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与“自主参与模式”初探

2017-10-21 10:46杨继辉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品德意识课堂

杨继辉

如何上好一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是当前广大教师正在努力探讨的一个课题。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摸索,收到良好的效果。“自主参与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主动学习和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参与模式”总结、归纳为四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创设学生的参与情境;三是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四是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1)再现图像,引起学生求知欲望。使用影视资料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已被许多学科所采用。我也充分把这一手段用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中。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我利用影视资料向同学们展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激动人心的场面,同学们无不沉浸在激动而幸福的喜悦中。师生交互活动,边看边讲,使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最后全体起立,同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结束课堂。再现图像使知识形象化、立体化,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2)语言描述,引发学生动情明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用形象化语言唤起学生对有关事物的表象,如教师满怀激情、声情并茂地讲授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自然资源丰富等内容,使学生从教师叙述中感到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同时还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均资源少、地区差异大的现实。在教学《”母亲河”的奉献》一课时,教师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了长江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又告诫学生长江、黄河的洪涝灾害仍是中国的一大忧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心潮 澎湃,争相讲述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的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实践证明,在教师语言感染下,学生面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事物,动情明理,产生了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创设学生的参与情境

(1)以故事讲述营造氛围。小学生最爱听生动感人的故事,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有鲜明思想性和浓厚趣味性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林则徐虎门销烟》、《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题材的内容时,都可以采用故事法。

(2)以小品演示体验情感。社会课教学中运用小品演示,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小学社会教材有很多贴近学生生活實际适于用小品形式进行教学的内容。如学完《注意交通安全》一课后,可模拟一个十字路口,让学生扮演交警,要求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听从交警指挥,要求交警能指出行人不遵守法规的行为。通过小品演示深化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明辨是非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以游戏穿插获取成功的乐趣。游戏是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趣味性活动,将这种活动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更适合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教学游戏,在乐中求知,在趣中增智,在美中陶情。如教学《我国的行政区划》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教师运用投影仪出示各省轮廓,再出示与相关省区外形轮廓相似的动物形象,引导学生按“剪、记、拼”三个步骤进行拼图游戏。学生们兴趣盎然,热情投人。最后,以比赛形式,分组拼成中国行政区图。游戏形式穿插在教学环节中,学生们人人参与,争先恐后,即使下课之后,他们仍无法忘怀游戏带来的乐趣和启迪。

三、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

(1)创设参与氛围,培养参与意识。教师走到学生中间来,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减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依赖性,克服学生只求“师”不求“思”,当忠实“听客”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多用头脑想问题,联系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回答问题,结合只求合理,不求统一。

(2)运用实物,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全面,目的性差,如果教师能引导让学生观察实物,可以给他们提供发现问题、提高认识的机会,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收集食品包装袋,在课堂上,要学生查找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还要找出哪些包装袋上既没有出厂日期,也没有保质期。经过认真观察、讨论、识别、判断,学生知道了今后买食品首先要查看包裝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还要注意食品卫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四、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实践过程。所以,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需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社会现象的兴趣,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逐步形成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种:一是情境体验,即课内模拟实践。如第一册《注意安全》等内容可在教学中模拟操作。二是社会现象体验,即课外实践。如教学《热爱环境 保护环境》,提前让学生调查以下内容:①周边生活环境的污染情况,并找出原因;②借助各种媒体了解社会中存在哪些污染问题。课堂外的采访调查,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发展意识和参与意识。活动后,学生纷纷表示,保护环境需要把诺言变成行动,把智慧化为力量。通过学习、实践,学生们深深地感到课本中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让学生自主参与社会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读书、自由合作、自主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全过程。课堂也会因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品德意识课堂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欢乐的课堂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好学者贤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写字大课堂
消防意识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