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2017-10-22 09:12许慧君赵春花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女性主义

许慧君+赵春花

摘 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剖析这部作品,首先结合文本分析了爱玛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追求虚无浪漫爱情的最终失败和无力解脱的物质透支,进而从父权制下社会女性的从属地位、爱玛女性主义觉醒的不彻底性两个方面阐明了爱玛悲剧命运的原因,旨在唤醒人们心中对女性这一社会群体的重新认识,重新思考两性平等这一话题,呼吁人们更加关心女性群体。

关键词:女性主义;爱玛;悲剧;不彻底性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054-02

一、引言

長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法国文学宝库中绚烂的文学经典。作者用他简洁而细腻的笔触再现了19世纪法国的外省生活场景,描绘了鲜明逼真的人物形象,具有巨大的揭露意义,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部优秀作品。自译介以来,居斯达夫·福楼拜的相关作品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宗教观和与国内外相似作品中人物的对比分析。如马雅楠在《《包法利夫人》与《活着》两部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比较研究》中,文章从死亡意识这一主题切入,对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中国作家余华的《活着》两部作品中的死亡意识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两位作家对死亡的理解和不同的叙事方式。展现他们共同的死亡书写方式和不同的风貌及成因。但是,国内对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爱玛悲剧命运的研究不多。本文将以此角度来探讨福楼拜笔下爱玛这一人物塑造的划时代意义,为品读同时期法国现实主义的小说提供启示。

二、爱玛悲剧命运的表现

(一)追求虚无浪漫爱情的最终失败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由于自幼受到修道院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滋养了她对爱情虚无和疯狂追求的念头。她以自己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为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一路追寻,在这途中她慢慢迷失了自己,给自己戴上了枷锁,并最终因追梦的失败而走向毁灭。

在嫁与包法利医生作续弦夫人之后,爱玛不堪忍受枯燥、无激情的家庭生活。她想要获得爱,实现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因此她把希望转嫁给了情人。她先后有两个情人,莱昂与罗道尔弗。在永镇她与莱昂发生了一段爱情,但莱昂很快因为个人前程离开了她而前往了巴黎。很快她发现自己的生活又重回了单调和无趣。然后她遇到了罗道尔弗——当地的一个乡绅,随后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她变得越来越厌倦了她那索然无趣的丈夫,继而打算与罗道尔弗私奔。但是,罗道尔弗冷眼相待,抛弃了她。在巴黎与莱昂的一次偶然相遇后,两人旧情复燃。爱玛又开始了与莱昂的幽会,过起了奢侈的生活。她欠债越来越多,最终债台高筑,情人最终抛弃了她。

爱玛的两段婚外情都是失败的追求浪漫爱情的探险。

(二)无力解脱的物质透支

在一次参加了侯爵的晚会后,她明白那才是她想要华丽高贵的生活。“俄毕萨尔之行给她的生活里凿开了一个洞眼,就像暴风雨在一夜之间使山岩裂开一道道缝隙似的。然而夏尔还和以前一样木讷、思想平庸。她不满家庭生活,幻想追求理想的爱情。她涉足上流社会,那种糜烂生活和庸俗卑劣的环境腐蚀了她的灵魂,对奢华生活的向往和肉体上的需要使她走上了堕落的道路。为了取悦莱昂,维持奢华的生活。她挥霍了丈夫的财产,还借了高利贷。后来莱昂对她生厌、高利贷向她逼债。她终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

三、爱玛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一)父权制社会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生活的时代是男权至上的时代,当时的女性根本就没有自由,妇女在社会上是处于从属地位的,一切的行为举止都需要按照丈夫和父亲的标准。

在很小的时候,爱玛被父亲送进了修道院,在那里爱玛受到了修道院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熏陶,滋养了她对浪漫、传奇爱情的向往念头。爱玛逐渐对修道院的乏味生活感到厌烦,死板的教条制度与她渴望的自由背道而驰,所以父亲将其接回了家。后来在父亲查理的搭桥引线后成为当乡镇医生夏尔·包法利的续弦夫人。在结婚以后,爱玛成为了“包法利夫人”,也因此不得不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成为人妻、人母。包法利夫人在分娩成为母亲前,生儿子的愿望十分强烈。她深知:男孩生下来就自然成为社会的主流,而女孩就注定和她一样为自己的幸福而无奈地在男权社会里拼搏挣扎。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爱玛心中对社会环境下两性不平等的恨意和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男孩”来获得自由之身摆脱他人的控制和约束。

(二)爱玛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不彻底性

主人公爱玛对父权制社会下的反抗体现在她的女性意识的萌芽上。小说所处的时代,当时的女性根本没有自由,一切都需要依附在丈夫和父亲身上。可在当时,男性可以在外面寻欢作乐,女性却不被允许越雷池一步。但是小说中,主人公爱玛却是十分主动和热切的,她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和物质生活,甚至还有性爱,这些大胆的追求都充分体现了她身上的女性意识的萌芽。

然而,爱玛身上的女性意识觉醒具有很明显的不彻底性。首先体现在她自身远离现实,追求梦幻的理想。爱玛一生的经历和最终的悲剧结局令人唏嘘,自始至终,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欲望蒙蔽了她理性的双眼。支配着她,使她透支了自己的能力和激情,最终走向毁灭。

其次体现在她理想实现方式的选择错误。从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分析来看,女性理想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爱与本分、乐天知命,满足于做贤妻良母,这是男性所倡导的理想而标准的女性形象。如《李尔王》中的考狄利亚。(2)自我的实现。这类女性通过自我奋斗,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并要求男女在精神、地位上的平等。如《简爱》中的简·爱。(3)转嫁、寄托他人,主要是丈夫、孩子、情人,也就是理想转嫁型,爱玛就属于这一种类型。“女性在年幼时是个独立的人,然而随着注意力向男性、恋爱、婚姻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她逐渐放弃了自我,从独立的个体变成了被动的客体。她们成为了家庭的牺牲品。但是平庸的丈夫却屡屡让爱玛失望;于是,在对丈夫绝望之后,爱玛又把理想转嫁到生儿子上。但事与愿违,她生了一个女儿,然而在一次次转嫁失败后,充满幻想和激情的爱玛仍不愿意认命,再次寻找理想的寄托——情人,可是两次婚外情都没有给爱玛带来她想要的生活和爱情。

因此,爱玛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她自身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不彻底性。

四、结语

女主人公爱玛十分向往爱情和美好的生活,并依靠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积极大胆地和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权制度进行斗争。于是,她大胆地站在世俗观念的对立面,积极地采取各种方式极力反抗着。但是,爱玛自身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具有不彻底性,她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现实情况,并缺乏对现实的理性认识。最终她的叛逆与反抗以失败结尾,而她自身也选择了死亡。所以说,爱玛在追寻理想爱情的路上并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男权制度的束缚,导致自己人生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说明了一切的精神、理想追求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换言之,要想拥有追求理想爱情的基础和保障,经济上就一定要独立。生活在父权制社会背景下的爱玛,从小依附着父亲生活着,结婚后的包法利夫人仍然依附着丈夫生活着。爱玛自身没有任何可以谋生的本领,也无法承担生活中的苦。此外,婚后的女性需要肩负起“相夫教子”的女性责任。而爱玛很少照顾自己的惟一女儿。作为现代女性,追求爱情的权力不能被剥夺,但不能让爱情成为我们的全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成为让人尊重、被人敬爱的女性。

参考文献:

[1]Jenn McCollum.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J],2014.

[2]尚玉峰.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成因[J].长城,2011(08).

[3]肖慧.亚当·彼德》中女性主义解读[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4]王渭清.中国古代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衍生——以生殖崇拜和原始墓葬为考察中心[J].安康学院学报,201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爱玛女性主义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
《爱玛》书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