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洪
摘 要:积极探索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破解文化馆的建设困境、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改善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能确保文化政策得以有效落实,最终为人们群众提供最佳最优的文化服务。为此,本文结合当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际情况,对当前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期為广大文化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文化馆;文化服务均等化;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66-02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发展较快,但在实际开展工作中,会出现文化服务分配不平等、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不够深入、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以及公共文化的传承及弘扬较为薄弱等等问题。因此,应构建布局合理、发展均衡、覆盖面广、全面开放的文化馆公共文化,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惠及所有人群
文化权利的本质在于平等享受。平等享有文化权利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幸福感和社会和谐程度。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否平等获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每个公民都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不分年龄、阶级和经济地位。
二是否平等参与文化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在公共文化事务管理的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有力保障,除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还在监督政策的有效执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进行考评。
文化馆作为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政策的实施者,应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认真理解公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切实保障各类人群均等享受文化服务以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
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个以自由开放为主要形式,各级群众积极参与,确保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享有的机制和网络已基本形成。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的价值评估和监督体系,特别是公众评价反馈机制。文化部“十二五”纲要中对于保障标准,覆盖水平都作了明确的界定,有许多指标已经相当具体,可执行度强,但分布更多的是体现在提供能力指标,如文化活动,免费开放率等等,它反映了参与程度或享受计划指标不足。
2.保证均等化实现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正式出台,难以形成有效的保障。目前,也只有文化部门和一些公益团体为主体在为实现均等化不不懈努力。我们需要有一部法律能够真正强制保障目标的实现,让公民基本文化权能真正的,平等地享有,不再“锦上添花”的业绩,而是依法必须予以保证的权利。
3.公共服务存在供给水平差异议。我国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体制“重城轻农”。在现行公共产品体制下,政府把大量的公共资源投入到了城市,农业积累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由于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公共服务的保障制度和机制,使公共服务供给出现不平衡和不平等的状况。我国的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地方对税收制度基本无权调整,严重削弱了县、乡两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对农业和农村的补贴较少,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自身的积累。
4.自由开放不够深入,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目前,一些地方的一些文化中心没有开放,只有在检查时开放;一些培训班打着免费的旗号,但还是收费管理,并未真正实现免费;一部分公益讲座和展览还属于组织活动,并不能实现自愿参加,平等享有,目前参加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活动的人群以少儿和老年人为主, 而往往忽略的却是占人口比重最大的中青年群体,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5.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数字化有效覆盖不足;有部分群众文化工作者对于服务受众的真实需求还不能完全了解,不能涵盖所有人群基本文化需求;部分老年人、低收入、农民工等人群尚缺乏足够的数字化技能,无法平等的接收数字化文化服务。这些制约数字化发展的问题都影响了公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策略
(一)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水平
把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作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目标,逐步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公共需要指标的平均值为基本标准,确定我国到2020 年将要达到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水平,可以得知,到达全面小康社会即中等收入水平,我国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中,公共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至少要达到3.1%,社会保障支出占GDP 的比重至少达到5.7%,政府环境保护投资至少要达到1%,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中国满足四项重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公共支出要达到GDP 的14.6%。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强化政府以下公共服务职能。
1.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校舍、教学设备、教师资源等不足得到有效解决。
2.要建立起使全体人民都享有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使“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得到有效解决。
3.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尽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服务体系;保护城市下岗职工和进程务工者的合法权益。
4.社会保障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将全体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要确实保护好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利益,使社会和谐发展。
(二)配合政府制定适用不同级别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各级文化馆可以利用多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实战经验”,根据社情民愿,以了解和评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突破口,协助并敦促政府制定不同级别的文化服务标准。联手妇联、残联、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及社会志愿者团体,成立“大公共文化服务框架”,根据实际情况配合政府制定出特别标准以确保这类人群的文化权利的平等享有。endprint
(三)引入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尝试采用法人治理治理结构,可以保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有效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事会成员需要尽可能多的吸纳基层民众代表, 应包含文化教育界、工商企业界、文化爱好者、社会文化志愿者代表和弱势群体代表( 农民工、残疾人、贫困人口) 以保证各群体的话语权。
2.应建立定期考评会议制度,如每季度(半年)邀请理事会成员评估预算和实际的服务在文化中心演出。同时,可以提出几个讨论议题,并请理事会提出建议。
3.在具体实施中,应当注意避免理事会成员涉及利益冲突,以保证其独立性,同时可参考欧美社会的普遍做法比如设立文化勋章,鼓励理事会成员积极投入公共文化事务。
4.文化馆在推行法人治理结构期间,必须注意原有运行机制的协调和改进,以便顺利实现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对接。
(四)加快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进程
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中,很多地方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城市建成了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包括当地文化最新动态、网上场馆、文心系列、文化地图版块,为市民提供文化指导、文化信息查询等服务。在此基础上,“淘文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营平台于去年七月正式上线。为了使公民更方便地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中心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细分现有文化资源共享网络,明确各级网络职能分工,加强对于不同群体的针对性,根据群众的需要设计和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2.提供数字技术培训,提高群众文化均等化水平。文化馆站应针对现实存在的“数字鸿沟”,对于老年人、低收入、农民工等群体实施文化指导和文化救助。
3.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不同的实体和数字平台上,如公交站、出租車、公共平台、微信推送信息等等进行宣传,也可以由文化中心在人群密集的场所设置电子信息屏广告宣传。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馆作为面向整个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的一个主要平台,想要实现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就需要从配合政府制定适用不同级别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引入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以及加速推进文化服务数字化进程三大点入手,从而充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吕平.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探索[J].艺术科技,2017(01).
[2]李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J].国企,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