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经贸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2017-10-22 07:52王超
中国经贸 2017年19期
关键词:制造业韩国日本

王超

2017年日韩经济有喜有忧,日本制造业回归,韩国制造业加速外移,产业结构调整蕴含招商引资机遇。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2016年12月公布的调查显示,针对今后3年左右有望开展业务的国家,列举中国的日企数量同比增加3.2个百分点,增至42.0%。其中,有67.0%的日本制造业企业对中国市场今后的增长潜力充满期待,62.4%把当前中国的市场规模列举为有望进行投资的理由。另一方面,“萨德”入韩使举步维艰的韩国经济雪上加霜。日前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宣布成立“对华贸易受损特别援助团”,召集半导体、汽车、石化等11个主要行业以及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韩国贸易保险公社等政府属下的贸易促进机构,共商因“萨德”入韩造成的贸易困境的解决之道。

一、日本经济大起大落,未来走势仍不明朗

2016年,安倍经济学边际效应衰减,国内外需求长期不振,日元持续升值更让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安倍政府不断推出短期刺激经济新措施,但效果有限,日本经济并未重现2013年的强劲复苏,经济长期萎靡的趋势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占GDP60%的私人消费相对疲弱、企业设备投资不振、制造业扩张放缓、通缩局面严峻。经济不景气直接影响进出口。据日本财务省统计显示,2016年,日本对中国进出口总额29.51万亿日元(约合1.86万亿人民币),减少10%。其中出口12.36万亿日元(约合7810亿人民币),下降6.5%,连续2年减少;进口17.15万亿日元(约合1.08万亿人民币),减少12.4%,时隔7年减少。其中,进口服装及饰品、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半导体等电子元件分别减少16.6%、12.3%和25%。

2017年,日本经济运行仍不透明。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日本综研、三菱UFJ调查咨询株式会社等较为乐观,认为2017年日本经济运行将延续缓慢恢复势头,GDP实现正增长。个人消费逐渐恢复,但物价由降转升,从而抑制个人消费增长。公共投资持续增加,第二次补正预算的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将拉动0.3%的经济增长。企业效益改善,研发经费投入增加,以弥补人手不足、维持竞争力、设备更新改造等为目的的投资有所增加;海外转移的速度保持稳定。出口增长势头渐缓,进口持续改善。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经济研究机构对“特朗普风险”的担忧也与日剧增。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分析师认为,美国新政府是否倾向于保护主义,是否采取弱化美元的政策对日本经济来说蕴含风险。

二、韩国经济低迷,政局动荡前景难料

2016年韩国出口低迷,商业投资疲软,占韩国GDP20%的三星公司摇摇欲坠,韩国最大的海运公司破产。韩国政府试图以政府投资促进建筑业繁荣,以此引领经济复苏,但效果不显。

自从朴槿惠因亲信干政丑闻被弹劾后,韩国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国会表决后,韩国消费者信心降至7年来低点,政局动荡或将给经济运行带来剧烈波动或重大影响。韩国航运、造船、钢铁、建筑及石油化工等“所谓的供应过剩行业”不得不进行重组,重组必将导致大规模裁员,有可能削弱消费者信心。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2016年出口额为4955亿美元,同比下降5.9%,出口额连续两年下降,这是该国历史上近58年来的首次。进口总额为4057亿美元,比前一年減少7.1%。

国内政局影响了韩国经济改革的正常进行,拖累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韩国曾提出创造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改革计划、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计划等,但都已失去执行力。“制造业革新3.0”政策也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韩国经济学家预测,2017年韩国经济将进入“长期低增长”,2017年将是韩国经济改革的最后机会,甚至《2017年韩国经济大预测》一书指出2017年韩国可能出现经济危机。为应对不利局面,韩国政府紧急出台“2017年经济政策方向”,希望通过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改善民生,提振经济。

韩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官柳一镐表示,将在2017年提前执行政府预算,以拉动内需。所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对2017年国内经济形势较为乐观,认为随着世界贸易环境改善、油价上涨,2017年韩国出口有望增长2.9%,进口有望增长7.2%。而美国彭博社信息机构发布1月份市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24个被调查的对象国中,韩国表现出萎缩态势。

三、日韩经济蕴藏变数,产业调整迎来机遇

日本和韩国是我国主要外资来源地之一,及时准确把握日韩企业在华投资动向,有针对性招商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1.日企在华出口下降,加强开拓消费市场

中国日本商会作为第一家在华外国商会,每年都发布《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白皮书》。据2016年《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白皮书》显示,近年来,受人工费上涨、用工荒等影响,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呈现出下降趋势。对出口型企业来说,中国的优势在逐渐减弱。内销型企业则将中国视为有潜力的市场,预计今后将继续加强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也出现由价值链中低端转向中高端、由制造业转向非制造业的变化。中国日本商会表示,日资企业开拓消费领域市场积极性高涨,日本企业将扩大对中国国内的超市服务、教育服务和养老产业等市场投放力度。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17年1月发表的《2016年度亚洲、大洋洲日资企业实况调查》显示,未来1-2年业务将缩小或转移、撤退的在华日企比例为7.2%,比去年下降3.4个百分点;而表示扩大的日企比例为40.1%,比去年增加2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在制造业中,食品、化学和医药、运输机械设备(汽车)等内销比例较高的企业,扩大的积极性高,而出口比例高达71.2%的纤维行业只有19.1%的企业表示未来1-2年将扩大业务。在非制造业中,内销比例较高的批发、零售业日企,54.7%的企业有意在未来1-2年扩大业务,通信、软件业尽管内销比例低于非制造业平均水平,但高达65%的企业有意扩大业务。同时日企在SUV汽车、欧美风味食材、啤酒、文化体验、护理等方面也在寻找机会。endprint

总体来说,日本企业的投资关注点,正随着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而有所调整。JETRO北京代表处田端详久表示,“对日企来说,比起在中国生产,更关注在中国销售。企业更关注销售、服务网络建设,相对来说,投资设立工厂的项目会比较少。”

2.日本制造业回归中国,韩国制造业加速外移

(1)日本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出现回归中国趋势

“安倍经济学”已步入第五年,产业升级明显加速,目前日本制造业海外生产比率已接近1/5。社会资源继续向企业部门转移,日本企业所掌握的金融资产、现金以及经常利润等均创下历史新高,这为企业主导产业创新与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转型打下良好基础。

日本企业开始抛弃已经沦为低端制造业的家电等产业,转变为全力投入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新能源、物联网、机器人、高科技硬件、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汤森路透发布的《2016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美国和日本分别以39席和34席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只有华为一家入选。日本在创新方面拥有的强劲底力可见一斑。

日本经常收支继续保持盈余状态,但其结构特征已由传统的贸易赢利模式转变为海外投资赢利模式。海外投资的利润回流及专利收入正在成为支撑日本经常收支保持盈余的重要支柱。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日本政府为推动服务贸易所进行的投资也成为拉动国内投资的重要引擎,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契机。

在日元汇率稳定、智能手机需求旺盛、中国需求回暖的情况下,日本制造业者对华投资信心随之回升。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2016年12月公布的调查显示,针对今后3年左右有望开展业务的国家,列举中国的日企数量同比增加3.2个百分点,增至42.0%。其中,有67.0%的日本制造业企业对中国市场今后的增长潜力充满期待,62.4%把当前中国的市场规模列举为有望進行投资的理由。JBIC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华投资的日企看重中国市场的原因主要有6个,分别是“市场的成长性”(67.0%)、“市场规模”(62.4%)、“组装工厂的配套能力”(22.8%)、“产业聚集程度”(18.3%)、“低廉劳动力成本”(12.7%)和“向第三国出口”(12.7%)。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2016年12月发布了针对进驻亚太20个国家和地区的4642家日资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17年在中国扩大业务的意愿达到了40.1%,比上一年提高2个百分点。中国人工费上涨速度放缓成为日本企业改变态度的原因。2015年度至2016年度中国的加薪率(所有行业平均)为6.1%,2017年度预计控制在5.7%以下。日本制造业出现了“回归中国”的趋势。

(2)韩国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制造业加速外移

韩国几大家族财阀企业把握韩国经济命脉,其营业额占韩国GDP60%,最近却连遭各种冲击:三星陷入“手机爆炸门”,现代汽车工人罢工,乐天会长涉嫌贪污,韩进海运已申请破产。韩进海运和现代商船合并方案的讨论拉开了韩国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而后,石化企业、钢铁企业等也被政府列为结构调整名单。

韩国意欲通过经济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技术革新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但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造船业和海运业亏损继续增大。据预测,韩国产业结构调整欲取得成效,至少需3-5年时间。另一方面,家电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将生产基地加速转往越南,现代汽车等不断提高海外生产量。韩国制造业面临空洞化危机,有可能进入滞胀时代。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造业韩国日本
探寻日本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日本神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