.后ECFA时代两岸金融与两岸贸易、投资的关系——基于VAR-VEC模型的实证分析 [J].台湾研究集刊,2015(2):54-66. [5]李杨,张东阳,章集香.两岸环境产品贸易强度与互补研究 [J].东南学术,2016(4):120-127. [6]谢国娥,王凤玲,杨逢珉.两岸农产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J].台湾研究集刊,2015(1):68-78. [7]吴凤娇,陈忠.海峡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比较及合作对策研究 [J].国际贸易,2015(8):60-66. [8]CHANG T E,CHANG K I,WANG T T,et al.Se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and tool industry in the China-Taiwan free trade agreement [J].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2016(3):142-153. [9] CHANG K I,HAYAKAWA K,ZHANG G Y.Se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arly harvest list:evidence from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J].JETRO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cs,2012(8):2-8. [10] HSIEH P I.The China -Taiwan ECFA,geopolitical dimensions and WTO law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011,14(1):121-156. [11] ROSEN D H,WANG Z.Deepening China-Taiwan relations through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J].Peterson institutes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6):1-6. [12] CHANG C H.A study of the percentage of Taiwan’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in China and export dependence to China [J].Journal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 systems,2010(5):937-947. [13]李丽.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经验研究——基于贸易流量指标与多边阻力条件引力模型的分析 [J].财经问题研究,2015(7):100-106. [14]蒋含明,李菲.大陆与台湾地区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国际经贸探索,2012,28(9):66-74. [15]胡朝霞.大陆和港台地区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变系数面板数据引力模型的分析 [J].中国经济问题,2010(6):64-71. [16]李昕,徐滇庆.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失衡度的重新估算——全球生产链中的增加值贸易 [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9-55. [17] TINBERGEN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ion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M].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 [18] POYHONEN P A.Tentative model for the flows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63,90(1):93-100. [19]陈昌华.FDI、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基于43个国家1987-2003年的面板数据检验 [J].探索,2008(1):97-101. [20]曹阳,李剑武.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1980-2004年的实证研究 [J].世界经济研究,2006(8):56-59. [21]韩青.汇率波动与国际贸易量的不确定性关系——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2010,9(2):448-466. OntheImpactsofCross-straitTradePoliciesandMeasures Guan Zhijie,Xu Yan Policies and measures since 1979 to promote the cross-strait trade between Chinese mainland and Taiwan are combed. The status quo of cross-strait trade is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the total trade volume, trade dependence and commodity structure. Based on the trade data from 1979 to 2015, by the use of the gravitational model, an empirical study of impacts of major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cross-strait trade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ross-strait trade and the GDP of the two sid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n cross-strait trade while the fluctuation of cross-strait exchange rate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s on bilateral trade. 管志杰,常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徐艳,常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美贸易利益结构测算模型的构造与应用研究”(13BJL055);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培育项目(苏教师[2012]39号)。 F727.58 A 10.3969/j.issn.2095-042X.2017.05.010 2017-05-23;责任编辑:沈秀) Keywordscross-strait; bilateral trad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e gravitational model六、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