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萍
摘 要:本文拟从日常化叙事的细节描写、固定化角色的另类诠释和怀旧情绪营造的情感共鸣对青春校园网络剧《最好的我们》进行文本分析,探讨青春校园网络剧的成功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 青春校园网络剧;最好的我们;成功因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104-0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剧习惯的改变,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网络自制剧以题材的广泛性、新颖的故事内容以及与网友的良好互动逐渐受到了大众的喜爱。2014年被称为“网络自制剧元年”,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加强网络自制剧的投入力度,其中青春校园题材也有了新的发展契机。2014年根据九夜茴同名小说《匆匆那年》改编的网络剧在搜狐视频独家播出,这是国内第一部青春校园题材网络剧,主要表现的是高中、大学时代的爱情故事。它突破了网络短剧的模式,以每集45分钟的网络长剧模式,16集的容量以周播方式播出。《匆匆那年》剧终时,单集最高点击9千多万次,总点击超过6亿,参与话题讨论的网友超过10万人次。虽然涉及高中生早恋等敏感内容,但选择了一种更隐晦的表达方式。单集投资超百万,采用了4K高清拍摄技术,成功的做到了用精良制作为网络剧的粗制滥造“正名”的初衷 。
二、《最好的我们》
2016年,是青春校园网络剧全面出击、全面突破的一年。各种青春校园题材横出,包括以写实角度讲述大学时代四个热血青春少年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加入了穿越元素的《28岁未成年》,以TFBOYS粉丝为受众打造的青春校园悬疑网络剧《超少年密码》。而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网络剧就是《最好的我们》。《最好的我们》在7月2日大结局之后,斩获近20亿的播放量。排名仅次于超级网剧《老九门》和《盗墓笔记》。这部改编自85后作家八月长安所著的同名网络畅销小说的网络剧,在2016年 4月8日,由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改编,导演刘畅拍摄,每集时长平均45分钟,以周播兩集的方式在爱奇艺视频独家播出。《最好的我们》以高中时代为背景,以耿耿和于淮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80后群体的校园生活和爱情故事,引起了80后、90后的情感共鸣。总的来说,在这一发展阶段,青春校园网络剧打破了以往网络剧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取而代之的同时,更加注重题材的新颖和内容的优化。
三、成功的原因分析
从《最好的我们》评论的词云图可见,“细节把控到位”,“良心制作”“拯救青春偶像剧”等评价均体现了网友对该剧的认可。《最好的我们》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日常化叙事的细节描写
日常化叙事接近于文学中的“新写实主义”概念,在题材上注重对平凡生活的展现,以小人物的生活琐碎与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为中心。如法国哲学家列费伏尔所说,“日常生活与一切活动都有着深刻的联系,涵盖的是有差异和冲突的一切活动……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才存在着塑造人类——亦即人的整体关系——它是一个使其成型的整体。也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影响现实总体性的关系方得以表现和实现……”①日常化的叙事不同于宏大主题的叙事,它更加关注个体价值和自身存在的意义。这点也契合了网络剧迎合网民的网络特性:碎片化、平民化,更加贴近真实生活。
《最好的我们》以青春为主题,以校园为背景,以生活内容为主进行叙事,通过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了高中生耿耿和于淮以及一众人的青春校园故事。剧中耿耿与于淮的感情,与同学之间的感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一件件琐碎而又有趣的事件中积累起来的。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积累情感,是伴随式的成长。而大量细节反复出现,在建构人物关系和推动剧情发展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于淮的出场:学生时代,起床太晚,在路上边走路边喝牛奶。这样一个细致的细节描写、日常化的叙事就给予观众亲切感。而随着感情的升温,于淮为耿耿讲题、摸她的头,眼中含笑的表情,成为窥见于淮内心秘密的动作表情细节。细节虽微,但“潜文本”的意思是于淮喜欢耿耿,但不同于男二号路星河的大胆表白,外表开朗的于淮内心深处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所以他选择沉默,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得以彰显。而“通过赋予人物一个充满意味的名字,也可隐喻人物的灵魂。”②名字也成为刻画细节的一方面,女主耿耿和男主于淮,两个人的名字合起来就是“耿耿于淮”,果然十年后,两个人谁也没有在心底里将对方彻底的放下,高中岁月应该逝去的情感如鲠在喉。“耿耿”这个名字也赋予了女主角坚持的勇气,符合她十年后依然选择在晚秋高地等待于淮的决定,正是这种日常化叙事中的细节描写,这部网络剧最终完成了“我们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我们。”这一主题的诠释。
(二)固定化角色的另类诠释
在青春校园题材中,主要角色是固定的:包括善解人意的班主任,永远不理解孩子的父母,风靡全校的男主角,学习优秀、温柔漂亮的女主角。《最好的我们》没有脱离固定化模式与角色的塑造,从爱情层面来说,依然采用了经典的“四角恋”的恋情模式。男女主人公的恋情发展是全剧的主线,男配角和女配角的加入,构成了整部剧的主要人物关系网。但相对于其他青春校园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中的人物设定相对真实。
耿耿的人生经历可以称之为“女屌丝逆袭”的故事。耿耿身上虽然具有寻常女主角天真烂漫的特质,但她突破了固定化角色的表现在于,她不是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亦不是特别漂亮的女生。由于非典,中考改革,耿耿幸运的考上了振华中学。在扎着清一色的马尾的女同学间,耿耿是唯一一个拥有“波波头”的人,所以在振华中华这个充满学霸的群体中,以独特造型出现的耿耿,自然成为一个异类。她很普通,但她也有自己的发光点。她喜欢摄影,正是这种不俗的品味与艺术观让她获得了路星河的青睐。她不够优秀,但是她足够努力,十年的光阴让她明确自我。她执着于爱情,敢于追求。这样的故事堪称励志典型,符合网民受众心理特征,也成功突破角色定位。endprint
耿耿和于淮是成正相反的发展趋势成长,最初的于淮完全符合青春校园男主角的设定,是一个优秀善良的男生,爱好打篮球、打游戏,除却得到了耿耿的爱慕,还吸引了班里的文艺委员文潇潇的目光。这个角色的突破性在于呈现了于淮的软弱和不堪。面对家庭的巨大变革和高考的失利,于淮是自卑的。对于生活的不可知和不可控,未来的不确定,于淮内心是惶恐的。但这样的角色塑造才更显真实,更加具有张力。作为男女主角,耿耿和于淮都明确了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他们始终没有踏入早恋的雷区,这也成为这部网剧的一大特色。
(三)怀旧情绪营造的情感共鸣
从网络剧的受众画像可以看出,“网络剧受众以女性为主,男性市场仍有较大开发空间。90后是网剧最主要的观众,而45岁以上的群体则基本不看网剧。学生占比例超过50%,大学生、研究生是主要群體。”③网络剧的主力军是以年轻人为代表的群体。而青春校园题材符合当下观看群体的口味。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失意,影视剧中拥有梦想,拥有无限活力的青春时光:中学时代、大学时代成为无限缅怀的人生篇章。“怀旧”情绪是当下青春校园剧的情感基调,更是青春校园网络剧的最大卖点。
所以《最好的我们》成功之处在于继承了青春校园题材惯有的模式,成功地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潜藏的欲望,并让观众在观看中得到一种释放性的满足。除却男女主演与角色的高匹配度之外,整部剧用现在的视角去审视过去的青春回忆,在以女主角耿耿为叙述主体建构的本文世界,引导着观众进入耿耿视角下的校园生活,满足了已经脱离校园的人群的期待,是一则成人世界的童话。《最好的我们》中不乏班级同桌,蓝色校服、白球鞋这些青春题材的典型化符号,还添加了专属于80后成长的时代符号:非典事件、刘翔110米跨栏夺冠,以及耿耿梦境中出现的对于《情深深雨蒙蒙》的戏仿,让观众首先认识剧中的人物,进而从他者的故事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按照自己的本性“拥抱”一些与自己同类的因素,形成深刻的自我意识,最终达成情感共鸣,完成对青春岁月的追忆。
总的来说,《最好的我们》虽然在剧本改编上增加了男二号“路星河”这个角色和有关的故事情节,将林杨更名为“周末”,将“凌翔茜”隐去,将“陈雪君和于淮的故事”扩大化,以增加戏剧性和可看性。但在整体剧情上力求对原著的还原,男女主角没有跨出早恋的雷区,而是以朋友的名义关心爱护着那个人,将属于80后的高中生活与当下记忆中的时光相贴合。所以这才是《最好的我们》能够成为“品质网剧”的真正原因。
四、窥视青春网络剧的发展录像
“青春”两个字承载着每个人必经的成长体验和生活经历,在以“青春成长”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呈现了各种各样的青春模样,但无论是创伤性体验,还是励志青春,这些青春经验都充满了现实社会的折射。
青春校园题材不是一个新题材,但是如何让这个旧题材焕发出新活力,是青春校园网络剧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匆匆那年》和《最好的我们》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虽然它们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但是它们同样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匆匆那年》中编剧虽然一改小说中的虐心桥段,使得情节更为柔和。尽管如此,剧中陈寻的变心,方茴的自甘堕落和堕胎桥段,都使整个故事走向了一种悲伤的、极端的不可控的局面。《最好的我们》以真实取胜,却也过于平淡,能引起一时的流量,却没有重复观看的价值。
四、结语
“在目前自制剧29种类型题材中,偶像、悬疑、青春/校园、古装/宫廷/宫斗、科幻、情景类共占29.6%的市场份额”④,由此可以看出青春网络剧依然拥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但很明显三角恋的剧情和意外怀孕的情节如同韩剧的旧三宝:车祸,癌症,医不好一样,让观众有抵触心理。同时青春题材同质化现象严重,受众容易审美疲劳,转移注意力。青春网络剧想要获得持续发展,内容与故事依然是网络剧制胜的关键,但同时不同忽视网络层面的互动性,要熟悉网友的观看习惯和偏好,注重网友的参与积极性。从目前的发展趋势,青春校园网络剧接下来的走向依旧是以网络热门或小有名气的小说为主,并以实现文学作品和网络剧共赢的良好局面为目标。而如何以崭新的姿态建构80后、90后集体的青春记忆,以特定时间段的历史事件勾连起个体的青春回忆,如何把握商业噱头和艺术行为间的平衡,是网络剧仍然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2005: 390.
②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191.
③④新传智库.乐视视频——2016网络自制剧行业白皮书,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