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毅,许世琴
(重庆工商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重庆 400067)
中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分解研究
黎 毅,许世琴
(重庆工商大学 财政金融学院,重庆 400067)
文章通过分析1998-2015年间总体、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及相关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和社会福利分析方法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阶段性波动和趋同发展特征,但内部变动趋势程度不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2003年以前低于城镇居民,随后高于城镇居民,并且两者差距逐渐增大,由此导致城镇社会福利水平高于农村福利水平。居民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总体、农村和城镇收入差距分别导致各自社会福利减少0.81%、3.48%和0.58%,其中农村影响程度最大。
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福利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需要通过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步伐来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收入结构。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必然会影响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显著,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收入差距所引起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协调和社会福利改善程度缓慢等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区域居民收入和居民收入结构等方面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相关学者运用中国1978-2003年数据测算发现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远高于城镇居民,且城乡收入差距并未呈现收敛趋势[1],当前农村大量劳动人口不合理地流向城市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势必会引发我国总体经济不协调发展[2-4];区域居民收入方面,中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呈现沿海向内地、东部向西部逐步升高的聚焦性和区域性特征[5];收入结构方面,不同的收入结构会导致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低不同,农村地区的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就是引发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6-7]。社会资源配置往往通过收入分配来表现,收入分配越合理表明社会福利水平越高,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社会福利体系存在巨大城乡分割,相较于农村社会福利,城镇社会福利更加全面丰富[8],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增长虽然会暂时掩盖收入分配不平等本质使得社会福利水平上升,但是它对整体社会福利所造成的损失依旧明显[9-10]。总而言之,收入差距对社会福利水平产生影响,同时社会福利也会通过控制收入差距、解决社会问题反向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由于各地区禀赋资源不同,导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已呈现明显的非均衡化态势,特别在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现有文献绝大多数从总体上进行分析,涉及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和社会福利水平文献较少。鉴于此,本文通过基尼系数分析方法,首先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总体、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收入差距引起的社会福利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缩小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包括7个省、4个自治区和1个直辖市,具体为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西藏和重庆,鉴于重庆在1997年才设立直辖市,为了便于时间统一,故将数据时间分析区间设定在1998-2015年。
文中所采用的各地区历年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和城镇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的《地区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为了剔除物价指数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本文的人均GDP以1998年为基期进行价格指数调整。其他相关数据如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外商企业投资进出口额等均通过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等整理得出。
(二)研究方法
1.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模型
目前,学者们在收入分配研究时经常采用基尼系数作为工具指标,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方法中的下形面积法对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算[1],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将西部12个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按照从小到大的原则依次进行排序,其中n表示收入由小到大的排序情况,N=12表示地区总数。
其次,令in表示排名第n位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表示排名第n位的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指标占农村居民总收入指标的比重,累计收入比重
同时以农村居民收入排序为标准,令qn表示排名第n位的地区的农村人口指标表示排名第n位的地区农村人口指标占农村总人口指标的比重,
最后,我们可以将农村居民收入排名第n位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均等程度在下形面积法中表示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均等程度之和,收入均等程度越高表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单位面积正方形对角线之下的三角形面积为1/2,由此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G农可以表示如下:
同理根据以上思路可以分别求出总体基尼系数G总和城镇基尼系数G城,通过分析对比各自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可知三者收入差距成因。
2.社会福利分析模型
首先,福利是指让人们感受到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集合,那么社会福利就是基于社会机会均等和政府保护弱势群体这一基本理念为前提条件提出的。其次,由于机会非均等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社会资源初次分配从市场角度来看是有效的,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却未必是最优的。有学者认为社会福利是指从国家社会层面来保障与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社会制度安排,它包括收入、消费及分配的物质财富三个层面[11],本文所研究的西部地区社会福利是指居民收入分配层面下收入差距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最后,相关学者运用社会福利函数给出了不同收入分配差距下的社会福利水平结论,达成了社会福利水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居民收入差距增大而降低的共识[12]。因此在社会总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财富表现,要尽可能通过合理分配收入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按照胡志军对收入差距的社会福利分析框架模型设定[13],假设居民收入分布向量X=(i1,i2,…,in)按升序排列原则进行排序,那么收入分布的社会福利函数ω(X)是关于X的单调递增函数,具体表示为可知社会福利函数赋予收入少的居民较大权重,收入多的居民较小权重,由此认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G(总体、城镇和农村)是一个具有示,μ表示居民收入均值(总体、城镇和农村),衡量社会福利的指标最终可设定
通过上面对收入差距的社会福利分析框架模型分析,本文可以假设t1时点的收入差距、收入均值和社会福利分别为G1、μ1、ω1,同理t2时点分别为G2、μ2、ω2。
(1)令∆ω=ω2-ω1,∆G=G2-G1,Δμ=μ2-μ1,t1到t2期间社会福利变动可按下式进行分解:
具体分为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变动的影响,其中收入分配对社会福利变动的影响表示当保持收入平均水平不变时,由收入差距变化所引起的福利变动,表示为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表示当收入差距保持不变时,由收入平均水平变化引起的福利变动,表示
(2)将两者进行对比,公式如下:
当χ1<0,则表示收入分配恶化,数值表示抵消了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加比重;当χ1>0,则表示收入分配改善,数值表示提高了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加比重。
(3)将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进行对比,公式如下:
当χ2<0,则表示由于收入差距增加导致的社会福利减少量占总社会福利的比重;当χ2>0,则表示由于收入差距减少导致的社会福利增加量占总社会福利的比重。
(一)三种基尼系数对比分析
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是用来研究区域之间对应的收入差距大小及其变动指标,由于统计数量较少,收入差距程度要比全国统一测算小很多。同时因为农村、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不同,价格因素对于计算基尼系数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价格因素对计算历年农村、城镇的基尼系数没有影响,但对总体基尼系数的计算分析有影响[13],因此本文将剔除价格因素和未剔除价格因素的总基尼系数都计算出来(表1),以此作对比分析。
表1 1998-2015年中国西部地区G总、G′总、G城和G农变化趋势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1998-2015年各基尼系数的分布情况,西部地区居民总体基尼系数远低于国家2003-2014年同期发布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这与前面已有结论相符。该区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最低为0.473[14],而西部地区的G总和G′总只在0.29~0.33区间波动,另外G城和G农的波动区间分别为0.20~0.27,0.21~0.28。由于三组数据差距较小,很难从数值本身观测其演变趋势,因此本文进一步利用功效函数对其进行差分,观察其离散程度。公式如下:
式(5)中,g为每一个原始指标G的标准化值,minG表示该类指标中的最小值,maxG表示该类指标中的最大值,由该公式可以看出g∈[0,1]。
经过差分后的三种基尼系数演变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三种基尼系数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波动和趋同特征:1998-2003年基尼系数的演变趋势较为明显,各自呈现出相互背离趋势。具体来看,G城大致呈现M型,而G农却呈现近似W型,这导致某些年的两种基尼系数差距较大,如2002年G城在该阶段中是几乎处于最高值0.260 6,而G农却处于较低的0.220 2;2004-2015年间演变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并且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这表明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收敛。
图1 差分后的中国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进一步来看,在三种基尼系数中,G′总的变动幅度最小,它的最低值出现在1999年(0.290 2),最高值为2003年(0.324 0),平均增长率约为11.65%,由于G′总是以人均GDP衡量测算地区基尼系数,居民收入差距是由城镇和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共同组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G城和G农来反映其收入差距。从结果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261 9和0.271 9,远低于G′总的最高值。从变化幅度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均超过了G′总,如G城和G农的最低值分别为2014年(0.205 1)和1999年(0.213 0),而最高值则分别为2015年(0.261 9)和2005年(0.271 9),两者平均增加幅度保持在27.65%左右,均高于G′总的11.65%;另外,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要高于城镇居民,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特别是西部地区依然占有很大程度比重,在农村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城镇收入水平的情况下,收入差距最大说明西部地区仍然存在部分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很低,甚至长期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这表明当前中国“三农”问题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二)总体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总体基尼系数G′总出现波动的原因源自于G城和G农的变化,2003年之前波动幅度较大主要是时滞效应,改革效果在前几年并未完全显现出来,G农系数的持续走高和G城系数的高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的快速扩大。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区域倾斜政策所带来的地区收入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差距继续扩大的局面:一方面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数量稳定持续上升,西部12个地区的投资总额由2000年的6 110.72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40 416.56亿元,在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上升6%,平均每年增长1.47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5倍;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还利用政策倾斜吸引外商投资来助推经济增长,2000年西部12个地区外商企业投资进出口总额约为2 530.88百万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07%左右,2015年外商投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约968 555.56百万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28%,战略大开发以来上升了约4.21%,由于沿海地区天然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占据了全国外商投资绝大多数份额,外商投资西部地区的占比情况方面上升较为缓慢,但从外商投资进出口来看增长了38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约25.44倍,增长速度要显著高于中部甚至是东部沿海地区。另外中国宏观经济自2004年开始出现的全国民工荒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特别是对于主要劳动力输出的西部地区,使得农村居民有更多机会获得均等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张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15]。随着改革效果逐渐显现,2003年以后基尼系数都开始出现整体下降趋势,但由于西部地区内部条件的不同也造成了各自不均衡发展,因此基尼系数差距仍然存在,只是增速放缓而已。
(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一直呈现收敛趋势,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地区比值由1998年的1.507 1下降到2002年的1.359 2,再到2015年的1.301 5,随着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加快,长期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被打破之后,与效益直接挂钩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绝对量上也得以迅速上涨,从1998年4 888.62元上涨到26 398.28元,增幅达到4.4倍左右。除此之外,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投资基本上也都投向了城镇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要略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因此城镇基尼系数G城自1998年以来绝大多数情况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仅仅在2015年出现反弹。
工资收入作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中的主要来源,由2002年67.78%下降到2013年的66.54%,降幅仅仅为1.24%,其收入结构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虽然城镇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长,但是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经济结构单一化现象十分严重,并且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现象越明显。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四川和较差的西藏、甘肃为为例,从图2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比重都占到总体的60%以上,其中2002年西藏和甘肃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分别为96.21%和74.58%,明显高于四川的65.14%,2013年比重分别是86.89%、66.16%和63.37%,总体情况保持不变。
图2 2002年与2013年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情况
(四)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西部实施战略开发以前,整个地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1998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24.71%左右,若加上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农村经济在整个西部地区GDP中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农村地区经济收入结构简单,各地区农民收入差别并不大,初期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呈现收敛趋势是由于开发最先释放的是农村地区的原始生产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复苏,逐渐崛起的农村乡镇工业与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产生背离引发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西部地区199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 583.74元,而在2015年已提高到8 785.02元,但各地区的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增长不同,这说明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可以看出农村基尼系数G农在1998年经历了短暂的回落后,便开始了持续的上扬,尽管在2005年之后有所缓解,但一直保持在0.265的较高水平。
从图3的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情况来看,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图3 2000年与2015年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情况
这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经营有很大关系,开发推进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得家庭经营性收入由2000年的71.58%下降到2015年的49.52%,同时工资性收入比重由22.81%上升29.73%。工资性收入幅度低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就业机会主要提供给城镇劳动力[16],大多数农村务工人员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经济较好与较差省份表现尤为明显。仍以经济发展较好的四川和较差的西藏、甘肃为例,2000年工资性收入占比分别为31.88%、17.10%和24.85%,2015年分别上升到33.80%、22.24%和27.74%;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分别由2000年62.73%、70.21%和70.82%下降到2015年的40.96%、62.65%和41.97%。由于工资性收入来自于非农就业中的收入,可以看出经济收入水平高、农村工业化水平高的四川地区要明显高于经济收入水平低的西藏和甘肃。
从上述分析来看中国西部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张趋势放缓,近年来经济增长所带来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无疑会提升整体福利水平,但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会阻碍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改善。那么收入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提高能否弥补收入差距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总体、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福利水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自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变动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文中接下来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社会福利分解模型方法对中国西部地区1998-2015年间总体、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福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1998-2015年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福利变动趋势
由图4可以发现,在1998-2015年间,中国西部地区不论是总体、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社会福利水平同收入差距一样都呈现明显阶段性波动特征,其中2004-2015年间总体、城镇和农村社会福利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04%、12.18%和13.34%,高于1998-2003年的5.04%、7.71%和3.32%,福利水平快速增长与居民收入差距在这两个时期的增速放缓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城乡对比来看,城镇社会福利明显高于农村社会福利且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和农村社会福利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7%和10.39%,虽然在两个时间阶段内城镇福利水平增长率都要高于农村,但是却由不同原因所引起:1998-2003年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都是扩张趋势,但是农村差距增长速度要高于城镇,因此城镇的社会福利水平增长率高于农村,而在2004-2015年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是收敛趋势,农村差距放缓速度低于城镇速度,因此城镇的社会福利水平增长率仍然高于农村。
通过对西部地区总体、城镇和农村的社会福利变动进一步分解,考察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变动的影响(详见表2)。明显可以看出,不管是总体、城镇还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所增加的社会福利都不能完全补偿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分配不均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只是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波动幅度高于总体和城镇地区,因此农村影响程度(-4.12%)高于总体(-0.96%)和城镇地区(-0.71%)。
总体上可以发现,1998-2003年收入分配恶化抵消了经济增长带的福利增加额的14.46%,该阶段的收入差距增加导致社会福利减少量占总社会福利的3.47%;2004-2015年收入分配改善提高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加额0.55%,该阶段的收入差距减少导致的社会福利增加量占总社会福利的0.42%。由于数值变化较小,总体上1998-2015年收入分配恶化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福利增加额的0.96%,同时社会福利减少量占总的社会福利的0.81%。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在1998-2003年、2004-2015年、1998-2015年间,收入分配恶化分别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加额16.44%、1.82%和4.12%,收入差距增长导致福利减少量分别占农村社会福利的2.93%、1.40%和3.48%;对于城镇地区而言,先改善后恶化的现象依然是由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引起,其中在1998-2003年间,收入分配改善提高了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加额3.37%,该阶段的收入差距减少导致的社会福利增加量占总社会福利的1.11%;2004-2015年、1998-2015年间,收入分配恶化分别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加额2.83%和0.71%,由此导致的福利减少量分别为城镇社会福利的1.99%和0.58%。
表2 1998-2015年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福利变动的分解分析
本文基于1998-2015年相关数据,运用下形面积法对中国西部地区总体、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同时构建了基尼系数的社会福利变动分析框架,分析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社会福利变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阶段性波动和趋同发展特征,1998-2003年无论是总体、城镇还是农村地区,收入差距波动幅度较大,随后都逐渐呈现出趋同的发展态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2003年以前低于城镇居民,随后高于城镇居民,并且两者差距逐渐增大。这表明在农村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城镇的情况下,收入差距却高于城镇,中国“三农”问题任务依旧十分艰巨。
(2)总体上,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提高了整体福利水平。内部来看,城镇社会福利明显高于农村福利,且两者之间的社会福利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总体、农村和城镇收入差距分别导致各自社会福利减少0.81%、3.48%和0.58%,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福利水平改善影响程度最大。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建议:
(1)外部来看,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显明的空间相关性,各地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地区之间的广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引导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广泛合作,以期达到最优配置;内部来看,城镇方面应不断加速城镇化进程建设,并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通过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水平,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方面则要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住房、喝水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并从信贷、税收等方面大力支持较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不断优化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2)不断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加强福利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进行税制结构优化,不断扩大税基,通过以家庭为单位设置不同的税种实现收入水平的分配和再分配;另一方面加强财政补贴力度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与贫困家庭的直接补助,并不断扩大农村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的支出范围。
[1]罗守贵,高汝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动研究[J].管理世界,2005(11):45-49,66.
[2]程永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7(4):45-60.
[3]杜建国,解涛,姜宇华.长三角城乡区域收入不平衡及演化——基于基尼系数分解方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6):951-962.
[4]邓金钱.政府主导、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143-150.
[5]田卫民.省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经济科学,2012(2):48-59.
[6]戴平生,庄斌.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分解的一种新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24):4-7.
[7]任媛,邰秀军.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与分解[J].经济体制改革,2016(1):70-76.
[8]杨穗,高琴,李实.中国社会福利和收入再分配:1988-2017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3):29-38.
[9]欧阳葵,王国成.社会福利函数与收入不平等的度量——一个罗尔斯主义视角[J].经济研究,2014(2):87-100.
[10]周兴,王芳.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和社会福利[J].管理世界,2010(5):65-74.
[11]逯进,陈阳,郭志仪.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12(3):31-43.
[12]Atkinson A B.On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0(2):44-63.
[13]胡志军.基于分组数据的基尼系数估计与社会福利:1985-2009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9):111-121.
[14]杨耀武,杨澄宇.中国基尼系数是否真地下降了?——基于微观系数的基尼系数区间估计[J].经济研究,2015(3):75-86.
[15]屈小博,都阳.中国农村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及构成变化:1995-2008[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7):74-79.
[16]史云鹏,赵黎明,贺颖.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18-123.
A Study on Residents Income Gap and Social W elfare in the W estern Region of China
LI Yi,XU Shi-qin
(Collegeof Finance,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The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come sources and related data of the total,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rom 1998 to 2015,applies the Gini coefficient and social welfare analysis method to decompose the results.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residents’income gap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iodic fluctuation and convergence,but the trend of internal variation is different.The income gap of rural residents is lower than that of urban residents before 2003,and then higher than that of urban residents,and the gap between them increases gradually,which leads to the higher level of urban social welfare than the level of rural welfare.The income gap of residents hinders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welfare to a great extent,the overall,rural and urban income gaps result in social welfare reducedby 0.81%,3.48%and 0.58%respectively,of which the impact on rural areas is the largest.
western region;income gap;Gini coefficient;social welfare
F061.5;F304.8
A
1007-5097(2017)10-0070-07
10.3969/j.issn.1007-5097.2017.10.010
2017-05-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JY105);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BS116)
黎 毅(1988-),男(土家族),重庆人,讲师,博士,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农村金融;许世琴(1970-),女,四川大竹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责任编辑:张 兵]