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痕”——生态艺术视域下对学校美育教育的新思考

2017-10-22 16:03吴晓璐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吴晓璐

摘 要: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学校美育课程体系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互相渗透融合,增强课程综合性。艺术教育仍然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21世纪初我国学者滕守饶先生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对今天学校美育综合改革仍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态式艺术教育;学校美育教育;思考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208-02

一、美育综合改革的背景

至20世纪初蔡元培第一次明确美育概念,将之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并进一步提出“美育代宗教”说,提倡以美陶冶净化人心。然而美育经历了抗战时期的停滞不前,甚至文化大革命的倒退时期,人们的审美素质急剧下降,美育发展出现断层,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尽管后来逐渐恢复美育,出现美育热潮,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中美育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美育教育首次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已经成为最急迫解决的教育问题。发文中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明确学校美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学科互相渗透融合,增强课程综合性。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仍然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改革就要致力于将缺失的美育教育填补平衡,保持“两条腿”走路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

二、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念

21世纪初我国学者滕守饶先生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他指出“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继灌输式艺术教育、园丁式艺术教育之后的一种新型艺术教育”,通过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间的交叉、融合,通过艺术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的状态,实现各专业、各学科、各类知识生态和谐的教育。他的这种理念是在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以生态对话为主旋律,不仅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生态融合,分析和研究姊妹艺术间的共同美学价值与联系,还注重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生态关系,包括人文学与人理工科在内的一切学科,最终实现生态式“融合”,从而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全面的发展的人,富有智慧的人。

三、生态式艺术教育对学校美育教育的启示

生态是艺术教育正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生命发展,实现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教育。在其启示下的学校美育教育以艺术教育为主体,审美教育为核心,人文教育为方向,引进科学精神,联通学科综合。它必须以生态观出发坚持“人本式”美育思想,以整体观出发创设“浸润式”美育环境,以综合观出发融合“主题式”课程教学,以对话观出发构建多方“对话式”生态关系。

(一)生态“人本式”的美育思想

美育是一种人的教育,是使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的教育。德国诗人席勒发表的《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美育”观念,力图通过美育来补缺缺失的人性。《论语》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人在经过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之后,最终只有接受艺术教育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君子”。曾繁仁教授曾对我国审美教育未来的发展作出反思,他认为美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人文教育”的方向。

不以人的发展和完美为目的的美育是没有生命力的。当我们在谈论自然环境、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时,关乎于个人和社会前进发展的教育往往被忽视其可持续发展性。而美育种的艺术教育一直担任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角色,是人们精神食粮的的重要源泉,失去精神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失去精神家园的社会是不可前进发展的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发展,生态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滕守饶在《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中指出“凡是艺术,必然蕴涵生态原型,而生态原型又是每个人心智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各式各异的艺术形态在生活中必可找到其原型,但艺术更高级的原型并不只是这种静态的图像,而是存在于人内心深层次的高级意象,一种无意识原型。那么,艺术教育就是要在人和艺术之间搭建一条生态纽带,以健康的方式引导人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接受到艺术感染和熏陶的人在无意识中将艺术与自己内心深层无意识的原型联系起来,人的气质、修养在艺术的润养中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变化,使之成为健康的人和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整体“浸润式”的美育环境

在语言学习中有一种“浸入式”教学模式,是让孩子“浸泡”在语言环境中学习,从而获得语言能力。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其“才能教育”中就指出优良的教育环境对儿童学习音乐的重要性,他强调“人是环境之子”,认为只要能为幼儿提供如同母语环境相似的音乐环境,让儿童每日沉浸其中,那么他们就可以像学会本国语言那样轻松地学习和喜爱音乐。同样,在美育教育中也运用此方法,让学生“浸泡”在美的环境中自然成长,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审美趣味,提升审美素养能达到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生态艺术教育认为,符合生态原理的融合必须要树立起全局观、整体观。美育教育需从顶层设计与管理、美育课程体系与模式、美育课程资源与教材、美育师资建设与培育、美育环境与社会资源等全方位整体布局。“1、2、3 + ”模式构建美育生态圈,以一个学科或一个人文主题为切入点,使教师、学生形成双边对话,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助力线上、线下美育资源联动发展,实现立体化“三位一体”的美育生态圈,即小学、初中、高中美育课程链接一体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美育教学实践一体化,学校、社会、家庭美育资源一体化。学校创设“以美感人、以景育人”文化环境,社会与家庭堅持正确审美观,传播健康的审美导向,让美的环境浸润孩子的心灵。在“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圈里,每个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份子,需要用“大而整”的思维真正从人本从发,化繁为简,多方对话,形成开放、流动的生态圈以保持其活力,“大而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endprint

(三)综合“主题式”的课程教学

人创造艺术,艺术的发展从来都是混生的。无论是我国传统乐舞、戏曲,还是西方歌剧、舞剧,都属于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活动方式。最早的原始音乐大多是“诗、乐、舞”的综合形式,书画本是一体,词曲亦不分家。德国著名作曲家瓦格纳对传统歌剧进行彻底改革时,他在乐剧中实施了“整体艺术”思想,他探索了各种条件,使所有在音乐戏剧中发挥作用的各种因素完全融合在一起。“他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应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艺术作品,如同一个生命体,音乐是心脏,诗歌是大脑、舞蹈是躯体,有了音乐的心脏活动,诗歌的大脑才不会成为机械的技艺,舞蹈的躯体才不会成为没有感情的动作,三者在相互给予中成就艺术的生命。”

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且以分科教学形式存在。过去十年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人文性,审美性,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然而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综合,多是贴标签流于形式。美育综合改革的艺术课程要突破传统艺术教育分科界限,注重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不同门类以及与其他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强调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知识技能为辅线,密切艺术与文化、科学、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之目标。 “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听觉、触觉等融为一体”。

“人文主题+(艺术、科学、生活等)”模式的美育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具有人文性的主题为核心,以美育为线轴,有机融合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每个学科提炼出与美育相关的一小点,将无数的小点进行衔接,设计成一个在人文主题统领下的综合艺术课程。充分考虑课程是否体现了“美”,同时也实现了“育”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集體备课或校本课程,深入挖掘学科之间的联系,每学期提炼1-2个主题,打磨1-2节课,慢慢积累成一套系列课程,从而形成特色教学内容,这也需要每位教师打通“整体”意识,学科之间不再界限分明,这样才能发挥集体智慧。这种贯穿“美”的人文主题教学要使各学科充分把握“美的法则”才能让整个教学富有“美的灵魂”。

(四)平等“对话式”的生态关系

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的态度,“对话式”的生态关系是不同要素之间在对话中相互激发、互生互补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在美育教育中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学生与艺术环境的对话等。按照生态原理,这种对话是在彼此力量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滕守饶举了“西瓜”和“芝麻”的例子来说明不平等的力量之间的接触是无法达到对话效果,也不能建立起生态关系。

“艺术的教学必须引进科学精神,二者的结合使艺术教育成为高级的审美教育。”不同学科之间需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无论是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之间,还是艺术与非艺术学科之间都不是简单而机械地相加,而是相互联通、相互对话、自然地融合,使各学科达到最佳组合,以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生机勃发、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最后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智慧。

在美育教学中,学生、教师、作品是三个必备要素,三者之间若要产生精彩的对话需依赖于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教师巧妙的教学艺术和引人遐思的艺术作品,三者在平等的对话中产生共鸣,得以建立生态关系。如果学生的艺术感还只是“1”而理性思维能力已经是“10”的情况下就无法产生有效对话,所以艺术课程要以培养学生艺术感为前提,而不是纯粹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才能在多方对话中碰撞出更高级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与艺术环境产生对话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美的感觉。正如那句话“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当代文学大师木心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让学生具有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面对与“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时产生共鸣,并进一步转化为美好感情的表达与创造,这也是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启示下学校美育教育是以艺术教育为主体,审美教育为核心,人文教育为方向,引进科学精神,联通学科综合,坚持“人本式”美育思想,创设“浸润式”美育环境,融合“主题式”课程教学,构建多方“对话式”生态关系的教育,以实现“美育无痕、惠及人人”的育人理想。

参考文献:

[1]滕守饶.论生态式艺术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2]滕守饶.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09(01).

[3]滕守饶.艺术教育与生态[J].美术观察,2003(05).

[4]边霞.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基本思想与实践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3(07).

[5]曾繁仁.试论生态审美教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6]曾繁仁.审美教育应有面向未来的正确态度[N].中国教育报,2011-06-24.

[7]刘琼.滕守饶的“生态式艺术教育及其美育观”[J].华夏文化,2012(04).

[8]刘桂珍.论走向综合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9]芦苇.艺术课程分科走向综合的合理性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10]马俊燕.基于生态观的音乐育人实践路径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学科教学),2016(06).

[11]李洪先,樊宝英.中国古典艺术整体美学精神的文化阐释[J].淮江论坛,2004(03).

[12]姬晨.生态音乐教育——一种新型音乐教育观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