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来华学问僧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2017-10-21 17:58伍凌鋆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0期

摘要: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发展呈现出空前绝后的兴盛景象,吸引了众多朝鲜半岛和日本国的学问僧前来求法。日本来华学问僧们学成回国后,凭借自己的学识及在唐土见闻,令日本佛教面貌焕然一新。本文试从日本佛门宗派、典籍传播、佛寺建设、风俗习惯等方面阐释学问僧们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佛教;学问僧;南都六宗;仿唐建筑

佛教东传日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隋唐时期,中国集汉魏以来佛教数百年发展之大成,吸引大量日本僧人来唐求法,这些学问僧们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开宗立派

隋唐时代,佛教各宗先后传入日本。奈良时期,平城京(即奈良)建立起佛教的六大宗派,分别是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和律宗,被称为“南都六宗”,是该时代日本佛教的代表。这些宗派或者是由入唐学问僧回国创立,或者是由他们延聘的唐朝高僧开创。三论宗是日本有佛教宗派的开端,由曾经入唐求法的慧灌开创。三论宗的几位大师,如僧旻、智藏、道慈,均出自隋朝嘉祥大师吉藏门下,他们后又创立了三论宗的附宗——成实宗。律宗也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律宗传入日本,一般以唐僧鉴真赴日为始。当时日本虽有律法,但没有完备的戒律系统,所以希望能延聘唐朝高僧建立律宗,赴唐学问僧都为此积极奔走。荣睿和普照随第九次遣唐使赴唐,寻访大师,找到了扬州著名的戒师鉴真,向其介绍了日本佛教的情况以及缺少律师的现状,请求鉴真帮助日本提振佛教。鉴真历时十一年,冲破千难万险,终于在公元754年到达日本,在东大寺建立戒坛院正式授戒,日本才有了严格意义的戒律,至此,日本“南都六宗”全部建立,揭开了日本佛教的一个新时代。

二、传播经典:

日本很注重收集中国的典籍。遣唐使运回图籍,日本会给予褒奖,例如第二次遣唐使吉士长丹和吉士驹因为应对唐朝皇帝彬彬有礼,因而获得许多文书宝物,回国后大受褒奖,提升官阶,吉士长丹还获得两百家封户 。之后,遣唐使和学问僧们都很注重经籍的收集。尤其是新宗派兴起,教理经典都不甚完备,需要不断入唐请益。平安时代赴唐求法的僧人,数量非常多。遣唐使后期的众多学问僧中,最为著名的有八个人,被称为“入唐八大家”,他们分别是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和宗睿。他们归国携去经典极多,为一特色。

不仅仅是佛教经典,诗歌文集、书帖画作等文学艺术作品也被学问僧们广泛搜集。日本的佛书自是不用说,就是经书和史书,也都逐渐完备了。经过辗转传抄,到了奈良朝末期,似乎已经广泛流传到日本各地。 在日本广为流传。

三、营建佛寺:

唐都长安是中国佛教的中心,早在隋文帝时就修建了兴善寺等大寺,到了唐代以后,又陆续修建了兴隆寺、大慈恩寺等寺院堂塔。當时在长安留学的日本学问僧,亲眼看到这样的壮观景象,心生向往,也将佛寺的建制和佛像的塑造等各种佛教艺术带回了母国。

(一)兴建国分寺

圣武天皇曾亲自下诏在各国设立国分寺、国分尼寺,在都城建立的东大寺,作为总国分寺。 这种建立官寺的制度,就起源于隋,隋文帝曾向全国颁舍利子,令全国一部分州建立寺院。唐高宗时代,发展到各州都要建立寺院,而武则天则进一步规定各州建立大云寺,讲授《大云经》,宣扬女主治天下。道慈作为入唐学问僧,见证了唐朝龙兴寺兴建的盛况,并把它传回了日本。

(二)仿唐寺庙

学问僧们对于寺院建筑也费心研究,道慈曾经细致描绘长安西明寺,带图纸回日本,后来他设计建造的大安寺,就是以此为样板。

《本朝高僧传·道慈传》记载:“圣武天皇天平九年(727),帝将新大官寺,下诏觅伽蓝制式,时无知者。道慈奏曰:‘臣僧在中华时,见西明寺,私念异日归国,苟逢盛缘,当以此为则,写诸堂之规,袭藏巾笥。今陛下圣问,实臣僧之先抱也。以图上进。……历十四年而成,赐頞大安,敕慈主席。” 西明寺是唐代名刹,如果我们说长安是当时东方的文化中心,那么,西明寺就是长安的佛教文化中心。因此,许多来唐求法的日本高僧留学长安城时,曾居住西明寺,受佛教及唐文化的浸染。因此,道慈才会建议圣武天皇以西明寺为蓝图而兴建大安寺。

除了大安寺,当时日本的许多寺院建筑都是仿照中国寺院建筑,不少寺院的佛殿屋脊两端都采用鱼尾装饰和三层斗拱的建筑形式,这些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四、生活习俗

学问僧们在唐学习生活,适应了中国的生活习俗,并将其带回了日本,对日本僧侣的文化习俗产生了影响。

茶在奈良朝时期已经传入日本,但是只供药用。一些后世传记中说传教大师首次将茶籽传入日本固不可信,但是饮茶之风,确实由学问僧兴起的。佛寺中的僧侣们多用茶来提神、消除困倦。平安朝初期,通过留唐僧侣,日本也兴起喝茶的风习。嵯峨天皇在弘仁六年(815年)经过梵释寺时,该寺的大僧都,曾经留唐求法的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十分满意,赐给他御冠。也许因为这件事,这年六月,天皇便命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每年的贡品。 日本僧侣乃至全社会都开始欣赏茶的滋味。

中国年中例行的节日活动,如四月八日的灌佛,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等也都从奈良朝起到平安朝初期逐渐流行起来,而这主要也是由遣唐学生和学问僧传到日本的。

自隋至唐末,日本努力学习先进的中华文化,前后敕遣入华使共十六次,随使求学巡礼之僧人极多。这一时期的中华文化,对日本社会尤其是佛教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汤用彤先生总结隋唐时期日本佛教发展状况时所说:“举凡庙宇之建筑,僧伽之组织,均取法唐人……即日本佛教艺术,亦为之一新云。”

参考文献:

[1]韩昇.遣唐使和学问僧[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韦立新、任萍.日本佛教源流[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4]王利器.弘法大师与《文镜秘府论》[C].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1-141.

[5]冯佐哲.中日文化交流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6]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6.

作者简介:伍凌鋆(1993-)女,陕西安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