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龙,陈 燕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演进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李光龙,陈 燕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针对CSSCI数据库1999-2015年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相关文献,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定量及可视化分析该领域热点主题和知识基础,并结合对相关文献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观点的评述,系统性地构建起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框架体系。根植于“财政分权”理论,热点主题紧密结合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及公共政策导向,围绕“充足”、“公平”和“效率”三维视角,对“政府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职能”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研究,并循此框架,提出该领域今后研究的若干方向。
义务教育财政;热点主题;知识基础;知识图谱
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是关于政府对义务教育资源特别是其核心资源义务教育经费合理配置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实践层面上的探索在促进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义务教育财政学术研究层面的深化。适时阶段性地系统梳理该领域研究现状及演进趋势,有助于更深入地推动义务教育财政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以及探寻解决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关键性问题的根本路径。
2010年以来,学者们对该领域的文献综述研究切入视角较为多元化,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金东海等,2012)[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丁建福等,2013)[2]、义务教育公平(王少峰,2014)[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张茂聪等,2016;赵新亮等,2016)[4-5]以及义务教育财政效率(丁建福等,2010;杜玲玲,2015)[6-7]等方面;对义务教育财政的文献综述也有一些融入对教育学、教育经济学和教育财政学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中,如潘黎等(2011)、黄维等(2010、2011)和王小许等(2013)[8-11]。
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仍是单一维度地就义务教育财政特定领域的文献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原因或对策等方面进行主观归纳式的定性综述(如金东海等,2012;丁建福等,2013;王少峰,2014;丁建福等,2010;杜玲玲,2015)[1-3,6-7];有少数学者基于CNKI数据库对教育财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领域运用基本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就发文量、研究主体、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了定量综述(如王小许等,2013;张茂聪等,2016;赵新亮等,2016)[4-5,11];也有部分学者运用CiteSpace、SPSS等分析软件对教育学、教育经济学的热点主题和研究前沿进行了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如潘黎等,2011;黄维等,2010、2011)[8-10]。然而,现有从全局角度定量研究国内义务教育财政领域的文献综述少有。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近些年来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各热点主题之间是如何联系又是如何发展变迁的?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中,有哪些核心文献形成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知识基础的重要源流?能否构建一个框架体系更清晰地把握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整体态势?
鉴于此,本文选取权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针对1999-2015年间国内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绘制客观、形象的知识图谱多维度系统梳理、量化、阐释上述问题,以期为学者们后续深入的义务教育财政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基础、提供参考。
与现有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运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形象直观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参考文献共被引图谱,据此管窥义务教育财政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分布及发展变迁,同时勾勒出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核心知识基础的演进概貌。②以知识图谱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对相关文献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观点的评述,系统性地构建起一个研究框架体系,厘清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热点主题聚焦的核心议题、理论根基和三维视角。③研究数据来源于主流权威的CSSCI数据库,研究跨期长达17年,研究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检索到的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文献本身,还包括检索文献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以确保样本数据来源的质量和数量。
(一)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版本5.0R1SE)。其突出特征是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多元、分时、动态地展现某一知识领域的热点主题和研究前沿演进历程(陈超美著,陈悦等译,2009)[12]。本文主要运用软件的共现分析和共被引分析功能,绘制形象直观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参考文献共被引图谱,并主要根据以下核心指标的数值来分析评价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以及图谱网络的聚类效果,多维度地显示和量化测度分析国内义务教育财政研究领域热点主题、知识基础,从而定量地廓清义务教育财政研究领域的发展概貌。
1.节点重要性指标
频次,在本文中是指根据从某一数据库下载的数据信息,统计得出的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或参考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次数。节点圆圈越大,频次越高,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越强。此外,节点内部圆环的颜色深浅及厚度程度表示不同时间段内关键词共现或参考文献共被引次数的多少。
中介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资源控制和信息交流“媒介”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主要是指经过某节点并与之相连的两节点最短路径数目占这两节点之间最短路径数目之比。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其值≥0.1)通常是联系和沟通两个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李杰等,2016)[13]。
2.聚类效果指标
ModularityQ值(模块值)是衡量图谱网络聚类结构是否显著的重要指标。Q值介于0~1之间,其值越趋近于1,聚类效果越好。当Q值>0.3时即意味着聚类的网络结构是显著的。Silhouette值(平均轮廓值)是衡量图谱网络同质性的重要指标。当Silhouette值>0.5时即意味着聚类结果是合理的,而当Silhouette值达到0.7时即可认为聚类结果是高可信度的(李杰等,2016)[13]。
(二)数据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相比,CS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更具权威性和更富影响力,从而更能确保本文数据来源的质量。另外,从CSSCI数据库下载的数据格式由于包含了参考文献信息,可以使用CiteSpace软件的共被引分析功能,从而能在海量的参考文献中深度挖掘出重要的知识基础演进脉络。
基于义务教育财政的内涵及其核心要素义务教育经费在义务教育财政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本文在CSSCI数据库中分别选取“义务教育”+“财政”、“义务教育”+“经费”为所有字段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1999-2015年,共检索到405篇论文,检索时间为2016年12月。通过初步筛选整理,剔除上述不同检索词得到的相同文献以及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等与主题无关的文献,获得有效文献记录357条。兼顾分析数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本文又结合CNKI数据库,选择其“期刊”标签高级检索下的CSSCI期刊,在相同的时间跨度内,以相同的检索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通过比对剔重、删除研究报告、时评、访谈等非学术文献以及与义务教育财政不相关文献,并最终在CSSCI数据库中直接以检索到的文献篇名下载CiteSpace软件支持的数据格式,再次得到271条文献记录。总计628条文献记录。
每一条文献记录称为施引文献(Citing article),主要包括篇名、作者、期刊、机构、发表时间、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等信息。每一条文献记录中的参考文献则被称为被引文献(Cited article)。通过细读比对每条文献记录,剔除含义不明的无效关键词,统一合并不同表述方式的相似关键词;删除年鉴、报纸等非学术参考文献,补全被引参考文献缺失信息、更正错误信息,并对作者姓名、期刊名称等格式进行规范化修改,然后经CSSCIREC软件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最终运行统计出这628篇施引文献共有2505篇被引参考文献。这些文献记录信息构成本文分析的样本数据库。
(三)数据分析
某一领域文献年度发表数量的增减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者们对该研究领域关注程度的强弱。图1显示了CSSCI数据库中1999-2015年间国内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年度发文数量。从图上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00年以前,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一共只有6篇文献发表在CSSCI期刊上,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2001-2005年即“十五”期间,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开始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除2004年发文数量略有下降外,CSSCI期刊上的年度发文数量从9篇跃居到55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2006-2010年即“十一五”期间可视为义务教育财政研究领域的繁荣发展时期,CSSCI期刊上的年度发文量保持在48~58篇之间,趋于一个较高位的平稳波动阶段;2011-2015年即“十二五”期间,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开始步入深化阶段,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文献数量总体略有下降,除2012年降至30篇以外,其余年份发文量均保持在40篇左右,仍然趋于基本平稳的波动阶段。
图1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年度发文量分布
(一)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献检索的重要指标,是文献研究内容的精炼概括。基于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聚焦某一研究领域不同热点主题的分布及发展变迁情况。
1.热点关键词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选取合适的阈值并兼顾图谱网络结构的显著性和合理性,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义务教育财政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①。知识图谱左上角的信息显示该图谱的Modularity Q值为0.6807,Silhouette值为0.7398,均处于图谱显著和高可信度的标准范围值内,表明该图谱的聚类效果是良好的。
图2 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节点的重要性来看,图2中作为主要检索词的“义务教育”节点圆圈最为突显,共现次数和中介中心性都是最高的。除此之外,共现次数排名进入前十的关键词还有“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经费投入”、“均衡发展”、“教育公平”、“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财政体制”和“流动人口子女”等。这些都是学者们近些年来所关注的热点主题。热点主题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影响,构成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领域的主体研究内容。图中用深色外圈进行标注的是中介中心性比较高的节点。除上述共现次数排名进入前十的关键词外,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还有“财政支出”、“投入体制”和“财政分权”等。这些关键词在整个图谱网络结构中作为关键的枢纽,连接着不同的研究方向。
2.热点关键词发展变迁分析
为进一步从时间维度的角度定量考察义务教育财政领域热点主题是如何发展变迁的,本文又在CiteSpace软件里分别针对前文所述四个不同研究阶段,以每一年进行时间分区,选择每个时间切片共现次数排名前100位的关键词,以最小生成树(MST)算法进行图谱的网络裁剪,经软件最终统计结果整理绘制出表1-表4。除1999-2000年间由于发表在CSSCI期刊上文章只检索到6篇,只列出了前4位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排序,其余研究阶段均列出了按共现次数排序的前10位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
表1 1999-2000年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共现关键词
表2 2001-2005年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共现关键词
表3 2006-2010年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共现关键词
表4 2011-2015年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共现关键词
对比表1-表4可以发现,1999-2015年期间,除“义务教育”这一主要检索词的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排名比较靠前外,“经费投入”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一直是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核心热点主题。从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到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备受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侧重于从“教育政策”、“财政政策”、“转移支付”或“财政体制”方面保障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而有关“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主题热度则随时间的演进排名显著提升。2001-2005年间“教育公平”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2006-2010年间,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的提出和“均衡发展”上升为法律规定,“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排名紧随“农村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其后,相关研究侧重于从多维度视角分析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和“财政支出”不平等,对“流动人口子女”这一弱势群体也予以特别关注;而在2011-2015年间,由于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均衡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任务,研究热度已明显超过“经费投入”和“农村义务教育”,跃居新的核心热点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财政分权”热点也开始掀起学者们新的研究热潮。
(二)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
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在海量的被引参考文献信息中高效便捷地定位出研究领域重要的知识基础,即核心经典文献,并可对文献之间的关联性和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和挖掘。通过共被引频次和中介中心性两个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参考文献的学术影响力。为从时间维度考察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知识基础及经典核心文献的传承关系,本文在CiteSpace软件中选取合适的阈值,绘制了义务教育财政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的时区视图(见图3)以及按共被引频次排序的前10位参考文献列表(见表5)。
图3 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文献共被引时区视图
结合图3、表5,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国内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知识源流分布既有国内文献,也有国外文献;既有期刊论文,也有学术专著;并主要分布于2000-2009年期间。
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开创性的知识源流可回溯至1956年Tiebout发表的经典核心文献《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而国内标志性的经典核心文献则为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于2005年发表的《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一文(共被引次数最多,中介中心性最强)。这两篇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论文共同之处均是从财政分权的视角切入。Tiebout(1956)基于居民们“用脚投票”的前提假定,考虑了财政分权体制下由具有信息优势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更为有效[14]。这也代表了西方主流的财政分权理论思想。而乔宝云等(2005)则基于Tiebout(1956)等前人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并不能带来我国小学义务教育的有效供给[15]。这一文献的发表也促使国内更多的学者对财政分权体制和义务教育供给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代表性文献如图3中所示的丁维莉等(2005)、傅勇等(2007)、张丽华等(2008)、赵力涛(2009)[16-19]。
表5 按被引频次排序的共被引文献
除财政分权理论框架外,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也是奠定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知识基础很重要的一个研究视角。从图3及表5可以看出,国外代表性经典文献如美国学者Berne和Stiefel(1984)基于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及财政中性三原则建立起一个相对全面完善的教育财政公平理论分析框架,为后续学者们研究教育财政公平提供了主要参考(钟宇平等,2014)[20];美国学者罗尔斯在平等自由、机会公正平等和差别原则的社会公平正义观下,提出了儿童教育机会平等及给予弱势补偿的重要性[21]。目前国内不少学者探讨教育公平问题及政府教育政策实践都认可采纳其分配正义的原则(冯建军,2016)[22]。国内方面,早期比较重要的高频高中介中心性共被引经典文献主要包括杜育红(2000)、王善迈等(1998)和王蓉(2003)[23-25]。这三篇经典文献均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问题。在此基础上,近期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又逐渐过渡发展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代表性经典文献如翟博(2007)和翟博(2008)[26-27]。
以关键词共现图谱挖掘出的热点主题和参考文献共被引图谱精炼出的经典文献为基础,对相关文献,特别是2010年以后经典文献的施引文献,从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两方面深入地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可以发现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近些年来的热点主题主要是以财政分权理论为根基,聚焦于“政府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职能”这一核心议题,紧密结合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及公共政策导向,始终围绕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充足”、“公平”和“效率”三维视角展开研究的,由此构建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基本框架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框架体系
(一)核心议题
义务教育财政研究是关于政府对义务教育资源特别是其核心资源义务教育经费合理配置问题的研究。义务教育资源是稀缺的,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则更为稀缺。作为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受益的滞后性又决定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责任主体必须由政府来承担(孟航鸿,2009)[28]。“政府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职能”是义务教育财政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围绕着这一核心议题,在现行中央和地方多层级政府并存的财政体制下实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职能,各级政府间财权和事权如何清晰界定?政府对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如何评价?前一个问题涉及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理论基础,后一个问题则呈现了当前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多维视角。
(二)理论根基
从图3所示的共被引文献时区视图可以发现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开创性知识源流可回溯至财政分权理论。以Tiebout(1956)等为代表的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具有信息优势,“用脚投票”机制的存在,使得财政分权体制下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更能有效反映居民们的偏好,从而提高供给效率[14]。
在此基础上,目前国内既有文献对于财政分权和义务教育产品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证检验。虽然在数据和方法上有所不同,在结论和政策建议方面有所侧重,但综合来看,国内主流观点均认可由于中国现行的委任制政治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存在,西方主流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作用有限,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在现行以经济发展指标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下更倾向于增加基础设施等资本性建设支出以促进经济增长,导致义务教育等社会民生性公共产品财政供给不足(乔宝云等,2005;傅勇等,2007;林江等,2011)[15,17,29],在政策建议方面强调加强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的事权责任,加大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乔宝云等,2005;丁维莉等,2005;张丽华等,2008)[15-16,18]或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的晋升激励机制(傅勇等,2007;林江等,2011)[17,29]等。由于关键变量财政分权的度量指标还存在较多争议,义务教育供给水平的衡量指标选取也不尽相同,导致实证研究仍然缺乏完全一致的结论,有些甚至相去甚远。如张晏等(2013)的研究发现中央与省级政府间的教育财政分权对地区总体的义务教育产出无显著影响,但对城镇有显著的正影响,对农村有显著的负影响[30];杨良松等(2015)的研究也发现各省内部及各市内部与县乡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出分权有助于增加地方预算内义务教育支出[31]。
随着2001年“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革到2005年底“中央地方共担、经费省级统筹”新机制的实施,县级、省级和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责任进一步确定和强化。从这两次持续集权性取向的体制变革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产生的影响来看,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结论认为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革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促进了义务教育公平(赵力涛等,2009、2015;孙志军等,2010;宗晓华等,2013;靳 卫 东 ,2014;卢 珂 等 ,2014;成 刚 等 ,2015)[19,32-37]。受限于样本、指标、数据和方法等的限制,对这两次体制变革产生的全国范围内的持续影响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全面、客观地实证检验评估。
(三)三维视角
美国学者Benson曾提出教育财政体系评价的三个标准:充足、公平和效率[38]。纵观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热点主题也紧密结合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以及公共政策导向,直接或间接地围绕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充足”、“公平”和“效率”三维视角展开研究。
1.充足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充足国内文献主要是从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总量上看,一般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规模作为绝对评价指标,以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或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之比作为相对评价指标,通过时间维度的纵向比较或国际横向比较判断义务教育经费配置充足与否;从结构上看,主要以义务教育经费内部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的相对比例作为评价依据。
“十二五”期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总规模持续上升,以生均经费投入占人均GDP比重为指标测算的国际差距逐步缩小,经费分配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黄斌等,2016)[39]。目前,国内义务教育经费充足性问题的研究仍以规范分析为主,受限于数据和方法等,实证研究成果相对薄弱,且经常融入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4%”这一政策目标的研究探讨中。王水娟(2013)借鉴美国充足性教育经费确定的经验,从测量研究方法和建立投入产出数据系统等方面探讨我国义务教育经费充足性的研究路径[40]。另外,杜育红(2008)运用成本函数法测算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充足性水平[41]。卜紫洲等(2011)运用Evidence-based方法测算了我国县级教育财政充足度,并指出县级教育财政充足度随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提高[42]。陈晓宇(2012)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小学事业经费中人员经费占比的降幅与事业经费增速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提出人员经费占事业经费的比重作为经费充裕度的衡量指标[43]。
2.公平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公平涉及到内涵界定、指标衡量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在内涵界定方面,反映到目前的国家政策层面,2006年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的提出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为法律规定及国家战略目标,均是以义务教育公平为价值导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2007)[44],也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是机会均等,关键在于资源的均衡配置,落脚点则为教育质量的均衡(卢洪友等,2013)[45];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具有层次性(宏观均衡、中观均衡、微观均衡)和阶段性(低水平均衡、初级均衡、高级均衡、高水平均衡)等特点(翟博,2006)[46]。
学界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存在广泛的共识,研究视角多关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省际差异、县际差异、校际差异和群体差异;研究方法包括使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统计指标衡量不公平的程度以及通过回归分析考察不公平的影响因素。由于实证检验时学者们使用的度量指标、数据来源和衡量方法等存在差异,导致得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程度及变动趋势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王善迈等(1998)基于1988-1994年数据发现了义务教育产出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基本一致[24];杜育红(2000)基于1988-1996年数据发现生均义务教育经费的省际差异呈扩大趋势且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23];翟博(2007、2012)基于1990年至2010年间的数据,发现从整体上看近些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逐步趋向均衡,但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和群体间义务教育发展仍存在不同趋势不同程度发展的不均衡[26,47]。多数学者基于省级数据考察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少数学者关注到从省级层面数据考察会掩盖省内县之间差异程度,而运用县级层面或学校层面数据进行分析(王蓉,2003;潘天舒,2000;孙志军等,2009;成刚等,2015)[25,48-50]。对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一般都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权或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杜育红,2000;潘天舒,2000;成刚等,2015;吴春霞,2007)[23,48,50-51]。对于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这一弱势群体存在的义务教育不公平也是目前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现有文献仍局限于对“两为主”、“两纳入”公共政策的定性分析,少有结合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或财政体制等进行实证研究(张光等,2015)[52]。
3.效率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国内文献主要从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即既定成本下产出最大化或既定产出下成本最小化,以避免有限的义务教育资源低效率配置。
在研究方法上,除传统地通过建立一个包括投入产出要素的综合指标体系反映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外,国内学者们目前主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测算比较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效率水平,并进一步运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分析对象通常是政府或学校,常用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生师比或生均办学条件等,产出指标包括在校学生人数、学生成绩、毕业生数或文盲率等。在研究结论方面,一些学者基于省级层面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省际差异,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或省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反而更低(白雪洁等,2010;张楠等,2013;李玲等,2014,2015;刘冬梅等,2017)[53-57];基于学校层面的数据研究发现,校际间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也存在显著差异(梁文艳,2009;王水娟,2012;赵琦,2015)[58-60]。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并不必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李玲等,2015)[56];深化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适度扩大学校规模、改善教师薪酬待遇、增加学校拥有的图书量等措施可以提高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梁文艳,2009;王水娟,2012)[57-58]。
借助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本文对CSSCI数据库中1999-2015年间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参考文献共被引分析,通过形象直观的知识图谱分析挖掘出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热点主题,精炼出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经典文献,结合对相关被引文献和施引文献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述评,构建起我国义务教育财政研究的框架体系:义务教育财政研究聚焦的核心议题是“政府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职能”,以财政分权理论为根基,近些年来的热点主题紧密结合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及公共政策导向,始终围绕着“充足”、“公平”和“效率”三维视角展开研究。
深入地审视现有文献,新形势下义务教育财政研究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仍存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第一,从理论根基来看,目前学者们关于财政分权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观点并不统一。有必要立足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进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制度背景来进一步理顺财政分权影响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内在逻辑及作用渠道,深化理论基础,以更为清晰地划分各级政府间特别是省以下政府间的义务教育财权和事权责任,完善政府间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和地方政府的晋升激励机制。
第二,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学者们更为关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充足和效率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应考虑民众的义务教育需求,进一步研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充足的长效稳定机制,探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质均衡以及探寻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绩效评估体系和方法。
第三,从实证研究来看,目前学者们的经验研究仍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后续的研究仍需清晰界定义务教育财政的相关概念内涵,选择关键的衡量指标,设定科学合理的模型,采用恰当的实证方法,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可以考虑从县级政府、学校或学生个人层面的大样本面板数据深入评估检验政府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影响因素的长期效应;在研究方法上,也可以综合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深入探讨政府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效应。
注 释:
①为使图谱更加美观清晰,图2隐藏了共现频次≤3次的节点,并对某些节点的位置进行了适度调整。
[1]金东海,林晓薇,张楠.新机制以来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研究综述[J].社科纵横,2012(3):140-143.
[2]丁建福,萧今.中国义务教育投入地区差距实证研究回顾——演变趋势、解释及政策[J].教育与经济,2013(3):43-48.
[3]王少峰.义务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3):213-218.
[4]张茂聪,刘信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文献数据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8):34-43.
[5]赵新亮,张彦通.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03-2013年CNKI期刊数据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4):30-35.
[6]丁建福,成刚.义务教育财政效率评价:方法及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9-117.
[7]杜玲玲.义务教育财政效率:内涵、度量与影响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15(3):67-74.
[8]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47-53.
[9]黄维,陈勇.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2000-2008年文献共被引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6):87-95.
[10]黄维,陈勇.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研究:基于关键词的共词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47-51.
[11]王小许,蔡文伯.我国教育财政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的计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11):141-146.
[12]陈超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陈悦,侯剑华,梁永霞,译.情报学报,2009(3):401-421.
[13]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89-90,150.
[14]Charles M Tiebout.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416-424.
[15]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2005(6):37-46.
[16]丁维莉,陆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6):47-57.
[17]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12.
[18]张丽华,汪冲.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中的制度缺陷——对中央转移支付作用及事权体制调整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8(10):144-153.
[19]赵力涛.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变化与效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9(4):80-92.
[20]钟宇平,侯玉娜,陆根书.教育经济学:回顾、反思与展望[J].教育与经济,2014(5):3-10.
[2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91-292.
[22]冯建军.后均衡化时代的教育正义:从关注“分配”到关注“承认”[J].教育研究,2016(4):41-47.
[23]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9-190.
[24]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6):19-23.
[25]王蓉.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3(2):183-199.
[26]翟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7):22-30.
[27]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6-50.
[28]孟航鸿.关于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研究[J].财政研究,2009(3):20-21.
[29]林江,孙辉,黄亮雄.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J].财贸经济,2011(1):34-40.
[30]张晏,李英蕾,夏纪军.中国义务教育应该如何分权?——从分级管理到省级统筹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研究,2013,39(1):17-26.
[31]杨良松,任超然.省以下财政分权对县乡义务教育的影响——基于支出分权与财政自主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2):108-126.
[32]赵力涛,李玲,黄宸,等.省级教育经费统筹改革的分配效果[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111-127.
[33]孙志军,杜育红,李婷婷.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增量效果与分配效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83-100.
[34]宗晓华,丁建福.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革与城乡差距——基于1999-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50-56.
[35]靳卫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效评价[J].统计研究,2014,31(12):61-68.
[36]卢珂.“新机制”对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评价——基于配对模型的估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1):156-166.
[37]成刚,孙晓梁,孙宏业.省内财政分权与“新机制”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普通小学数据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0-141.
[38]M·卡诺依.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第2版.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26.
[39]黄斌,汪栋.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回顾与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4):154-161.
[40]王水娟,柏檀.美国充足性教育经费的确定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0-23.
[41]杜育红,梁文艳,杜屏.我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充足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3-20.
[42]卜紫洲,侯一麟,王有强.中国县级教育财政充足度考察——基于Evidence-based方法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5):35-41.
[43]陈晓宇.我国教育经费充足问题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4-29.
[4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7(2):3-11.
[45]卢洪友,祁毓.中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研究报告[J].学习与实践,2013(2):129-140.
[46]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47]翟博,孙百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2(5):22-30.
[48]潘天舒.我国县级义务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0(4):36-44.
[49]孙志军,李婷婷.小学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3省学校数据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9(4):7-10.
[50]成刚,孙宏业.省级统筹、纵向公平与省域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基于北京市2003-2013年小学数据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2):11-16.
[51]吴春霞.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科学,2007,23(6):1-5.
[52]张光,尹相飞.流动人口与地方教育财政投入——基于2000-2011年跨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6):3-10.
[53]白雪洁,房伟.中国义务教育效率的省际差异及投入拥挤研究[J].当代财经,2010(3):32-39.
[54]张楠,糜迪.省级政府义务教育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3(19):13-16.
[55]李玲,闫德明,黄宸.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4(3):3-7.
[56]李玲,陶蕾.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分析——基于DEA-Tobit模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5(4):53-58.
[57]刘冬梅,张亚莉.教育权利与义务的冲突与平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40-145.
[58]梁文艳,杜育红.基于DEA-Tobit模型的中国西部农村小学效率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4):22-34.
[59]王水娟.小学教育效率的校际差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DEA-Tobit的分析[J].教育科学,2012,28(5):67-72.
[60]赵琦.基于DEA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以东部某市小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5(3):84-90.
Visual Analysis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 pulsory Education Finance Research in China—Based on Keywords Co-occurrenceand Literature Co-citation Know ledge M apping
LIGuang-long,CHENYan
(School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finance research in the CSSCIdatabase from 1999 to 2015,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d visually analyzes hot topics and knowledge base in this field by applying CiteSpace software.Then the paper reviews themain viewpointsof relevant literatureo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and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inance in China.Based on the theory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the paper combines the hot topics with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fiscal system change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closely.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of"adequacy","equity"and"efficiency",the paper studies the core issue of"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Accordingly,the paper,following this framework,presentssom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compulsory education finance;hot topics;knowledgebase;knowledgemapping
F062.6
A
1007-5097(2017)10-0164-09
[责任编辑:张 青]
10.3969/j.issn.1007-5097.2017.10.023
2017-06-13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BGA130040)
李光龙(1961-),男,河南罗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财政;陈 燕(1984-),女,安徽池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