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吴军
中国的收藏史上,名家辈出,其醉心于收藏之事,搜罗佳品,不遗余力,孜孜不倦,至死不渝。虽然醉心于收藏之中,各有所好,收藏的方式和范围各不相同,结局也相去甚远,但是,他们的文化情怀和情趣却大致相仿,以古人的智慧来丰富生活,古为今用,达到了求索与玩味的谐和。
乾隆:三希堂内观自在
收藏可以满足个人的癖好,充实精神,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以以此来养生益寿。清朝的乾隆皇帝日理万机,当了长达六十余年的皇帝,他从收藏的艺术品中寻求着精神的契合与满足,从收藏佳作中感悟到静逸、灵秀、浪漫的气息,领略着藏品之美的妙不可言,修身养性。故宫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是乾隆皇帝游目骋怀、欣赏藏品之美的最佳之处,充满着无尽的文化乐趣。乾隆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藏于此,闲暇時尽情展玩,爱不释手。他一生中对《快雪时晴帖》的题跋达七十三次。“三希堂”的东墙上悬挂着乾隆亲笔题写的“怀抱观古今,深心托毫素”的对联,西墙上是郎世宁、金廷标合画的《人物观花图》,他在这里心旷神怡。活了八十九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年寿最高的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收藏家和最懂得以收藏之品来养生的皇帝。
周亮工:保护一段历史
有的人痴爱收藏是因为热爱艺术、保护文物。文物是珍贵的文化财富,是时代发展的文脉,不仅能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更能从这些带有时代痕迹的佳作中认识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因此,历代的优秀作品,无疑具有文物价值,收藏它们就是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尤其是在动荡的时代,文化遭摧残、被破坏,散佚零落,更是成为有识之士的扼腕痛惜之事。明末清初,社会鼎革,许多江南士人不惜壮烈捐躯,或遁入山林,以书画寄托情怀,隐居终老。兵荒马乱之时,周亮工悉心搜集这些人富有民族气节的书画墨迹、印痕,以珍存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真相。周亮工根据亲身闻见和收藏之品,写下了《读画录》《印人传》《赖古堂书画跋》等,以明“铮铮佼佼,正不乏人”(张遗:《读画录序》),成为明清之际社会生活的难得史料。
赵孟頫:以古为师
有的人醉心于收藏是以古人为师,汲取艺术营养。具有这种收藏目的的藏家,尤以文人和书画家居多。宋朝的米芾不断品评所藏的古代书画珍品,在欣赏中启发自己的才思,并写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海岳题跋》《宝章待访录》等,描述自己的学习心得。他在《画史》中写道:“山水有无穷之趣,尤是烟云雾景为佳”,“董源峰顶不工,绝涧危径,幽壑荒迥,率多真意”,对他的创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元朝的赵孟頫也是一个收藏家,他曾欣赏、收藏和品题过不少古代书画名迹,如晋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秋嶂横云图》,唐朝韩滉的《五牛图》、王维的《松岩石室图》、李思训的《蓬山玉观图》,还有五代董源的《溪岸图》,宋朝的《秋山行旅图》等。他还藏有数本《定武兰亭帖》,以及宋朝的《淳化阁帖》等。这些珍贵的收藏,成为赵孟頫经常临摹的珍品,他不仅鉴定来源,考其传承,总结其艺术成就,用心品题,而且还记述自己的心灵感受,抒写文人忧国伤时的情怀。他曾在《题苏轼书醉翁亭记》中说写道:“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收藏的藏以致用让赵孟頫师法古人,心摹手追,技艺大进,创作的《红衣罗汉图》《人骑图》《洞庭东山图》等,也明显有着晋唐书画家的遗风。赵孟頫提出的“作画贵有古意”,更是他收藏古代书画并认真学习前人而发自内心的感受。
平步青:积累文化财富
明清时期,文人收藏之风尤甚,当时,文人的收藏大多是积累文化财富,自娱并娱人,丰富审美内涵,增添生活乐趣,使生活有文雅气息,因此,营造环境美和书卷之气,当时十分流行。
平步青是清朝末年浙江绍兴人,咸丰五年(1855年)考中举人,同治年间,他又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做编修,并做过多年的江西粮道之职。平步青在三十多岁的时候辞官回乡,专门从事著述。不仅是清朝末年著名的藏书家,而且,他还是利用自己的藏书而勤奋著书的人,在平步青去世数十年之后,当他所著的史书在世上广为流传时,人们才看到了他非常卓越的才华和思想,对于平步青,人们不仅称他为藏书家,还公认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史学家。
其藏书有两万卷之多,他日夜览读,不论春夏秋冬,从不停歇。
平步青的夫人希望他能够在藏书和读书之余进行著书立说,于是,有一天,她就笑着对平步青说:“空费日力,胡不自著书,而耘人田为?”意思是说,只是读书而不著书是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太可惜了。平步青听了夫人的话,笑而不答。其实,平步青在读书时,他在每部书的字里行间,都写满了许多文字,或引经据典,或勘正谬误,誊录出来即成篇章。其实,这正是平步青在著书立说,他是通过把读书时的感想和见识写在书上而著书的。
平步青的为学之道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他重视明朝野史的史料价值,并认真考订其利弊,而且,他能发前人未发之言,如他编著了记述清朝末年的时事的《纪光绪纪元》《英吉利考》《曾国藩奏天津教案》等,这都是无人问津的学术领域。
由于平步青学识渊博,拜他为师的弟子也很多。清朝桐城派的古文家吴汝纶曾是平步青的弟子,近代学者、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也曾向平步青求教。在平步青所编著的《霞外捃屑》的卷六中,就有一些关于蔡元培的史料,记载着蔡元培获得进士后代人写《群书拾补识语》的事情,这是蔡元培青年时期的一段趣事,别的书籍中无有记载。
张大千:汲取灵感与启迪
近代的张大千也是一位集绘画与收藏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张大千收藏的主要目的不是积聚财富,而是为了学以致用,研读与临摹古代各家的名作,认真感悟,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1920年,不满21岁的张大千就开始收集古代书画。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末代皇帝溥仪卖掉了他手里的不少古代绘画珍品,此时,一些富户也开始不断出售家藏的古董、字画。
张大千来往于上海、北京,得到了绝大部分佳作。1946年,张大千在北京又买到了五代宋初的画家董源的《潇湘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两幅画原是溥仪在长春所藏,是千金难得的真迹。董源的作品风格为后代不少山水画家所宗。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众多人物生动传神,是古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佳作。在张大千看来,收藏是传授其绘画的绝佳老师,藏品是他衡量自己绘画水平的标准。张大千在游历名山大川时,总要随身携带一些古画。他是想让那些古代大师给他创作的启迪和灵感。
满足癖好、珍藏历史、流传后人、勤奋学习,这样的收藏意趣使得求索与玩味达到了难得的谐和。当然,收藏的意趣并非有绝对的界限。此外,不可否认,有些收藏家在收藏中带有升值投资的商业目的,如明朝的董其昌就和陈继儒一起,将所藏的名作高价售给了湖州的茅元仪。然而,热爱优秀的艺术传统却是他们共有的收藏意趣,而这个共有的收藏意趣也在许多收藏家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