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材与观念——基于“材料论”的当代中国画的创新表现

2017-10-22 07:29张昊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国画观念

张昊

摘 要:在观念化、边缘化的艺术语境之下,传统中国画逐渐从注重造型、色彩具象表达的绘画艺术,衍化为边界更为模糊的泛绘画艺术;从技巧的追求演变为对综合性媒材的特征性发挥,从而寻找突破性的表达空间。本文基于当代中国画在绘画材料层面的创新,对这一变革现象展开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材料论;中国画;观念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049-01

21世纪以来,中国画创作者迎来了划时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与精神解放。从本质上来看,国画的创新是以传统样本为参照,从视觉及材料的选取上朝着“形而上学”的方向发展。因而,真正具有变革意义的创新必然要首先用材料说话,让媒材“发声”。当代的中国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面貌,其一是对传统国画表现形式的继承式发展,这种方式所依存的仍是千百年来国画的固有表达空间。创作者通过技法的改变,来达到形式上的变化;其二则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画家注意到的,从绘画材料本身入手,突破传统国画的表达载体及话语空间。从而建构起真正能够同开放性艺术发生对话的语言体系。从这个角度看,当代中国画正逐渐迈入“媒材”的时代。

传统中国画始终以“笔墨”为唯一的表达内核,在其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任何一次创新皆是基于笔墨的变法,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画的发展创新渠道。现代艺术理论认为,艺术创作是围绕媒材而展开的,所谓媒材,即创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材料介质。譬如中国画的媒材包括以毛笔、水、墨、颜料等组成的材料,以纸面、绢面等组成的媒介,同时还包括形式化的媒材组件,如书法、篆刻、装裱等。绘画创作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媒材为语言的表达过程,不僅要体现以笔墨为核心的绘画性,也应注重多元化媒材综合表现的艺术性。真正的绘画艺术应彻底解放传统观念枷锁,抛除固有范式,发挥创作者主体自由表达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当代水墨画家成忠臣的作品,正是基于对媒材的创新与重构,同时发挥材料的特性来进行创作。他的云南重彩系列,重色块、肌理,设色明丽,极富装饰性。并且在部分作品中还加入金属颜料、岩彩等材料,由此产生更为多元化的肌理效果,在题材选取上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性特征。此外,部分画家在强调画面色度及肌理语言的同时,还以装饰性手法,借助印、堆、埋等手法,使得画面更具表现力及视觉冲击力。当下,增加和改变笔墨的范畴已逐渐成为共识,不必恪守传统书法性笔墨的用笔方式及理念。左正尧立足于“媒材论”,提出“中国纸墨”的概念,将传统“笔墨”观念置换为“纸墨”。这一论调较为清晰地对中国画观念封闭性提出反思,使得当代中国画更具开放性、包容性以及文化延展性。

中国画的创作进入后现代及后工业时代之后,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受众客体,都开始以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各种颠覆性变革。从最初以审美视觉体验为追求,到艺术家能够自觉、主动地思考个体的独立思维精神的表达,无论自然、生态、伦理、人性、宗教,皆可成为观照对象。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笔墨自然难以为艺术家提供更为宽泛的表达载体。于是,基于笔墨的媒材创新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者的艺术试验。如部分画家从观念艺术角度看待笔墨,将其视作观念的传递符号,所有的嬉笑怒骂通过笔触的舒缓纵逸传达出来,并且将多种物质媒材引入多维空间,抽空笔墨的物理属性。这种改变是传统的思维方式所无法解决的,须以肯定差异文化为前提,所以必须强调观念的符号化,其功能的开放性和多义性为中国画的现代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将传统中国画的符号与现代观念艺术相结合,突破传统中国画的欣赏美学观念,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一切创新形式的产生都要以领悟艺术的真谛为前提,只有符合艺术本身观念发展的变革,才能符合创造和发现美的艺术本意。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传统,以新的符合时代观念的艺术形式去表现出自我观念和感觉。唯有如此,才能使得中国画的固有形式得到创新。而当代中国画的观念创新不仅是建立在以“纸墨”为核心的形式化创新,更应跳出这一材料局限,寻找更多媒材创新的可能。王天德的作品《数码系列》打破了纸墨的平面性。通过使用烟头烧掉文字使文字的形体具备独特的空间感,然后再衬一张完整的文字作品在资烧镂空的作品下面,让光线透过两者之间的空隙使底部的文字隐约可见。戴光郁的作品《吸纳·冥想》对笔墨做了全新的阐释,把笔墨的书写性消解得最为彻底。他直接将笔墨用于行为艺术,他把毛笔和宣纸看做是一种可用的媒材并非神圣的传统文化资源,他甚至邀请市民观看,参与制作,使中国画变得世俗化、平民化。

20世纪以来,西方以现代主义为基础的绘画形式发展至今,其在艺术史上的使命正在逐渐减弱,这己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传统形态的视觉文化正在向着当代形态的视觉效果进行转变,其实质是从内容主导型向形式主导型的转变。视觉方面是从传统绘画中的“看什么”转变成现在艺术的“怎么看”。这一效应体现在当代中国画上则是,画家逐渐摆脱了“笔墨至上”的观点,有意识地减弱了由笔墨所带来的精神重负。从而获得比传统绘画更具独立、自主、开放的思维和精神空间。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画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中国画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中国画的终结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观念一变天地宽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中国古代竞渡观念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