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如何深入开展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并能享受生活,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捕捉教材中“生命教育”的知识,使学生领悟“生命”的内涵
例如,讲在必修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内容时,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因为精子、性等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比较“禁忌”的话题,而他们又很想知道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在介绍完受精作用后问:“正常成年男性一次射精量为2—6毫升,每毫升精液中含有0.5 亿—4 亿个精子,而成年女性一般情况下一个月只排一个卵细胞,这么多的精子‘争夺一个卵细胞。根据以上的数据,你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大几率是多少?”很多学生回答是“亿分之一”。我补充说:“说得太好了,所以我认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奇迹,而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继续问:你又是怎样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胎儿来到这个世上的呢?你在母亲的体内待了多久?……学生一片迷茫。这时给学生播放“从胚胎发育到分娩的过程”的影片,当观看到“分娩过程”有的学生甚至不敢看。看完影片后,学生认识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与艰辛,领悟到了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二、挖掘生物素材,实施生存教育
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生存和谐的意识。长期的进化,造就了生存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体现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例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为种内关系,又表现为种间关系。可通过蚂蚁、蜜蜂、狼群等种内互助的典型实例,让学生明白个体的价值及分工合作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
三、生物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
教学中多应用与生活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例如,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受限制的并不仅仅是甜味食品,米饭和馒头等主食都需定量摄取,這是为什么呢?当运用生物学的知识来回答类似的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在这个例子里,米饭和馒头虽然它们都不(太)甜,但它们都是富含淀粉(多糖)的,淀粉水解后会变成葡萄糖,而这就涉及“糖类”这个重要概念。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热点问题来强化概念的理解。例如,选修3 教材提供了几个热点问题“有朝一日如果克隆人真的来了,我们该怎么办?”“你支持设计试管婴儿吗?”“你要一张基因‘身份证吗?”通过讨论,可以把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丰富、具体,从而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概念。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栏目,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教科书在讲稳态的重要性时,“与社会的联系”栏目让学生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这会对学生以后正确使用空调给予引导。在讲细胞癌变时所涉及的致癌因子,無疑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指导;在讲艾滋病时,提醒“公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还有“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选修1 同样也为学生的健康生活提供了相应指导,比如“泡菜在什么情况下吃最安全?”“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的蔬菜?……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析相关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从学习中让他们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在中学生物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一个探索与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可以实施“三生教育”的生物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把对于“三生教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实践高度,并通过适当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内化、激发学生生机勃勃的精神,并让这种精神不断地充盈于他们生活的世界,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从而让他们在这此基础上去迎接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