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太元 周昊 蔡雄友 陈虹安
[摘 要]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的内容及模式过于陈旧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产品开发培养与专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学生定向就业的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基于产品开发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和措施,构建电子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检验,促进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 键 词] 电子产品;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071-01
一、引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目标层次定位不清和课程设计不合理,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等现象,课程内容没有跟上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步伐,内容陈旧,不少教师长时间脱离技术开发岗位,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也显陈旧,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在校所掌握的电子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严重脱离企业实际等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通过电子产品的开发过程,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要求,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
二、研究内容
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我省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产品开发的总体情况,总结经验,研究“电子产品开发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现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以校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或专业实验室为实践平台,研究实现路线和具体操作方法,实现产学研相互促进。
2.依托各研发中心,实施以项目研发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实施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考核评价,制定具有普适性的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研究校企资源综合利用、培养质量评价、培养成本分析等问题,探索提高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
4.探索“零距离就业”的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技术开发项目带动学生就业,并使学生毕业后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人才技能需求相融合,提高企业的满意度和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三、实施方案与实施方法
通过电子产品的开发过程,推动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通过电子产品的开发过程,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要求,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新。
1.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合作企业或机构,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等相关文件。
2.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电子类各专业教学标准或专业教学资源库。
3.校内校企合作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结合企业合作对现代电子产品的市场敏锐特点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制定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开展以电子产品开发过程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企业市场反馈信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采用项目形式,选拔学生分组教学。结合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工作需求,通过选拔组成相关团队来研究不同项目。
5.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建立双向兼职教师培养机制,成立由专业带头人、现场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努力实现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培养内涵的延伸和合作范围的扩大。
6.校企共同构建以优质就业为导向的,涵盖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培养结果及发展状况全方位、全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
四、项目成效
笔者自2009年开始从事电子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多年的指导、跟踪和成功案例分析,总结出电子类人才应具备的各项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项目内容上:学生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实现了企业岗位所需技能与学生所学无缝对接体制;形成了一种部分学生毕业后随电子产品开发项目就业的模式。
2.项目成果上:依托校内校企共建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实际的电子产品开发,引进最新的知识与技能,总结开发过程的知识点与所需技能,探索出基于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人才培养实现路徑和具体操作模式,将真实的开发项目引入课程中,初步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从而推动课程改革。
3.项目研究方法上:主要以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人才培养实践为平台开展研究,鼓励教师在开发中心参与电子产品开发,通过开发跟进最新的电子技术进展,更新知识,灵活组织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术能力与服务社会的能力。
4.项目团队上:以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使项目无论是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在成果上保证了与社会需求相接轨。
五、结束语
通过对以电子产品开发过程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的研究,明确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案,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操作方法,提出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方案,为我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经验和方法,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提升电子类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俊斌.智能電子产品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2).
[2]张辉.高职《电子产品开发与制作》课程设计研究[J]. 职业教育,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