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童+郑欣悦
摘 要:青年旅舍作为一种新兴的住宿类型,大部分是旧建筑改建形成的。本文通过分析改建型青年旅舍的功能空间结构布局,室内设计的各大要素来总结设计方法和原则。对今后的研究者有一个辅助的作用。
关键词:北京地区;青年旅舍;改建型
中图分类号:TU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041-01
一、北京地区青年旅舍的整体概况
青年旅舍是提供给学生、工人以及旅行者住宿和饮食的建筑。1912年,世界上第一个青年旅舍在德国的一个废弃古堡中诞生。其建立旨在为学生和青少年以及现在很多中青年背包客等一切有年轻心态的旅客提供“安全、经济、卫生、隐私、环保”的住宿环境。同时,也有利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青年之间的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北京地区的青年旅舍由于北京城市地位的特殊性,大多数为四合院改建,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四合院的面积有一定的限制,那对于公共空间的安排规划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北京地區改建型青年旅舍公共空间的设计分析
(一)改建型青年旅舍公共空间的结构布局
作为改建型青年旅舍的公共空间,面积可以不大,但是功能分区的结构规划一定是要合理的。然而对于原有建筑的室内空间的改动是不容易的,北京地区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其通常分为前后两个院落空间,中轴对称布置,居中的正方最为尊崇,其余各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连接。同时,建筑庭院较方阔,尺度宜人,营造适宜的室外生活空间。
青年旅舍公共空间分为入口接待、餐饮聚会、学习工作、休闲娱乐、基础生活功能四个空间。改建型的青年旅舍公共空间功能分区都比较集中,入口接待空间普遍偏小,基本上是开门见山型的,这种形式的入口接待空间在视觉上对于青年旅行者来讲是不用费力寻找的,但是有时这种过于狭小的接待空间无法给旅客设置等候休息处,导致空间的拥挤。餐饮聚会、学习工作、休闲娱乐、基础生活这几个功能空间在北京改建型青年旅舍公共空间里界限并不清晰,通常混合使用,而且功能间互相影响,降低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由于大多数青年旅舍将四合院的庭院作为青年旅舍的公共空间用地,面积有限,再加上北京地区的青年旅舍并不强调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所以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这点需要像国外的改建型青年旅舍公共空间设计汲取优点。
(二)影响改建型青年旅舍公共空间设计好坏的要素分析
影响青年旅舍公共空间设计的主要有光影、材质、色彩、装饰、绿化几大要素。首先从光影上来讲,自然光和人工光源要交相呼应,自然光的摄入面积不能太小,人工光源的整体色调要在能够保证夜晚照明的基础上调节气氛才好。其次从材质上来说,公共空间内的界面材质要符合整体的设计风格,想要体现老北京的韵味儿,就可以采用原材料外露的原木来分割空间,而家具饰品的材质则可以活跃气氛选用偏现代的风格都是可以的。色彩这一项在设计中是最难驾驭的,主色调的选取很关键,色彩是给旅客留下第一印象最直接的一方面,冷暖色调的不同心情也会不同,点缀色彩一定不能过于凌乱,点到为止即可。室内的装饰设计也是有讲究的,青年旅舍是要体现文艺和趣味的,一些店主很喜欢将各种文艺的装饰品摆放在公共空间的各个地方,这会适得其反,要注意选择性的装饰。绿化就不必多说,每个公共空间都会有植物的出现,旅行就是要身心舒畅,绿植的出现会给人一种放松舒适的心情,从而降低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促进住客之间的交流,也体现了国际青年旅舍的创办宗旨。
三、北京地区改建型青年旅舍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一)符合住客心理需求
首先要了解住客的真正心理需求是什么,作为青年旅舍本身来讲,受众群体大多数为青年人,青年人选择青年旅舍大概是因为价格实惠,环境优美,还能交到朋友。青年旅舍青年旅舍中的公共空间作为最主要的部分,即使是改建型也不能马虎,要尽量满足各种空间的需求,即使面积小,界限也要够明确。而且他作为一个国际性的住宿组织,促进各国青年的交流互动是最主要的,要从受众群体的最深处发掘哪种功能设计才是最适合他们,是他们最需要的。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公共空间设计。
(二)院落的合理利用
之前说北京地区青年旅舍公共空间的选用基本上都是四合院的庭院,大部分的店主选择在庭院搭建玻璃房来明确公共空间的范围,这种形式是好的,可是界面材质的选用确实欠考虑,在北方地区这种冬天冷夏天热的环境下,玻璃材质的隔断冬天不抗风,夏天不防晒,这样就降低了空间的使用率,失去了意义所在。可以从人体工学上对材质的选用进行考量。室外公共空间也是要有的,但是建议不要过多的占用庭院,其实四合院的房顶也是可以进行利用的,想北平小院国际青年旅舍,他的室外空间就是选择的房顶,营造了一个小型花园,这样既扩大了庭院内的公共空间又不会浪费房顶的资源,这是一举两得的设计。
四、结语
通过对北京地区改建型青年旅舍公共空间设计的分析,总结出其优势和劣势,希望北京地区改建型青年旅舍可以在设计规划时可以考虑到以上几点,从而做出更好的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剑萍.谈青年旅舍设计[J].南方建筑,2004(05).
[2]杨·盖尔,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Life between buildings[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程大锦,刘从红(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