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璐 热木孜燕·尼亚孜 王静
摘 要: 文化影响教育,教育反作用于文化。中美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此二者浸染下的中美教育观也有相当的差异。《喜福会》通过四对浸染中美两方文化的母女之间的故事,表现出中美教育观的差异。
关键词: 《喜福会》;中美教育;中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 (2017)20-0008-01
谭恩美,美国华裔作家。自小生长在美国,受美国文化熏染,对中国文化抱有一种俯视态度并存在误解。但同时,她也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入了西方社会。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以及代表作。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移民美国旧金山 四位中国女性的故事。这四名女性来自中国并各自拥有一个女儿,她们对女儿、对生活充满期望,却因文化、语言、思想等原因与女儿之间有了难以解决的矛盾。作者通过对母亲与女儿之间面对的矛盾与困惑的阐述,表述出了中美教育观的差异。
1.母亲的期待 中国文化浸染下的教育观
《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吴素云、许安梅、龚琳达和映映·圣克莱尔,对自己的女儿充满了期待,期望着能与之进行真正的交流,但是文化上的差异却导致母女之间出现了矛盾与困惑。这四位母亲虽然定居在美国,抛却了在中的国难家仇,但无法改变她们浸染中国传统文化多年的事实。四位母亲直观地展示了中国教育观。以吴素云为例,吴素云是一位传统的中国母亲,在战争的伤害下抛却国难家仇来到美国,她对女儿充满希望,望女成凤。为了让女儿成才,她为女儿制定了多个学习方案,如学习弹钢琴、天才培养计划等等。吴素云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她的思想体现出了中国的教育观,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为孩子安排学习、生活道路,规划未来。对于吴素云来说,女儿吴精美的未来需要母亲的安排与策划,孩子不需要反抗反驳,只要做到按部就班、言听计从即可。这种教育观一直存在于中国家庭之中,它来自于中国千年的文化传统。从传统上来说,自古以来中国子女秉承着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父母之为子必为之计深远的思想准则,而中国父母亦持相同态度,故而使中国的教育观有了如下的表现:
(1)孩子在家庭中拥有较少的自主权、发言权、选择权,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按部就班、言听计从;
(2)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往往以权威的方式出现,孩子没有独立的空间与思想的自由,其生活、学习方式、方向甚至是未来均由父母安排包办。家庭权威的出现往往导致了孩子在教育生活中的不自主,并激起其逆反心理。
这样的教育观点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在中国,我们不难发现听话的、随和的的孩子,他们在规则的范围内可以做得尽善尽美,但却不善创造,缺乏想象力。
2.女儿的不理解 美国文化浸染下的教育观
吴素云的女儿吴精美在母亲为其规划未来时选择了反抗。她对自己的生活与理想有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她渴望自由,渴望掌握自己的未来。吴精美则表现出了美国文化浸染下的教育观。
谈到美国的教育观,我们就不得不先了解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即美国文化。美国是移民国家,也是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与进步欲望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由于移民中大多数为新教徒,为发展宗教,其民众对教育甚为看重。到了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缘于对经济实力国际政治地位的追求,美国政府加紧了国民文化素质培养。至二十世纪,尤其是二战期间及结束后,美国兴起了美国梦。在此期间,美国民众为实现美国梦而不懈努力。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相对完善和先进的教育机制。由此可见,美国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可谓深远。那么在此影响下的美国教育观又有什么特点呢?
在《美国的底气》一书中,有一个关于中美教育对比的典型范例。书中列举了中美跨国家庭中的教育实况。在此家庭中,母亲凯特为美国人,她要求其三岁的孩子吉姆自己穿衣吃飯、遵守自己许下的不吃晚饭的承诺、自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凯特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自学能力、发现能力以及诚信。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美国教育观的几个特点。
(1)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与自由。在美国家庭中,孩子有足够的空间与自由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生活中学习。
(2)孩子拥有话语权。不同于中国家庭里孩子从不发表意见的情况,在美国家庭里,孩子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家长也会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在美国的家长眼中,孩子只有思维上的固执己见、顽皮,而每一个孩子的看法都应予以鼓励。
(3)孩子在家庭中拥有较高的参与权。美国的孩子很少会有坐享其成的想法。他们参与家庭生活,加入家庭生存活动的正常运转,亲自动手,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国的教育观培养的是孩子的独立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影响下,美国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善于发展创新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教育观称之为民主教育。
3.母女观点对峙 中美教育观对比
《喜福会》中的四对母女在教育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与对峙。透过分歧,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美教育观的鲜明对比。中国教育观在心理学上来讲,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束缚孩子的创造能力。美国教育观则与之相反,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主与独立。但其各有长短。前者有利于培养规则意识,让孩子懂得规则与服从,后者明显在这一方面有不足。但总的来说,两种教育观点都源自于本国文化,是本国文化的表现形式。
4.结论
中美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有长短。然而之于国家来说,孩子是国之未来,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我们中国家长应更多的汲取优秀中传统文化,并吸收美国教育中的精华,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严映薇,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 任东来,王波,张振江,戴超武,钱晧,张业亮.当代美国 一个超级大国的成长【M】.贵州洲人民出版社。2000(09):399-410
[3] 风唤雀翎.美国的底气【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3(05):169-173
[4] 葛树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 从《喜福会》引起的对中美家庭教育的思考【J】.CEPE中国电力教育期刊.2009(08)总第1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