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厚爽
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均要发展,更要根据孩子各个阶段的智力发展特点来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一年级的语文,致力于让学生大量识字,尽快尽早进入阅读状态,目前已初见成效,但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方面做得不夠,原因种种。而今进入二年级,写字、朗读和口头表达被提上日程。
一般来说,只要识字,能通顺地读出一段文字便可称为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再加上感情的投入,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更是朗读,还是有艺术的,高水平的朗读。语文学习中,我们追求的当然是后者,但要达到这等水平,又谈何容易?声音要响亮,要响亮很容易,扯着脖子喊,只是这样让声音失去了弹性,朗读失去了美感;早读时,发现有些孩子无精打采,虽然书在桌面,嘴里跟着念念有词,但读得心不甘情不愿,弓着背哈着腰,下巴微微往前翘。这样的读书姿势当然是错误的,读得越大声越难听,而大多数情况是越读越没劲。早读时有一个好的状态,站则要身正,坐则挺直腰板,让气流通畅,用心去读,去欣赏,去体会,会让你沉醉其中,越读越想读。声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可以模仿,但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模仿;我以为,朗读不只是技术活,它更是你与文本作者交流引起共鸣的外部载体。在听课时,发现很多老师告诉学生,某关键词要重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重重地一读,效果立竿见影,老师心里直乐。但什么是重读,用虚声,慢慢地清楚地强调,难道不是重读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同一个句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理解,也就有一千种朗读方式。
加上表情动作,以为这样能为朗读加分,但如果不是自然流露,反倒显得喧宾夺主,贻笑大方;在我的课堂上,我很少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我以为当学生真正读进去的时候,不用老师说,他们自然会欢天喜地,手舞足蹈,这样真情地流露,更让读书的场面充满生命的活力。
综上种种,貌似很简單的朗读,其学问深了去了。于是本学期,我将就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常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学生朗读现状分析。
(1)部分同学声音响亮,喜欢读,读得起劲,百读不厌,这是齐读时的领头雁,主力军;绝大多数的同学是既不突出也不拖后腿,他们是中间力量;还有少数人读着读着就走神了,比较被动地跟着,时而要老师从旁提醒。在朗读兴趣以及朗读能力的人数比例上,男女生有性别的差异,爱读的多为女生,男生在这方面相对来说兴趣要低很多。
(2)遇到能引起共鸣的、喜欢的内容和题材,学生表现出来的朗读热情高涨,如《发新书》、《妈妈心中的鸟》,几乎是一拿起来读,就喜欢,从那会心的一笑可以看出孩子们读到了身边人身边事,读到了自己,读得感同身受,自然读得好。还有一些文章,如果课堂上有情绪的调动,情感的铺垫,再加上反复的练习,学生日后也能有持久的朗读兴趣,越读越爱读,比如《空城计》、《母亲的恩情》等。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平均用力进行朗读训练。
(3)目前,全班还沿用指字读书的习惯,这种方式有利有弊,指着读,让学生注意力不容易分散,也便于老师掌握学生参与朗读的情况。但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不利于学生读出有变化又一气贯通的语流。下一步准备让学生尝试将书树立,双手拿书,让目光与视线平行,真真正正地进入正式的读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